第2章(1 / 1)
有的人经常感冒,有的人一年也难得感冒一次。有的人很均匀的每年感冒一次。这些特点都是由什么造成的呢?从医学对脱氧核糖核酸的研究来看,在人的遗传基因里面有特殊的符号去记录它。这个结论和原来的病毒学说到底矛盾不矛盾?我想并不矛盾,但是它能够说明一个道理,首先任何事物都是内因起根本作用的。而外因只是个起导向作用的条件。比如风吹着了,你就容易感冒、伤风,但有的人没有这种特殊的基因,风吹一两次他根本都不在乎。这个现象就说明内因,如果你的身体强壮,就是你的基因健全或者完美,就可以起到保护自己身体的作用。
非常名。在我们的实践中要注意,我们自己给事物所下的结论,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经验去接受它。就像我刚才讲的医学概念一样,现在对医学的概念,都很执著,包括我们阎工,总觉得医学上的分析是非常可靠的。一天要吃多少个鸡蛋,多少糖,多少维生素,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实际在我们的现实中不是这样的。那么人的营养和什么有关,我想如果我们有了一定的修炼经验以后,就知道,人的营养,要靠内在的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我们生活到底是追求内在机制的上升,还是追求生活品位的上升?现在很多人谈生活中的品位,就是人活一世,有很多东西要去经历它。追求生活中的一种享受,追求对生活的感受,感受中又要讲品位,这些东西,在我们的现实中,已经是越来越多了。那么我们到底是追求内在的一面,还是追求外在的一面呢?我想这就和道可道,名可名这个概念正好相对应。就是你要追求它,但它不是常态的状态。你要想逃脱六道轮回,那就不是常道中的这些思维所能够逃得脱的。就是你绝对逃不脱的。
那么应该由什么样的思想逃脱呢?有个方法,那就是,你要进入到妙道里面,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接下来说的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这里的一些概念是顺理成章,一步一步推出来的。它所说的无名,肯定就是万物之始了,很多东西一开始都没有名,肯定是原来最原貌的东西。人即使不给它命名,它也存在,所以说是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名为什么就说是万物之母呢?就是你给她加了一个名字就成了万物之母呢?我们人在认识万物的时候,找到了一种内在的母性,这个母性就是道性的一种基础。我原来在书里面说,人不至虚,就难窥其性,就是你没有进入到虚无的状态里面去的时候,你很难以看得见事物的性质。物不至虚,就是物质这个东西,你没有进入到虚无的状态,就难以被造化。前面一句话很好理解。后面一句话,物体为什么不至虚就难以造化呢?像我们现在的科学,在很多的造化上,就是推动历史前进上,我们人都在利用我们的科学技术,但是很难以发展核心的部分。比方说,就像我今天偶然跟一个客人谈到这个问题一样,他说世界上有没有比火箭跑得更快的东西啊?我说要说明这个东西很简单,我们人现在发明的火箭,从地球到火星,这个距离并不算远吧,但它要花四年零六个月。一个很正常的人在很枯燥的宇宙飞船上,要度过四年半,会觉得时间很慢的。我接下来说,你知道我们地球的速度是多快?现在宇宙飞船的速度是每秒钟17——19公里之间,地球的速度是每秒钟24公里。这比人造的宇宙飞船还要快上几公里。这说明人所创造的速度还没有自然的速度高,你还费了很大的劲。但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能改变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进入到虚无的状态里面去,去改变我们的物质。当初,人类为什么发现了原子弹,发现了量子物理学?就是因为当时出了一个天才,叫爱因斯坦,他发现了相对论。当他在1914年发现狭义相对论的时候,实际对物理界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到后来发现了广义相对论,这就推动了整个物理界对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思想对物质的概念已经不是停留在电和磁那个概念了,我们古人根本就不知道有电和磁相互关系的事。只知道有电,怎么产生的磁呢?接下来发明了电话,到供电系统产生之后,物理世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妙处是逐渐逐渐在我们面前展开的。如果你没有进入到虚的里面,你没有认识那个东西,就像当初发现电磁感应的法拉第,他是在偶然的实验过程中,发现指南针在通电线路旁边放着的时候,指南针在转动,他就开始问自己,它通电以后为什么开始转呢?这说明人的感觉产生了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在当时只是一种相。名可名,我们就给他加了一个名字,其实这个名字实际不实际?法拉第本人当时还没有找到磁和电之间的量变关系。即使找到了,他也不知道磁的核心到底是什么东西。后来通过想象,人们利用磁,发明了很多动力非常大的物理设备,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进入到虚的状态里面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无限的去利用它。