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为什么会上火(三)(1 / 1)
古人到50岁才允许多吃肉,可能是个极端,中医各经典中频繁出现的一句相当有内涵的话是“膏粱厚味,足生大疔”,意思就是甜腻、精细、油多的食物易使人的皮肤生疮疔。
古人到50岁才开始吃肉
中国人算不上食肉民族,这是水土、体质决定的。欧洲人则是以肉、奶为主,所以在中国的欧美人总是比中国人穿得少。冬天的北京,经常见到大衣、围巾包裹很紧的中国人中间夹着个穿短袖T恤的欧美人——他们从小肉吃得多,火力壮,不怕冷,从冰箱里拿出牛奶就喝也不会有问题,这是西方人体质决定的。
中国是农耕国家,中国人敞开吃肉的历史差不多和改革开放连在一起,不仅是经济许可,还有西方观念的影响。
翻看清代皇帝的宫廷食谱可以发现,他们出身骑马吃肉的满族,经常食用的却是海参、燕窝、鱼翅、银耳等。乾隆皇帝每天必备的是豆制品,烹调方式不下100种,有粗粮细做的意思。他在避暑山庄时点着要“八珍糕”,用的是人参、茯苓、山药、扁豆、薏米、芡实、莲子,研成细粉末,加糯米、白糖和匀了,再蒸出来。这种糕后来在民间也开始流行。其中除了人参之外,其他也都是能量很低、很平和的平补品。他们聪明地选择了很适合自身体质的奢侈方式,所以那时候中国的贵族反倒没有现在的“贵族病”。
《清官医案研究》中载有“慈禧青果茶”,选用鲜青果(橄榄)20个、陈皮3克、桑叶6克、金石斛9克,这些食物都是甘寒或者甘凉的,有健脾和胃、清热解郁之功效,对由于上火导致的胸闷、胃部胀满、食欲减退、口干渴很有效,就是将青果捣烂,与桑叶、陈皮、金石斛一起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煎煮10分钟,过滤去渣取汁,不拘时地代茶饮。
像在暑热季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的“清热化湿茶”也可以用。配方选用鲜芦根2条、竹茹5克、焦山楂9克、炒谷芽9克、橘红3克、霜桑叶6克,对于恶心、呕吐、胃脘胀闷、食欲减退、头晕目眩、小便黄赤等暑湿季节特有的症状很有效。把鲜芦根洗净、切碎与诸味药一同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后,静置药汁变温后,过滤去渣取汁代茶饮。
中国人明显地把上火当事儿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排毒养颜胶囊就是那时候上市的,毒就是没排出去的火引起的。火不排出去就要长痘,排毒养颜胶囊中,“养”的方面用了人参,“排毒”的方面用了大黄。
在此前后,北京市健康教育所对北京市居民膳食调查发现,30多年来,北京居民的日常食物中粮食、薯类及豆类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已经从过去的2/3下降到现在的1/3。过去成年人一顿饭能吃掉半斤粮食,现在一天也吃不到半斤了,而动物脂肪及油脂的摄人量占食物总量已经由过去仅有的2.8%上升到23.1%,超出了人体的需要,这么大的热量怎么可能不上火!
要知道,1克脂肪含有9000卡的热量,而1克淀粉或蛋白质只有4000卡。多吃1两油或含脂肪多的肉相当于多吃了2两饭。很多人以为不吃主食就能瘦下来,这肯定不对,除非你也不吃肉,只吃蔬菜。如果只是用肉换掉主食,未必达到减少热量摄入的效果,不过是吃得更精,肌肉会变得结实,却更容易上火。
有人说我吃的是瘦肉呀!瘦肉里也含有脂肪。猪的瘦肉脂肪达到20%。而鸡胸每百克含一两克脂肪,兔肉也是健康的,每百克含0.4克脂肪。所以中国百姓讲究“白菜豆腐保平安”。
而到了50岁,人体的阳气、火力已虚,吃肉也不会“火上浇油”了。
古人到50岁才允许多吃肉,可能是个极端,中医各经典中频繁出现的一句相当有内涵的话是“膏粱厚味,足生大疔”,意思就是甜腻、精细、油多的食物易使人的皮肤生疮疔。
百姓自己也觉察了上火问题,开始通过“自找苦吃”来去火,比如苦瓜、芥蓝、莜麦菜等南方的蔬菜,也是随着人们吃肉的增加逐渐传到北方的,因为苦能去火,夏天吃点苦味的菜确实是有去火作用的。比如苦瓜和鸭肉一起炒,都是凉性的,很适合夏天去火……不管哪种去火饮食,都有一个特点,脂肪是不能太多的,不能油腻。
中国人吃鸭子,一个是盐水鸭,盐是入肾经的,放到火里立刻会爆,用它可以制约鸭的寒性;一个是吃烤鸭,用火烤的方式制约鸭子的寒性。
小贴士
苦瓜煸鸭肉:苦瓜去瓤,切成条。鸭肉切成条。将苦瓜稍微用清水焯一下捞出,用油把鸭肉煸熟,加少许酱油,或者豆豉调味至肉熟,再将焯过的苦瓜下锅中,共同翻炒几下即可。这是夏天最适合吃的去火食物。
用大蒜清炒豌豆苗,或者空心菜也是可以清热去火的。
软、香、酥的食物会上火
《素问·生气通天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油腻精细的食物会导致人的皮肤生疔疮。
生疔疮其实是身体里的火大了,无去处,在皮肤上找个缺口。至于久治不愈,到最后成了冷疮变灰色,那是人的火气损耗殆尽才可能出现,是疔疮的结局而不是起因,起因一般都是上火。
生疔疮是上火引起人体病变的症状之一,因为形象,所以拿它说事。其实吃上火导致的绝对不只是皮肤感染,还有糖尿病等其他一系列疾病的隐患。
糖尿病被称为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冠心病等“危病”。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得了糖尿病,就等于得了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因为血糖对血管的破坏使身体具备随时发生其他病的基础。这些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现在发现都是吃出来的。
糖尿病人的皮肤一旦破溃,非常不容易收口。首先是糖尿病人的感觉比一般人迟钝,可能是神经末梢受到血糖高的影响,感觉不到。很多糖尿病人腿上、脚上的伤口要看到才知道,往往发现时感染已经很严重。又因为糖尿病人皮肤含糖多,是个天然的“培养基”,细菌在其他人伤口上未必能活,在糖尿病人这儿就肯定活下来,而且繁殖开了。因为糖就是热量,“膏粱厚味”的食物含的热量都很高。
北京协和医院沈伊繁教授是诊治糖尿病的专家,她在每次“健康大课堂”之类的公益集会上都要给公众一个提示:那些吃起来香、酥、甜、腻的食物,肯定是不利于健康的,因为只有用很多的脂肪和糖才能使食物具备这种口感。
本文为书海()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