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1 / 1)
而有些人则跟政治家不沾边,而是属于政客,毫无疑问,宇文述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员。之所以如此说,就是因为宇文述做政客做的太成功了,简直无人可出其右!而其秘诀其实就八个字:察言观色,曲意逢迎。
很多人知道这一秘诀,但是宇文述的“察言观色、曲意逢迎”,跟普通人不一样,因为他比别人更高一筹。
从与杨广的长期接触中,宇文述早已经摸透了这个大隋二代皇帝的性格和心理,因此拍起马屁来如鱼得水,甚至比“眼镜蛇”杨素还精准,而且让旁边之人看不出任何破绽。更厉害的是,这位老兄说话温文尔雅、从容得体,从来不会表现出任何惊慌或者做作,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因此,杨广对此人非常宠爱,简直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地步!
很多朝臣看到宇文述受宠,便留心学习其说话的方式,以求博得皇帝的欢心,可惜都犯了“邯郸学步”的毛病;不仅学不到精髓,就是连形式也学不来。可见这个宇文述手段之高明!
非常有趣的是,宇文述还是一个引领时尚的人!
大业年间,这位老兄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头子了。按常理来说,这应该是故步自封的年纪,至少也应该表现的很保守才对。可宇文述恰恰相反,因为他经常穿一些奇装异服。
现举一例:武将一般都配有马鞯,是一种衬托马鞍的垫子;宇文述用的马鞯,故意在后角露出一个白色缺口,类似于现在穿一件破几个洞的牛仔裤。更有趣的是,长安城的贵族公子竟然趋之若鹜、争相模仿,也真是当时的一大奇观了!
更狠的是,宇文述还经常把这类新颖的服装和珍奇的玩物送给杨广,而这些礼物竟然全都得到了大隋皇帝的高度赞赏。礼尚往来,杨广每每得到好东西,也一定不会忘记送一件给这位知己。真的是“情投意合”啊!
能够跟国家一把手的私人关系如此亲密,在朝廷大臣之中还真是不多见(宦官、侍臣除外)。
但是,政客就是政客,绝对成不了政治家,因为他们有着天生的缺陷。宇文述也不能例外!
六十五、通西域(二)
何谓政治家?简单来说就是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且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能达到这一境界,那就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了!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就不属于政治家行列了,而是属于神仙级别了,因为世上没几个人能做得到。
何谓政客?简单来说就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国家利益;个人利益远远高于国家利益,有时候甚至可以忽略国家利益。但它与奸臣还是有些区别的,因为奸臣是完全不顾国家利益,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而屡屡侵害国家利益!这其中的界限也很难划分,一个不留神就有可能跌入奸臣的队列。
毫无疑问,宇文述就是一个典型的不能再典型的政客!
首先,他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对皇帝杨广曲意逢迎,从未提出过任何反对意见,算是可以归入“佞臣”之列了。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做事非常认真负责的人,皇帝交办的事情,他都能够很漂亮的完成。
再者,他很会察言观色,能够根据的皇帝的表情和动作做出正确的预判,从而能够很精确的猜中皇帝的心思。但可惜的是,他并没有把这一能力用到正事上来,而是用来为自己谋求利益。
最后,宇文述是一个非常贪婪的人。史载其“知人有珍异之物,必求取之”,跟直接抢劫差不多!而为了聚敛更多的财富,这个家伙还想到了一招:收受贿赂。收钱就要为人办事,因此他私底下办了很多坏事;不过,都是些不太重要的小事,对大隋政权没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如果你要问“眼镜蛇”杨素死后,隋朝之中谁更为受宠、谁的荣华富贵更盛?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正是宇文述!但他的声望、权力、手段和谋略,跟杨素比起来真的是差的太远了。
好了,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宇文述在战场上的表现吧!
接到命令后,这位老兄立即率领大军出发了(人数不详,肯定不低于5万)。很快,就来到了吐谷浑境内。
刚刚经历一场大败的吐谷浑军队哪里还有心思再干一仗?只好向西撤去。宇文述看到这一情形后,果断命令精锐骑兵展开了追击。在一个叫做曼头城的地方,双方进行了一场大战。隋朝陆军再次展现了自己强悍的一面,一战而击溃吐谷浑骑兵,斩杀3000余人。
吐谷浑汗王只好继续西撤,但很快又被追上了,结果又是一场大败。这位老大只得向南逃奔到了雪山上(青海南部的巴彦克拉山),这才算是逃过了一劫!
