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1 / 1)
杨广登基后,这位老兄还是继续在吏部任职。
当时,大隋富庶强盛,西域很多胡人都到张掖来做生意。这个“张掖”可不简单,又被称作甘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是中原通往西亚东欧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要冲。该地文化灿烂、山川秀丽、民风淳朴、水草丰美,素有“塞上江南”、“金张掖”等美誉。
为了维护好张掖的治安,也为了获取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品,杨广便派遣裴矩前去经营管理!
从京师的肥缺到偏远的地方官,咱们的“双头蛇”一下子被打入了地窖;这无异于是一场“杀人不带血”的放逐。看来,这位老兄在中央一定得罪了不少人。
这种事情要是放到一个普通官员身上,估计也就自暴自弃了;道理很浅显,整天跟一帮外国人打交道,能有什么前途?能活下来就不错了,那种地方可不是中原,随便杀个人跟玩儿似的!
但裴矩就是裴矩,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切奇迹正是在艰难困苦中创造出来的,前提是要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接下来,让咱们一起见识一下奇迹诞生的过程!
来到张掖后,裴矩先是集中精力做好了该地的治安管理工作,然后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做一项工作、一项外人看来毫无意义的工作:编著旅游手册。
之所以说是旅游手册,大家看看内容就知道了:各国的山川地理和风俗、各国国王和平民的仪表形貌服饰;而且全部配有地图,并且详细标明了各处的险关要隘!
这就是著名的《西域图记》,一部杰出的旅游专著、地理学专著,一部旷世奇作,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裴矩,真的是人才呀,就凭这一点,他就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有朋友可能要提出疑问了,这个家伙是怎么弄到这些资料的呢?难道他亲自去勘察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咱们的“双头蛇”用了一个简单却实用的方式:询问。具体如下:当西域商人来到张掖后,裴矩就派人将其请到自己家中,然后详细询问该国的情况。日积月累之下,竟然弄到了44个国家的详细资料。真的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西域图记》完成之后,裴矩将其献给了皇帝杨广,并附上了一个很长的序言,现摘录如下:
“皇上膺天育物,无隔华夷,率土黔黎,莫不慕化;风行所及,日入以来,职贡皆通,无远不至。
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国,达于西海。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 葱岭,又经钹汗、苏对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喝盘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 怛、忛延,漕国,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
以国家威德,将士骁雄,泛蒙汜而扬旌,越昆仑而跃马,易如反掌,何往不至!但西突厥、吐谷浑分别控制羌胡之国,为其拥遏,故朝贡不通。今并因商人密送诚款,引领翘首,愿为我国附属。圣情含养,泽及普天,服而抚之,西域诸国必然归服于我们;到时,吐谷浑和西突厥就可以灭掉。戎狄、华夏合为一体,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大部分都是文言文,我来给大家稍作解释:
第一小段比较好理解,就是拍了皇帝一通马屁,相当的有水准,大家可以学习学习;
第二小段,指出了通往西海(应该是地中海)的三条道路,非常有价值,而且记载了众多的国家,有很多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出现;
第三小段,是编著该书的原因:通西域,立不世之功!该段大气磅礴,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而且有理有据、谋略与战略并存,是全序的重点和中心。
皇帝杨广看过之后,先是一阵惊异,接着大为开心,立即派人将裴矩招了回来!
六十、北巡(九)
“双头蛇”不愧为“双头蛇”,他其实早已经吃透了这位新任大隋一把手的心思,知道这个皇帝有着好大喜功的毛病;于是便投其所好,编著了这么一本旨在建立奇功的特殊书籍!
事实证明,裴矩做到点子上了。
或许动机不纯,但我们绝对不能就此否定《西域图记》的价值,因为裴矩是裴矩,《西域图记》是《西域图记》,二者不能简单的划等号。
杨广将裴矩招回来后,简直像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一样,每天都跟他腻歪在一起,什么都不做,就只谈论西域的情况。而裴矩也非常坚定的认为:“西域珍宝极多,吐谷浑很容易征服。”
逐渐的,咱们的大隋皇帝心动了,他决定重新开通西域,建立汉武帝那样的盖世宏业!