到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以后,原子弹不久就产生了。这说明法拉第的发现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对物质虚的一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将来我们也是这样。修炼中如果没有进入到虚的状态,你说你什么东西也没看见,你说我要炼丹,你能炼什么东西呢?你没有看见任何信息中的“相”,你怎么练?老子在这个地方所说的:无欲和有欲。这个无和有,实际上也是我们生存的共有状态。我们一定要习惯于这一点。无欲,肯定是你努力的那一部分,有欲,是你平常所具备的那一部分。我们常态是有欲的,没有欲望你的生存就很困难。无欲你能达到了,那么你就展现了它玄相的那一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修道,首先要夸到玄相里面去。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缴。缴是什么东西呢?古人就说它是一种界限,“缴”字有边界的意思。就是无论怎么说,它已经框定了,一个边界。还有一个是观察的意思,还有求取的意思。就是说你可以看到边界,你可以看到你所深入的事物的那一部分,你要求取它,肯定还是得从有欲开始。就像张伯端在《悟真篇》里面说的,始于有作人不见,他这句话很难让人理解,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引用它?就是他这句话和老子的这两句话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而这种联系,作为一般修道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肯定不理解他说的什么意思。他说有作,肯定和这个东西有关,( 玄相? )又看不见,那么谁看呢?无欲去看,就是说只有在无欲状态下你才能看见这个东西,这就叫始于有作人不见。很多人产生了玄相,就是说他心里边这两种运动抓得比较好,抓得和谐,这个和谐的理念使人们自然而然使人们能够进入到一种状态里面去。这就是把有欲和无欲运用得比较好。我们在生活中肯定是有欲的,修道,你应该用无欲去接近玄的那一面。接近了以后,这个事情才有结果。如果你不接近玄,你根本就没有结果。你单纯的研究文字,你要想修出道来,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有名的一面,毕竟有边界。就是“缴”这个字,文字被边界所约定了。不可能超越它。所以说,你还要用无欲去超越它。这就叫常无欲,以观其妙。
接下来师父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句话,从文字上看,先把两者分开谈。然后又把它们和在一块儿。此两者同出于什么地方?同出于道。他们只不过是道里生出来的两类事物。这两类事物,你要看妙,肯定用无欲。你要找到人生求取的那一面,肯定要有欲。不练功,你怎能找到玄相呢?你能量不够。作为常人,他的能量根本不够。所以没有办法激发潜意识,进入到玄界里面去。所以必须得有有欲,有作的这一面。接下来说,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什么叫玄之又玄?就是说玄里面还包含着一层玄,(太极图,两个阴阳鱼的鱼眼部分,又是两个阴阳鱼。每个鱼眼都是玄之又玄的内容。)实际上,两者之间只不过是大和小的问题。大和小是容纳在一个整体里面的。而在小的阴阳鱼里面还有更小的。再往里面还有,是无穷尽的。这就叫玄之又玄。它代表了我们现有的物理空间的可延伸性。
当然我讲物理的方面可能多了一点。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用的,包括电视机、椅子都和这个东西有关。所以这方面讲得多一些,大家先习惯一下,等以后我们再慢慢的接近到我们修炼的具体实践里面去。
物理中的玄之又玄。庄子在《天地》里面,曾经谈到一个概念,他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将一尺长的一根木棍儿砍去它的一半,第二天再砍剩下那半根的一半,每天都这样砍,它是永远也砍不完的。这说明一个道理,物质的可分性,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现在量子力学中的分子也好,电子也好,夸克也好,越来越小,但人类技术发现,还是有不可知的一面,而且永远有,供我们去探索。这就说明了玄而又玄的道理。既然物理世界是分之又可分的,那么道里面的玄,也是玄之又玄的,这是站得住脚的。就是说这个道不可穷尽,也就是说,你所见到的事,不一定是穷极的真理。所谓穷极的真理都是相对的。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它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一种简单的理念。不是简单的理念,就叫做非常道。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元君老师是怎样说的:每一个练功的人都有练功的标准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