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布袋镇(1 / 1)
布袋镇位于台湾嘉义县西南沿海,位处嘉南平原之上,地势低平,系由八掌溪多次冲积而成。
此处时候湿热,季风时候带来丰沛的降水,居民多以渔业为生。
布袋镇旧名“布袋嘴”,其由来与布袋港的地形有关,由于布袋港突出于潟湖之间,商船出入彷佛由布袋口进出,因而得名;盛产鲜蚝。
这些关于布袋镇的介绍,皆来自德音手上的一本小册子,旅游简介书。
侯导对整个台湾的地理知道很多,在一旁给德音作辅助介绍。
“布袋镇往昔称“布大瑞”讹传为“布袋嘴”,有骚人墨客称之为“岱江”。
日据时地方士绅以取七福神之布袋和尚雅号,以布袋延用至今。”,这些是掌故,侯导说起来头头是道。
开车的司机是本地人。插话道“布袋还有个别称叫蚊港,蚊子的蚊,因为港边蚊虫多肆虐,六月风平浪静,海风息下去的时候,蚊灾最为剧烈,叮在人身上好大的包喽。”
德音庆幸现在是秋天,躲过一劫。
侯导见她这个样子,无情地打击道“电影要拍很久,重头戏多在夏天,你躲不过的,不如多买点驱蚊的香和风油精来备着。”
这次去布袋镇,男主演没有随行,因为他被监制带去了澎湖,男主角大信在那个地方服兵役,布袋镇之于大信,是只来过几次的异乡,这种感觉要保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演员也维持观光探亲的心态,不演就不必过来了。
电影集资四千万,嘉映是主要投资方之一,不然德音也不一定能拿到女主。
她不是台湾本土的女演员,演之前还在特地在取景地培养感觉才成。
可话又说回来,在台北长大的女明星们,和德音,半斤对八两,说不得演技还没德音好。
文艺片,四千万的投资,尽够了。
所以侯导才能用这种奢侈的方式拍电影,给港岛商业导演四十天,电影完全拍的完,没准赶着档期,很快就上映了。
《海上花》筹备时间虽然长,可拍的也快,不到两个月。
大都是室内取景,整部影片全部由丧心病狂长镜头组成,快三个小时下来,一共只有四十七个镜头。
观众说看侯导的电影能看睡过去,真不是在瞎说。
而现在要拍的电影,侯导计划拍八个月。
为什么要拍八个月?
“因为我要拍布袋镇和台北春秋冬夏,饮食节令,雷雨天晴……等风等雨等花开,这些是电影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小说写爱情,电影里,爱情不重要。”,侯导如是答。
他很真诚,德音听来觉得很好,她喜欢这样的导演。
但是嘉映的大老板邓楚明觉得这简直就是神经病,因为主创的逻辑和投资方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主创想的是,哎呀,我得拍好作品,艺术味浓。可在商人看来,电影不赚钱那不就是耍流氓么?人家做别的生意的,挣钱是天经地义,到了电影上,赚钱反倒得掩着点,观众动辄就是破口大骂。
这次没拦着,是因为指着德音,想能不能再搏一个影后回来。
天赐良机啊,侯导在台湾电影圈,快要封神的人物。
金马奖对内地比较敏感,政治味浓,拿表演奖项的内地艺人真的不多。
德音之前在98年,出了个年轻的影后,可那部电影叫《天浴》。
这种残酷的揭伤疤的电影,以德音如今的影响力,公司是疯了才会叫她去演。
还有一层原因是,指着去搏国际奖项,拿了奖的文艺片,好比穷书生新科中举,大翻身啦。
德音几人寄居在镇上的一户人家里,特意挑了儿女多的大家庭,房子建在一起,兄弟几个共同奉养父母,孙辈也多,每日都热热闹闹。
远来是客,虽然是付钱住宿,可主人家待德音很好,轻易不让她劳动,看着就行。
前几天在附近流连景色还好,算是熟悉环境。
可后来就不能老安坐着了,德音是来学着怎么做一个台南姑娘的,光看着可是不成。
好说歹说,德音才插上手,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光荣的劳动人民。
人世变迁,地方还是那个地方,初来坐船观海景,尚觉得人间未变,可到了平凡人家,便察觉了不同。
小说里讲,贞观外祖家中尚延续着男女分桌而食的旧年习惯。
即使按小说出版的年代看,那也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二十年足够当年初生的男男女女,从童男童女变为人父人母。
他们不再坚守曾经地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讲,成为了更加“现代”的人。
德音熟读原著,不免拿着原著所历历讲来的风俗民情与实地对照。
大不相同,四个字,大不相同。
侯导今年正好六十岁,听德音讲起自己的感触,脸上浮现微妙的表情。
他与原著作者年龄相差仿佛,对于远去的年代,抱有因时光不再来的“乡愁”。
德音第一次在布袋镇上吃鱼,便被鱼刺扎了喉咙。
是煮得很好的鱼汤,细细小小的几尾鱼,捕上网,被夜归的渔船带回来,第二天便被主妇从桶中捞出来上来做了汤。
