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3 黄金命运(2)(1 / 1)
到了14世纪,黄金货币在欧洲已经十分普及和受欢迎了,制作得越来越精美的金币在人们手中传递和交换着。然而在不知不觉中,正是黄金作为货币的需求激起了人类更多的欲望,有人便将贪婪的手伸向了它。
英国伦敦金银市场协会首席执行官斯图尔特·穆雷:
这些人的技巧很高超,他们可以将硬币边缘的外层剥离之后还能再放回去,使得硬币仍可以被接受。
在蒸汽动力出现之前,世界上的所有金属铸币都是手工铸造的,不平整的边缘给偷窃者制造了机会,他们顺着硬币的边缘打磨,然后将打磨下来的金属碎末熔化卖给铸币厂,以牟取私利。
凯文·克兰西:
在英国这叫作“剪裁”硬币,你会发现很多硬币被打磨的例子,并且程度很严重,甚至连硬币上面刻的字都变形了。
为了遏制这一现象,在英国,偷锉硬币者会被判处绞刑,但再严厉的刑罚也无法彻底战胜人类的欲望。从公元前6世纪世界上第一枚金币诞生以来,偷窃行为从来没有停止过。然而,当一个国家的当权者也在对货币的质量进行损害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
17世纪末,英国正经历着一系列战争,导致货币供给量严重不足,政府也欠下了巨额债务。1696年,英国政府决定重新铸造货币,这一举措引发了一场著名的论战。矛盾双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英国财政大臣威廉·朗兹和哲学家约翰·洛克。
英国历史学家罗伯特·艾利夫:
英国财政大臣威廉·朗兹支持货币贬值。他指出,在过去的200年间,英国的货币贬值累积达到450%。因此,硬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意愿,取决于硬币的面值,以及这些硬币上的国王印章。
英国财政大臣威廉·朗兹认为,货币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只要货币上有国王的印章,不管它是用金银还是用铜铁制造的,也不管重量与成色是否充足,人们就应该接受这种货币。他建议将新币中的含金量减少25%。
对于这种观点,约翰·洛克坚决反对。在约翰·洛克看来,真正的货币必须有十足的重量与成色,虽然降低质量可以暂时解决货币短缺的问题,但这种让货币贬值的手段,将会动摇政府的公信力。
随着双方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整个国家陷入货币伦理的旋涡中,而最终的决定权在国王手中。
克里斯托弗·蒂尔:
在黄金博物馆中你们可以看到一个国王手上拿着一个金蛋,相应的谚语就是:你需要牢牢掌握一种权力,但也不能用力过大,否则就会把手中的金蛋捏碎。这是关于权力的暗示,这是一种平衡。
金本位制将黄金推上货币之王的宝座
英国国王没有捏碎手中的金蛋,他作出让步同意维持货币面值,但是政府要花费一大笔钱来铸造新货币。直接经受这种压力的,便是英国皇家铸币局。此时,一位意想不到的人物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罗伯特·艾利夫:
他不想再默默无闻,1696年,他成为皇家铸币局的主管。
这个人就是那个发明了微积分、解开了光的组成之谜、探索出万有引力定律,并被认为是现代科学的奠定人—艾萨克·牛顿爵士。
巴曙松:
大家通常认为牛顿是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科学家。实际上,从他的人生历程来看,他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差不多有30年,但实际上他从事货币工作也有30年。其中大概3年的时间他担任英国皇家铸币局的监督,其余27年的时间他担任皇家铸币局的主管,而且直接参与了当时有关主要货币制度的一些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