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权臣回忆录 > 第2章

第2章(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世界十大黑社会巨头 我的玛格丽特 基地风云 罗兰达传说 阿瓦隆魔界之暗子诞生 彩云国物语 舞红尘 蔡康永小说全集 那些男孩教我的事 有一天啊,宝宝

吾二幼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她在用近乎哀求的方式来尽力争取我和弟弟后半生的安全。皇太极等人对天发誓:“二幼弟,吾等若不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皇太极还承诺兑现父汗曾经的诺言,划拨一个旗由我本人统领。

躲在盛京汗宫屏风后面的我,看着母亲换上了大妃在盛典时才穿的服饰,端庄肃穆地走向祭坛,头也不回地朝着挂好的弓走去。那弓弦就是她的最后归宿。此时此刻,我哭了,我的怒火在胸中燃烧……

二、屡立战功的青年才俊(1)

作为四大贝勒妥协的结果,八哥皇太极登上汗位,改年号天聪。皇太极确实履行了此前的诺言,对我和多铎关照有加,不仅经常和我一起讨论军国大事,而且率领我和部众一同出征。皇太极的关照与重用,让我暂时熄灭了因母亲殉葬而燃起的胸中怒火,让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战争之中,用不断的胜利和军功来不断提升我在后金国的地位。

天聪二年(1628年)二月,十七岁的我随皇太极出征察哈尔多罗特部,奋勇杀敌,立下战功,回军途中,皇太极宴请诸贝勒大臣,称赞我“随征远国,克著勤劳,克期奏凯,宜赐美号,以示褒嘉”。给我赐号“墨尔根代青”,乃“聪明统帅”之意。这是我参加的第一场战役和接受的第一个封号。皇太极还封我为固山贝勒,实现了我独立统率一旗军队的夙愿。天聪三年(1629年),我又跟随皇太极绕道内蒙袭击北京,击败明军主力,再立战功。天聪五年(1631年),大凌河之战,我的坐骑险些被敌人击中,但我仍率军强攻大凌河城,迫使明军守将祖大寿投降,接着又假扮祖大寿的明军败兵袭击锦州,获得胜利。战争中的勇猛顽强和足智多谋,让皇太极越发重视和重用我。就在这一年,皇太极进行了官制改革,仿照明朝设立六部,任命我掌六部之首——吏部。从此,我正式成为全军的主要统帅之一,并进入了皇太极的最高决策集团。

天聪七年(1633年),盛京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皇太极召集贝勒和群臣,商议“征讨察哈尔、朝鲜、明朝,三者用兵何者为先”。一些大臣主张先打相对较弱的朝鲜和察哈尔,但我觉得,如果父汗的志向在于建立一个与明朝分庭抗礼的关外割据政权的话,那么皇太极的目标就不仅仅是维持现状了,从他袭击北京离去之时依依不舍的目光里,我就能想得到他对夺取天下的渴望是多么强烈。因而,我提出的观点是,虽然察哈尔和朝鲜是我朝侧翼的肘腋之患,但明朝是我朝的劲敌,所有的战略应当围绕消灭明朝,取而代之来展开。我觉得,明朝根基深厚,无法轻易撼动,但可以“宜整兵马,乘谷熟时,入边围燕京,截其援兵,毁其屯堡,为久驻计,可坐待其毙也”。皇太极采纳了我的建议,此后,后金军的对明进攻更加猛烈。天聪八年(1634年),我跟随皇太极再次入关,在达代塔、朔州、大同等地屡败明军,俘获甚多。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以我为奉命大将军,率军破关而入,明朝京畿地区因此遭到毁灭性破坏。班师回朝后,皇太极亲自向我赐银两万两,马五匹以为奖赏。据说连明朝士大夫都认为这次袭击导致明朝“国力耗竭,而事不可为矣”。

尽管后金以进攻明朝的“残毁”政策为其主要战略,但从来都没有忽视侧翼的察哈尔和朝鲜的威胁。察哈尔蒙古的首领林丹汗,似乎与皇太极拥有同样的雄心壮志,希望能够成为日后取代明朝,统一天下的力量。而当他看到后金蒸蒸日上的时候,就不惜与明朝暗中联合,共击后金。所以,后金与察哈尔的争夺一触即发。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病死。皇太极抓住这一时机,于翌年派我和其他将领率军西进,沿途打出“我满洲与蒙古原系一国”,“来降者无不恩养”的旗号,招降察哈尔旧部。大军先在西喇朱尔格地区招降了林丹汗的妻子囊囊太后,接着又在托里图地区招降了林丹汗之子额哲统率的察哈尔馀部。至此,加上以前已与后金结盟的科尔沁蒙古和其他部落,内蒙古各部完全听命于后金。后金的西线压力顿时消失。我在回军途中,还意外获得了额哲母亲苏泰太后保存的元代传国玉玺,并将这枚无价之宝献给了皇太极,使后金获得了法理上的正统。