就这样,宇文述轻松取得了胜利;不仅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而且还取得了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胜利:夺取了强大一时的吐谷浑的几乎全部疆域!史载此地“东西4000里,南北2000里”。
皇帝杨广听到这一捷报后,欣喜异常,大加赞赏;并立即派人在此地设置了四个郡:鄯善、且末、西海、河源。为了彻底据有此地,这位皇帝还想出了一个非常高明的办法:把全国的轻罪囚犯都放逐到这里定居!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一举N得的好法子:一则可以开拓青海,提供兵源;二则可以减轻牢房的压力;三则显示皇恩浩荡。
搞定了吐谷浑,通往西域的道路就基本上算是重新开通了!
自从汉武帝派遣张骞通西域以来,这已经是第三次重新开通“丝绸之路”了;是一份可以铭刻史册的巨大功劳。其中的最大功臣,就是遭后人唾骂的隋炀帝和裴矩!
不管这两个人的最终目的究竟如何,但他们两个的确为国际交流、贸易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任何人也抹不掉的,也是我们应该牢记的。而“国际交流、贸易繁荣”的作用,看看近代西方国家的崛起之路,你就明白了!
以上事情完成之后,皇帝杨广下了一个决定:西巡!
而时间也快速来到了大业五年,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杨广恰好40岁。40岁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呢?40岁代表着一个年龄段的到来:不惑。
但是,一切普通的东西,在咱们的杨广这里都是行不通的,因为他就是一个非凡之人、一个永远不会按照常理出牌的人!
西巡,同样也是如此。
六十六、西巡(一)
对于西巡,我们可以找出无数个理由来说明一个事实:皇帝根本没有必要亲自去(参见北巡)。但是杨广还是去了,而且去的非常决绝,没有任何人敢于阻拦,甚至没有人进行劝谏,哪怕一句也好!
走到现在,大隋朝廷出现了一种令人感到恐惧的场面:万马齐喑,只剩下杨广一个人的声音。这个皇帝真正达到了“孤家寡人,曲高和寡”的境界,几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真的是比皇帝还皇帝。
而一系列事业上的成功,也让这个刚刚40岁、精力充沛的家伙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老子不敢办的事情,没有老子办不成的事情!这是什么?这是自信心爆棚,这是自负和自傲的顶峰。
大业五年农历三月初二,皇帝杨广正式开始了西巡!
比起北巡来,此次巡游规模要小了很多,总人数大概有12万,其中军队有10万左右。
这位老兄一路上东游西逛,行进速度相当的慢。他先是来到了自己的杨家老宅,触景生情的缅怀了一下小时候的情景,然后顺道去了一趟李景的老家(甘肃天水)。
这么一耽搁,时间就来到了农历四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杨广率领大军出林津关(甘肃和青海交界地带),然后一路急行到达了西平郡(青海西宁附近)。在这里,杨广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目的很简单,就是向当地的吐谷浑老百姓炫耀大隋的国威。
接着,咱们闲不住的、有点“多动症”的皇帝发现了一处狩猎的绝佳场所,于是兴致勃勃的搞了一场围猎活动。史载所设长围绵延20里,持续了接近6天。
又经过大概10天,杨广来到了金山。
金山,据考证乃是现在的金娥山,为祁连山的支脉,其中的“金娥晓日”是一处胜景。山顶上有个常年不枯的天池,据说,杨广还曾经在池边和群臣宴饮。倘若是真的,杨广也真不愧为一位颇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皇帝了!
正在这时,隋军的侦察兵发现了吐谷浑汗王的藏匿之地。杨广立即做出了军事部署:围攻!
隋朝10万陆军分为四部分,偷偷的向对方逼近过来,逐渐收拢了合围圈。吐谷浑汗王获悉情报后,赶忙用了一招“金蝉脱壳”,他先是命令一名心腹将领坚守一座险山(5000人左右),然后自己带领几十名骑兵连夜逃了出去。
隋朝一名将领轻视对手,未穿铠甲就率领军队登上山去,结果被人家的神射手射成了刺猬。但副将随即挑起了重担,一番血战,将守山的敌军消灭。
至此,吐谷浑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打残!
紧接着,杨广派遣一个叫做梁默的将领去追击吐谷浑汗王。要说这位梁默也不是别人,乃是梁士彦的家奴,非常勇猛,曾一度跟着“眼镜蛇”杨素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大功。
梁默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发,身边只带了不到100骑兵。这位老兄自信的认为,如丧家犬一般的吐谷浑汗王绝对没有什么战斗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