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不上火的生活 > 第二章 人为什么会上火(二)

第二章 人为什么会上火(二)(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天涯倦客 猎艳大秦 黛玉的新生活 仓央嘉措情诗 陈毓华言情小说合集 理想的下午:关于旅行也关于晃荡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单词随意背(六级版) 渡心经 叶芷萌

蛇是爬行的,它的大脑肯定没人发达,它因此也消耗不了那么多的能量,就算是冷血也不影响其生存。

4.“贵人不顶重发”符合不上火的道理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头者,身之元首,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

头部是身体的首领,全身的气血精微物质都要上注到那里,头部也是阳气汇集的地方。

头是人体能量代谢最旺盛、火气最大的地方,按理说是最不怕冷的,在中医讲是“头为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集中的地方。一个年轻人,在春天暖和时站在太阳下,你能看到他头顶上冒的热气,这就是身体之阳借了自然之阳,非常旺盛。所以老话说“贵人不顶重发”,是人们从多年的经验总结的。过长过厚的头发会影响生命阳气的蒸发,阳气不蒸发出去,会憋出火来。热量消耗最高的地方,捂着是要捂出病的。

我的儿子小时候身体壮,老上火,我就发现一个规律:每当他头发长长了,我们忙得忘给他剃时,一般就该生病了,要么是咳嗽,要么是嗓子疼,要么是积食了——不管什么病,本质都是上火的问题。中医一看就说:“又给积住了。”这个“积”不光是积食,还有本身热量出不去导致的热量蓄积。

从这里我体会到:头部的适当暴露,是最便捷的去火方式,小男孩尤其如此,头要经常剃。北京的老人夏天就喜欢给小男孩剃头来去火。至于年轻人呢,更应该不戴帽子——至少从健康上用不着,那是在捂火呢!如果从扮相上追求美观,就另当别论了。

5.流鼻血也是种去火药

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脉象浮紧,发热而且身上无汗的外感,如果自己出了鼻血,也可以不治而愈。

对于上火的治疗,除了吃去火药,人体也有自愈的办法,比如《伤寒论》就有一句:“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衄就是流鼻血。这句话描述的是外寒内热的一种感冒状态,因为无汗所以内热散不出去,要治疗需用发汗药将郁热透出去,把寒邪驱散。这个时候,如果出一次鼻血可能没吃药也会好了,因为流鼻血就是一条去火的通路,可以把多余的能量发泄出去。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病人,女性,56岁。有一天她突然流鼻血,流得很猛很多,好不容易才止住。那次流血后她也没觉得异常,至少没有失血的感觉,反倒觉得轻松了。过了几天,鼻子又出血了,来势汹汹,她害怕了,就去了医院,看五官科。医生找到了出血的地方,把那条血管“焊”上了。她以为从此平安无事了,结果第二天就觉得头晕,比止血前更难受。再去医院,一检查,发现是高血压,170/100!医生这才明白:她之前出鼻血其实是在去火,发泄多余的能量,减轻血管的压力;后来堵上那条能去火的血管,没了去火的出口,血压就升上去了。

只要你不是血小板缺少的人,肝脏也没问题,那么偶尔流鼻血未必是坏事,一种是自身的去火方式,另一种可能是信号,如血压高。

也许有人流鼻血会联想到鼻咽癌,但鼻咽癌的出血是和鼻涕混在一起的,是涕中带血,一般这种来势汹汹的流鼻血,不关鼻咽癌的事。

有些人连续几十年年年献血,都成习惯了,身体越来越健康。按他们自身的说法,献血后不上火了,不献血反倒憋得慌。

科学家运用血液流变学与血液动力学对血质与献血的关系作了研究,发现定期适量献血,特别是单独献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有形成分的人,血液黏稠度会明显降低,流速也加快了,脑的血流量也提高了,很少发生脑缺血的现象。芬兰一个研究小组对2682名42~60岁的男性进行调查,其中两年里至少献过一次血的人,在5年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比例比未献过血的低86%。美国一心血管病研究小组的研究亦表明,在3年中,献血者患心血管病的危险仅为未献血者的一半。

献血,等于去掉了身体的淤滞,避免了由淤滞导致的上火。

这个道理在名列“金元四大家”的张从正的用药过程中有体现。那时游牧民族以肉奶制品为主的饮食习惯影响着全社会,全民上火,因此他提出了“以攻为补”的治疗法,就是用去火的泻药来达到补养的目的。他的理论是:“损有余,乃所谓补不足也。徵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其中所说的“有余”、“徵瘕”就是人体多出来的火,用药物把它泄出去,人的正气就被调遣出来了,就等于吃了补药。

