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命中注定的婚姻(1 / 1)
第四章命中注定的婚姻
迷迷糊糊地总觉得老伴在跟前晃,擦擦手,摸摸头,或者呆望着我,一眼的迷茫。身体很痛苦,心灵却很清醒。实在是放不下这个跟了我一生的女人。
关于我的婚姻,回头看一下应该算是幸福的。从结婚到现在已经四十八年过去了,磕磕绊绊、吵吵闹闹、起起落落,她跟着我过日子,没有什么大富大贵过,不管怎样,也是风雨同舟几十年了,看着老伴憔悴的脸,和浮肿的眼睛,心理就是疼痛难忍,可我还能陪你多久呢?
第一节相亲也能遇到真爱
在社教的组里认识了这个叫刘一德的人,在社教开始的时候,由于给区长写材料,文笔很好深得领导看重,刘就看上了我,非要把小姨子介绍给我,开始我有些反感,架不住找领导帮劝,于是乎我就命中注定地跟着他来到了嫩江县的他老丈人的家。
那是在1966年的夏末,记得那个北方清冷的黄昏,斜阳如血,走进一个很大的院里,融入眼中的是斜阳下那个苗条的身影,她取拿晾好的衣服,残阳映衬下的优美的体形,就有跳芭蕾舞的女孩子风姿神韵,那条碎花的长裙,和穿的粗布的白衬衣,近五十年过去了,至今都在眼前,更清晰地记得的是她清秀的脸旁上,带着忧郁的眼神,是种天生的人让人怜爱的摸样。
老丈人是个文化人,握手寒暄过后,老人问了些家常,吃饭的时候,好像老刘特别给我介绍了他的三小姨子,一个身材高大硕壮的女孩子,是那个豪爽的开朗的女人,没怎么留意这个老三,而关注的是那个瘦弱的女孩,她排行是老四,女孩儿一直低头吃饭,在吃饭的时候,她没看过我一眼,当时觉得很失落。客气地告别之后,孤独地骑着单车回到宿舍,躺在冰冷的床铺上,心潮跌宕起伏,魂都落在了老四那里,一夜少眠,翻来覆去没少折腾。
终于,找了很多的借口,跟老刘回绝了他介绍的那个三小姨子,没好意思直接说看上了那个老四。私下里,打听到了那个女孩子在小学教书,找个理由去学校收集材料,名正言顺地认识了,她是个优秀的人,师范毕业在小学当老师的她,有很多的追求者,那时的人很保守的,我接二连三地去学校找她,这样一来二去的,人们都认为我是他的对象呢,她也默许了和我相伴一生。那时最期待周末假期,宿舍成了我们最甜蜜的地方,我吹笛子,她唱歌,我们也曾年轻过,也曾花前月下,也曾海誓山盟过。
第二节这是婚姻的考验
有人说过:婚姻是爱情的坟墓,1967年5月2号我们走进了这座婚姻的金字塔,其实,那年我只有20岁毛岁。始终认为幸福是自己追求来的,我们虽然是相亲遇到,但却是自由恋爱的。不管怎样,我打败了众多对手,用现在的话来讲,也算是找到真爱了吧。
刚结婚没多久,“四清”运动开始了,我们的区长被打倒,工作组解散了,我也被下放回了农村,又成了农民,这时的妻子刚刚怀孕,她没说什么,跟着回到乡下,到农村的破旧的小学校当老师,跟让人感动的是,她把户口也跟着迁到了农村。
其实用现在人的话来讲,这个女子有点儿二了吧唧的,放弃了城里户口和优厚的工资,陪我做回了农民,就是这份真情一直留在我心里,是我一生的感动,随着时光的荏苒、岁月的鞭挞,它永远没有消失过。
那时的我是沉沦的,醉生梦死的,家里用咸菜缸去装白酒,喝酒还玩牌,对于人生和未来都很迷茫,她依旧是不离不弃的,怀着孩子下地去收土豆,操持家务之后还要批改学生作业,这样的生活,没出问题那才怪呢,大女儿出生的那年冬天,我们好悬去离婚。
1968年冬天的很冷,下了一天一夜的雪,我在村后的张家一直玩牌,累得觉得昏天黑地的,张家的狗一直狂吠着,出去看是老婆抱着孩子站在雪中。
她说:我们去公社离婚吧!
记得当时她愤怒的眼睛里更多的是心痛的泪水。
我说:好的,你等我回家推自行车去!
大雪依旧飘着,白茫茫的雪覆盖住了整个村落,地上没有车辙,也没有路了,走路都费劲,还能骑什么自行车?!