于是,杨广任命裴矩为黄门侍郎(皇帝贴身秘书),让其全权负责经略西域。就这样,咱们的“双头蛇”一下子咸鱼翻身,成为了朝廷炙手可热的人物!奇迹,也就此诞生。
此次北巡,咱们的新任黄门侍郎也跟着来了。
当看到高丽使者和皇帝的反应后,这位老兄便说出了那番话。后世史家往往将“三征高丽”的责任推到“双头蛇”身上,认为正是这小子蛊惑隋炀帝发动了那场不该发动的战争。
我却并不这么认为!平心而论,这几句话根本不足以说动隋炀帝去发动一场大战;相反,裴矩的分析是比较合乎情理的。如果能采取比较适当的策略,让高丽俯首称臣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皇帝杨广听完后,非常赞同,立即派人向高丽使者宣读了一份正式的诏书:“朕因为突利可汗诚心诚意的尊奉我大隋,所以才亲临他的牙帐。明年朕将去涿郡(北京),你回去报告高丽王,及早前来朝见,不要自生疑惑和恐惧;假如不来朝见,朕将率领突利可汗去巡视你们那里。”
意思很明显,高元你小子就别再搞什么战略联盟了,老老实实的像突利一样前来朝见,否则老子就率领大军前去灭了你!
这种口气是不是很熟悉?对了,现如今的美国就经常用这种语气跟小国家说话!
解决完这件让人极度窝火的事情后,杨广又呆了一天,然后就率领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踏上了归途!突利可汗可能觉得自己做的有些过分(跟高丽勾搭),便坚持跟着大隋皇帝来到了塞内,算是一种间接的赔礼道歉吧。咱们的皇帝看到这小子认罪态度还算不错,就让他半路回去了。
农历八月二十六日,皇帝杨广到达了太原。在这里,这位老兄下了一个诏令:营建晋阳宫。很明显,这个家伙明年还想来大草原转转,晋阳宫就是一个落脚地!只是打死他都没想到,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诞生一支队伍、一支夺取天下的队伍。
农历九月二十三日,皇帝杨广回到了东都洛阳。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从太原到洛阳,杨广花了整整一个月!走的也太慢了,就是爬也应该爬回去了吧。难道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没错,的确是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很小很小的插曲:杨广心血来潮要顺道去自己的亲信张衡的老家(河南泌阳一带)做客!
这可不得了,张衡是个大臣,杨广可是当今皇帝,皇帝到大臣家(老家)去做客,真算是千古少见了;若没有绝对的宠信,这是断断不会发生的!明朝的英宗皇帝就曾打算去太监王振的老家做客,可惜没成行,这位小皇帝好像也是带了50多万军队。
在张家,君臣之间开怀畅饮,玩了整整三天,这才再次踏上回家的路程。
至此,北巡正式结束!
这次盛况空前的、大规模的北巡,从农历四月十八日开始,到农历九月二十三日结束,历时5个月。它改变了包括老百姓在内的无数人的命运,也为未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很多的伏笔。毫不夸张的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场单纯意义上的巡游,而且还承载了众多的历史使命!当然,咱们的隋炀帝是永远不会知道的。
接下来,咱们要插播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虽然对于杨广来说,这根本算不上什么。
六十一、科举制
公元607年(大业三年)的某一天,皇帝杨广诏告天下,荐举贤良之士,设置十科举人,明确了国家选才的具体标准:
“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义可称,或操履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力有骁壮,则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若众善毕举,与时无弃。以此求理,庶几非远。文武有职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举人。有一于此,不必求备。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用。其见任九品已上官者,不在举送之限”。
其中有一科叫做“文才秀美”,此即我们所常说的“进士科”。
而“进士科”的设立,也被后人称为科举制起源的标志。
没想到吧,一代“暴君”隋炀帝竟然是科举制的创始者!
关于科举制的起源,其实有很多种说法,至少不下10种。比较有影响力的有“始汉说、始南北朝说、始隋说、始唐说”。在这四种当中,最为大家所接受的就是“始隋说”;但即使是“始隋说”,也有若干种不同的观点。而在国际上最知名的一种观点是:始于隋文帝杨坚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