现在许多中医会保养,很讲究缓泻,在他们眼里缓泻等于进补,他们会一两个星期吃一次泻药让自己缓泻一次,这是他们保养身体的秘籍。

吃出来的火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肉食不及幼壮,五十方食肉。强壮恣饕,比及五十,疾已蜂起,气耗血竭,筋柔骨萎,肠胃壅阏,涎沫充溢,而况人身之阴难成易亏。”

人要过了50岁才能经常吃肉,如果过早食肉过多,就会导致气血的耗竭、筋骨萎软,导致上火。

1.吃肉早了

古人到50岁才允许多吃肉,可能是个极端,中医各经典中频繁出现的一句相当有内涵的话是“膏粱厚味,足生大疔”,意思就是甜腻、精细、油多的食物易使人的皮肤生疮疔。

古人到50岁才开始吃肉

中国人算不上食肉民族,这是水土、体质决定的。欧洲人则是以肉、奶为主,所以在中国的欧美人总是比中国人穿得少。冬天的北京,经常见到大衣、围巾包裹很紧的中国人中间夹着个穿短袖T恤的欧美人——他们从小肉吃得多,火力壮,不怕冷,从冰箱里拿出牛奶就喝也不会有问题,这是西方人体质决定的。

中国是农耕国家,中国人敞开吃肉的历史差不多和改革开放连在一起,不仅是经济许可,还有西方观念的影响。

翻看清代皇帝的宫廷食谱可以发现,他们出身骑马吃肉的满族,经常食用的却是海参、燕窝、鱼翅、银耳等。乾隆皇帝每天必备的是豆制品,烹调方式不下100种,有粗粮细做的意思。他在避暑山庄时点着要“八珍糕”,用的是人参、茯苓、山药、扁豆、薏米、芡实、莲子,研成细粉末,加糯米、白糖和匀了,再蒸出来。这种糕后来在民间也开始流行。其中除了人参之外,其他也都是能量很低、很平和的平补品。他们聪明地选择了很适合自身体质的奢侈方式,所以那时候中国的贵族反倒没有现在的“贵族病”。

《清宫医案研究》中载有“慈禧青果茶”,选用鲜青果(橄榄)20个、陈皮3克、桑叶6克、金石斛9克,这些食物都是甘寒或者甘凉的,有健脾和胃、清热解郁之功效,对由于上火导致的胸闷、胃部胀满、食欲减退、口干渴很有效,就是将青果捣烂,与桑叶、陈皮、金石斛一起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煎煮10分钟,过滤去渣取汁,不拘时地代茶饮。

像在暑热季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的“清热化湿茶”也可以用。配方选用鲜芦根2条、竹茹5克、焦山楂9克、炒谷芽9克、橘红3克、霜桑叶6克,对于恶心、呕吐、胃脘胀闷、食欲减退、头晕目眩、小便黄赤等暑湿季节特有的症状很有效。把鲜芦根洗净、切碎与诸味药一同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后,静置药汁变温后,过滤去渣取汁代茶饮。

中国人明显地把上火当事儿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排毒养颜胶囊就是那时候上市的,毒就是没排出去的火引起的。火不排出去就要长痘,排毒养颜胶囊中,“养”的方面用了人参,“排毒”的方面用了大黄。

在此前后,北京市健康教育所对北京市居民膳食调查发现,30多年来,北京居民的日常食物中粮食、薯类及豆类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已经从过去的2/3下降到现在的1/3。过去成年人一顿饭能吃掉半斤粮食,现在一天也吃不到半斤了,而动物脂肪及油脂的摄入量占食物总量已经由过去仅有的2.8%上升到23.1%,超出了人体的需要,这么大的热量怎么可能不上火!

要知道,1克脂肪含有9000卡的热量,而1克淀粉或蛋白质只有4000卡。多吃1两油或含脂肪多的肉相当于多吃了2两饭。很多人以为不吃主食就能瘦下来,这肯定不对,除非你也不吃肉,只吃蔬菜。如果只是用肉换掉主食,未必达到减少热量摄入的效果,不过是吃得更精,肌肉会变得结实,却更容易上火。

目 录
新书推荐: 大哥别卷了,你都卷成汉中祖了 日本战国:真田家的野望 折戟 重嫁奸臣后一心想和离 小师妹被魔尊夺舍后 继弟要灭了全村怎么办 宠妃 衍生穿越合订本 糊咖退圈后,靠玄学火爆全网了 娱乐圈的老实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