察哈尔问题的解决,使后金少了一个肘腋之患。皇太极志得意满,于是改女真族名为满洲,二十四旗精锐部队,实力更加强大。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改元崇德,并在沈阳正式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他很清楚,女真和金的称呼,容易勾起中原汉人对于几百年前靖康之变那场耻辱的记忆,所以,为了减少征服明朝的阻力,不如更改族名和国号。而且在五行中,明尚火,清尚水,水能克火,故改国号为清,可以适应以清代明的政治理想。大清的建立,使我们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那就是取代明朝,统一天下。

二、屡立战功的青年才俊(2)

由于我的战功卓著和足智多谋,皇太极在称帝之后大封群臣之时,封我为“和硕睿亲王”,位居诸王前列。我手中控制的旗众也由一旗增加到正白、镶白两旗,在朝中的影响力非同小可。

朝鲜很早就是明朝的臣属国,明军进攻我朝时,朝鲜总按照明朝的旨意出兵助战,尽管朝鲜军队战斗力较弱,但总是一个牵制我军注意力的因素,所以皇太极非常希望一举根除朝鲜的威胁,我也表示赞同。崇德元年(1636年)十二月,我亲率大军进攻朝鲜,很快进围朝鲜国王居住的南汉山城,并攻占朝鲜王室贵族的避难地江华岛。朝鲜国王不得不与我签订了城下之盟,向清朝称臣,断绝与明朝的往来。进攻朝鲜的战争获得全胜。明军在关外牵制我朝的力量全部化为乌有。这下,我朝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与明朝进行关外的最后决战了。

崇德四年(1639年),皇太极统率清军包围锦州。降而复叛的明军将领祖大寿一面死守,一面向关内求救。翌年六月,皇太极派遣我为统帅,进攻锦州。但我没有完全执行皇太极的命令,而是一时糊涂,允许士兵回家探亲,造成军心涣散,部队行进迟缓,没能阻止明军运粮进城。皇太极闻讯大怒,严厉斥责我,面对皇帝兼兄长的质问,我哑口无言。皇太极盛怒之下,我的帅位丢了,亲王也降格成了郡王,还被罚了一万两银子。

崇德六年(1641年),明崇祯皇帝派遣大学士洪承畴为总督,率领八位总兵,十三万大军和四万匹战马,赶到锦州附近增援。洪承畴老谋深算,他接受了二十多年前杜松兵败萨尔浒的教训,采取“步步为营,且战且守,待敌自困,一战解围”的策略。七月,明军进占松山,与我军激战良久,双方损失惨重,我军统帅郑亲王济尔哈朗被免职,皇太极再次任命我戴罪立功,到前线督战。

我与肃亲王豪格统率大军作为前锋,采用围点打援的办法,希望阻止明援军入城,反而遭遇敌军的反包围,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皇太极不得不带病出征,赶往松山。皇太极派兵设伏,断敌退路;又派兵袭劫积粟,断敌粮道;由我率军设伏高桥,击敌逃兵;以主力列阵前方,围点打援。多路清军同时进攻,使洪承畴首尾难顾,特别是粮仓被劫,导致军心大乱,洪承畴率残兵退守松山,力战被俘。“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锦州随即宣告投降。至此,明朝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城。

松锦大战历时三年,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超过三十万人。这是明清之间争夺东北控制权的最后决战。明朝参战部队为其最精锐力量,其中不乏关宁铁骑这样的骁勇之师。明军的溃败,标志着他们已经完全退出了对东北的争夺。我朝已经完全控制了明清战争的主动权,进军北京,只是时间问题了。而我,由于在松锦大战中表现英勇,再次受到皇太极的嘉奖,不仅王爵恢复,而且深得皇太极信任,“凡所谋议,无不得参”。皇太极认为我“举动皆合朕意”,我逐渐成为朝中决策集团的核心人物。

三、定策建勋的盛年统帅(1)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突然去世。与父汗一样,仓猝间他也没有留下传位遗诏;而与父汗不同的是,他生前也没有流露出将皇位传给谁的任何迹象。毕竟,他去世的时候只有五十二岁,很年轻,也许他也很难相信自己会英年早逝。

皇太极本人的即位,实际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是四大贝勒妥协的产物。但皇太极长于权术,很快迫使其他三个贝勒或被囚禁,或放弃权力,实现了他的南面独坐。但现在的情形更加微妙。皇太极去世前,我已经深深地感觉到“诸王辈皆分党,多有乖争之事”。皇太极身后的这场皇位之争势必难以避免。四大贝勒现在只有代善尚在,但他已经年老,而且不太愿意过问政事;四小贝勒里以我战功最多,实力最强,拥有正白、镶白两个旗。而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自己直接掌管正蓝旗,还得到了其父皇掌管的正黄、镶黄两旗的支持,连掌管正红旗的二哥代善也支持他,看来,豪格的实力比我强,后台比我硬。

目 录
新书推荐: 军阀:开局给袁大帅献玉玺 谍战:潜伏的我却觉醒悍警系统! 重生40,火红年代从杀鬼子开始 民国:从黄埔一期开始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淞沪战场:让守仓库,咋成军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