我们在雪地里无语地对视着,生活改变了人很多东西,我的颓废没落和着她被生活给摧毁了的优雅,一起被白皑皑的大雪给覆盖了,已经找不到了那最初的美好和幸福。
其实,那也是雪下得太大了,早上的门被一尺厚的雪给堵上了,屋里水缸没水,屋里冰冷的,焼炕柴禾了和洗脸的水都没有了,还是邻居帮着她们娘俩从屋里弄出来的,她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那天从不大声说话的她,也骂人了,其实,老师急了也讲了脏话的。
但是,这个婚姻还是没有离掉,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一蹶不振的我,她终究没有舍得走掉。
第三节感谢命运也感谢哲学
到了1972年的春天,我已经从工作队长被调配到一个叫科洛的地方当代理公社社长,现在的话就是国家公务员,县科级干部吧。不管怎样又恢复了我的工作,沉沦期间也学习了很多书比如:《列宁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还有《毛主席选集》,学习了哲学和经济学等著作。
通过学习,主要是明白了:哲学是关于人们世界观的学问,同时对人们的认识具有方法论的作用。
什么是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对一切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人有了这样一个总的看法和观点,在观察任何问题时就有了一个总的方向,这就是所谓的方法论的作用。
现代的人对于学习哲学这门科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大学、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而其实忽略了学哲学的本质,这是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学问,有人觉得为什么一些大公司大企业的老板都是学哲学的出身呢?因为他们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主要的是有正确的方法论,可见学好了哲学是很重要的。
感谢命运也感谢哲学,那叫否极泰来的就是哲学原理,当我们的工作组长恢复工作的时候,我们也都回到了工作岗位,在科洛当公社主任一把手的日子,是我人生的一段美好的记忆。
《科洛河畔》
七二年七月一日
我赞美科洛河畔
曾踏过高山走过平原
把美景眺望周全
她犹如一幅美图展现
当太阳刚刚出现在地平线
薄雾慢慢地消散
露出了动人的情感
啊!新的一天
看!高高的大山崇立在村边
宽宽的河水从村边绕转
银灰色的大桥跨天堑
满载货物的汽车如梭穿
远处荡漾着渔船
嘿!多美的自然画面
太阳升起是有一杆
又是美景一展
百花盛开大地如锦
自由的小鸟飞上宵汉
在阳光下在春风里在花丛间
鸟叫的声音是那样婉转
到处是一幅激动人心的场面
拖拉机正在奔跑耕田
社员们铲地你追我赶
一会一二三四传来了新兵训练
歌声传来社员们正在学“样板”
“智斗”杨子荣打虎上山
啊!如此美好的大地幸福的人们
啊!分外妖娆的科洛的河畔
实现共产主义要终身奋斗
让世界广大的无产者都过上那幸福的明天
那时写的东西,原封没动的抄过来,虽然没有韵律,却充满了情感,那时的革命热情,那时的年轻气盛,那时的信心满满,其实,那时的我只有25岁,而且最重要的是那年四月,我们的第三个孩子诞生了,是个大胖儿子,奶奶和父母亲高兴地不得了,对于三代单传的于家,留下了第四代掌门人。
第四节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我所带领的科洛公社是个站士人聚集的地方,他们很抱团,也很迂腐八股,人们都叫他们站棒子,关于这些人,其实是皇上派来戍边的,是在古代驿站的栈道上守卫的人,大部分都是长江流域的官兵和被发配的囚犯,守卫栈道后世世代代地居住在东北,这是个很难搞的团队,用现在的话说:相当难搞!
因为看过许多书,包括《史记》、《三国》、《毛选》、还看了《孙子兵法》等很多历史和哲学书籍。正所谓了解历史可以知古通今,学习哲学可以掌握正确的方法论,那时给领导写的材料是一气呵成的,文笔流畅,才华横溢。那个公社被我管理的那是相当的好,连续三年粮食产值和跟那些革命的各个项指标都在全县排第一名,我也代理的副科级转正为正科级,那时我才28岁,已经算是官运亨通了吧。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这是真理!从我结婚到三个孩子出世了,在家里我就是从没做过奴隶,一直甩手掌柜的,过着一直是饭来张口衣来张手的日子,家里我就是大爷,我是中心,一切都围着我转。
妻子是性格内向的女人,生气也不说,有事也不知声,一个人扛着家里的一切。我们的公社离县城很远,虽然周围有山有水的是个很美的地方,但是离俩家的老人都很远,没有家人能来帮衬一下着我们。妻子很要强,在这里的小学教书,她忙着照顾孩子,还要批改作业,家里红砖瓦房的前面,她还种了块地,豆角和茄子辣椒,侍弄得不错,长得还是不错的,吃不完还能送邻居。
但是这个地方没有自来水,也没有水井,喝的水都是嫩江支流克洛河里的水,冬天去河里拉些冰块化了沉淀做饭,说实话,那时光顾着工作,没有时间管家里的事情,一切都是她一个人,大冬天用三轮车拉回冰块,在锅里煮着,忙里忙外的她,好像没说过苦呢!现在看来,当时年轻的我很自私的,从没换位思考过,大概一次也没有考虑过她的感受吧!
尤其是生儿子的时候,没有父母在身边照顾,她奋斗了一夜才生下这个大胖儿子,跟我说是要喝点小米粥,从来没做过饭的我,把锅里添上那个水,然后就往锅里抓小米,听到哗啦的撒米声,她出来一看,我往锅里抓米了半锅没淘过的米,她就哭了,煮粥都不会的我,怎么就当了三个孩子的父亲,那时真不知道她为啥哭啊?不就是要煮个小米粥么?谁家大老爷们干这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