鱼小刺多,德音尽管多多注意,可因为和主人家说话,一时不防,便被卡住了。
难受的很,连忙喊着要醋。
见到德音这样,家里的小姑娘放下饭碗,噔噔噔地跑走了,回来时,她妈尚拿着醋往庭中走呢。
小姑娘手里拿着麦芽,是一小只竹棒子,粘着软软的一团。
男主人连忙叫德音吞下去。
果然有用,只是眼角发红,眼里有泪,被卡了喉咙的生理性反应还在。
等德音喝口汤润了润喉咙,突然笑了起来,跟坐在一旁的侯导说道:“原来小说里讲的真的有用。”
侯导吃了口炒鸡蛋,“这就是小说的好处啊。”
主人家听得云山雾罩,不知道这两个人在说什么。
原来在《千江有水千江月》里,第二章就讲过麦芽治鱼刺的方子,是女主角贞观小时,男主大信第一次来布袋镇,吃鱼像德音一样扎了喉咙,贞观便是去邻家做饼的铺子里,讨了麦芽来给大信吞咽。
此时,德音感受到了台南的风土人情,发生在她身上的现实,与写在书里,印成方块铅字的故事,以普普通通的方式重叠在了一起。
在布袋镇上住着,德音向镇上人家的未嫁女儿们学,学她们讲话,学她们做事,连表情也仔细观摩,走路都要看着有什么特殊地方。
等到要离开的时候,很多人都快要忘记德音所为何来了,听她讲闽南语,下厨做鱼,弯身割菜,熟稔地和镇上人打招呼,倒像新嫁来人,从此成了镇上人。
之所以要走,是因为德音要陪谢修齐回清溪镇过年,不知为什么,今年谢修齐还是要她陪着回去。
衣服倒是不用做了,谢修齐外公似乎真的有些喜欢她,特意叫人打点了这些。
德音和谢修齐两个,人回去就成。
流年似水,转眼又是十二个月的春秋冬夏被她过了去。
想到离开布袋镇,德音竟有了不舍。
真是把异乡当了故乡来看,台南的种种景色人情,德音都在好好感悟,难免觉得有了眷恋。
侯导老谋深算,拍板,在德音快要走的那几日,拍场戏。
很简单的镜头,贞观要去省女中读书,心中满是不舍。
倒是能合上,虽然不如土生土长的女儿家那般眷恋,可只有有份情在,于德音那便是不费力的事。
天公作美,德音和谢修齐要离开那日,下起了小雨,冷雨微寒,德音穿着旧时女高的校服,立领中式上衣搭配西式褶裙,中西合璧。
白领黑衣,衣服的领口和袖口都有蕾丝花边,胸前坠银链胸章,乃是校徽。
和裙子配合着的,是黑色长筒袜与英式学院漆皮鞋。
虽然是裙装校服,可除了白生生的一段藕节似的胳膊,什么地方都没露出来。
但比起日后流变的台湾高中校服,简单的T恤配短裙风,反而要美上不少。
再把长发梳了麻花辫子,让德音觉得她自己回了《林徽因》剧组,在拍林徽因的少女时代,就读培华女中的时候。
问了服装指导,才知确有致敬之意。
已经要到过年的时候,又是微雨朦胧的时候,空气湿凉。
德音真的在车站坐了要去往他处的客车,趴在车窗上往外看,摄影机对着她素面朝天的脸。
德音视线指向的地方,站着两个女人,一个是她的“妈妈”,一个是她的“三妗”。
三妗撑着伞,陪她“母亲”站在那里,也望着车上的德音;母亲穿著绿豆色的船领洋装。
书上写这一段时,是说贞观从学校回来时,家人来接她,电影里被导演改成了送女主去上学。
这样改,比较容易让观众理解,电影是镜头讲述故事,走比回,更符合恋家的气氛体味。
作者写贞观“饮食无定处,病痛无人知”,真是夸大了,念书这样的安稳事,哪里至于,最多不过是女主实在敏感柔弱了一些。
这两句,德音可谓是深有体会。
她前世因家境的缘故,也有前途的考量,进了京剧团。
练功比一般人念书苦多了,可后来想起那段时日,干净,充实,安稳,欢乐比愁苦多好多。
当了演员,最开始地位甚低的时候,才是应了饮食无定处,病痛无人知。
全靠自己一个人撑过来的。
那年回家过年,谁说挣了笔在父母看来很多的钱,可德音只有几丝高兴,很多的是累。
她坐在去往县里的大客车上,有些泄气地想,她不要回京城了。
再也不要离开家乡了,小地方托人找个还是比较容易的,又会唱戏,怎么也算文艺工作者。
随便找个男人嫁了,安安分分地过吧。
不,不要这样。
德音下车时便没了先前的念头,因为她看见了儿时的玩伴。
怀里搂着一个,肩膀上背着另一个,和德音比起来,这个同龄人看着要比她大十岁。
不能说女伴就不幸福,可德音拒绝这种庸碌的生活,她不要安逸贫乏的小城生活,她宁可忍受孤独,劳累,甚至是种种屈辱与不怀好意,也要有更自由,更多选择与机会的人生。
因为这样的信念,她能小小年纪就独自去省会学唱戏,因为这样的信念,她拒绝在几年后返家,因为这样的信念,她跟着经纪人离开,虽然那时候手里只有微薄的积蓄和一个没什么资历的经纪人。
她会做演员,进娱乐圈,就是她想要活的精彩热烈,自由和选择的机会,从来都是她自己挣来的,选了脚下的路,便要毅然决然,不再回头。
虽然和女主的想法完全不一样,可德音那种黯然而眷恋的情感表现得很好,一遍就过了。
换了衣服,德音带着助理离开了台南。
去往江南的清溪镇,孟家的何园。
不过才短短一年,世事却已经翻覆许多,德音想起那时的光景,曾经的她如何都不能想象,她与谢修齐的关系和相处会变成现在这个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