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新帝施新政,复恪吴王爵(1 / 1)
“琛儿,你是否也参与前些日子的那场兵谏了?”武则天喝完一口汤后问道。
“娘娘何出此言?”李琛答非所问道。
“朕只是好奇一向机敏的你怎么会等他们闯进来后还无所察觉呢?你真睡得那么死吗?”武则天道。
“琛儿就算再机敏,又怎及得了娘娘的万分之一呢?连娘娘都没察觉出殿外有什么异样,更何况累了一天后已经处于熟睡中的琛儿呢?娘娘若是怀疑琛儿跟他们里应外合来设计陷害您,那您现在就把琛儿赶出宫去,您要是觉得这样还不解恨的话,那您就赐琛儿一死好了。只要娘娘能够开怀,病情能够好转,琛儿就是死了也毫无怨言。”李琛放下汤碗后平静道。
“朕怎么舍得杀你呢?朕就是随口说说罢了,你别往心里去。”武则天道。
“恕琛儿说句不该说的话,娘娘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配合尚药局的奉御们好好用药,争取尽快康复,而不是整天想东想西地自寻烦恼,您整天这样对您养病百害而无一益。自古以来有多少帝王会像娘娘您这样由皇帝而为太上皇后还能深受在位皇帝的礼敬呢?陛下如今可是每隔十日就来探视娘娘一番呢。”李琛一边喂武则天喝汤一边劝道。
“琛儿说得对,我这个老婆子是该知足了。”武则天苦笑道。
“琛儿一会带娘娘去园中观赏那盛开的樱花可好?”李琛笑道,武则天闻言点了点头。
“朕想念媛儿了,朕有生之年恐怕都见不到她了。”武则天看着满园春*色难掩落寞道。
“琛儿一定替娘娘派人去寻她回来。”李琛忙安慰道。
“你大哥如今深受陛下的信任而手握重兵,你就让你大哥派人去找她吧,或许还能找得到。”武则天道。
“好,我回头告诉他一声,让他替您把媛儿找回来。您已经不再怪他了吗?”李琛道。
“他有什么过错?朕自己亲生的子女都一个个想把朕拉下马,朕又凭什么去苛责他呢?这样也好,朕在这上阳宫里赏赏花,喂喂鱼,又有你作伴解闷,日子过得倒也清闲自在。你可比那婉儿强多了,她如今竟捡那高枝飞去了。”武则天笑道。
武则天和李琛二人在上阳宫的花园中逛了片刻后就回寝殿了,而朝堂上的李仁和李璄兄弟俩正在积极地给新帝李显建言献策呢。
“陛下,朝廷已于长安三年开始资助病坊,拨悲田以赡养贫病之人,并置专使专门管理,若在丰收之年,朝廷尚可维持病坊所有的日常开销,可如今连年饥荒,贫病之人迅速增加,朝廷对维持病坊的生存已感力不从心。依臣看,陛下可下旨向京城及地方的各富户乡绅征粮并对他们适当减免部分捐税,或鼓励他们私办或承包病坊并对他们减免全部捐税,这样可以大大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李仁上奏道。
“这主意好,朕让婕妤拟好旨后发给门下省的阁老们复议。”李显笑道。
“陛下,如今由科举入仕的宗室子弟大多出自崇文、昭文二馆,但二馆生毕竟名额有限,皇帝缌麻以上的皇亲,一家只可以有性识聪敏的二人入选,因此并非所有的宗室子弟都能获荫庇而入馆学习,但未入馆的宗室子弟又并非个个都是不学无术之人,其中才德皆备者大有人在。依臣看,陛下可下旨允许宗室子弟三等以下、五等以上未获入仕出身者宿卫京畿及入国子监读书,并让那些已在家完成学业且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宗室子弟先由宗正寺简试,等简试通过后就直接参加科举考试,及第者由朝廷按考试成绩授予官职。”李璄道。
“哈哈,你这是在给你自己揽事做吗?”李显笑道。
“举贤不避亲,臣这么做也是为了让宗室中的贤才能够为国效劳,壮我李唐根基。”李璄笑回道。
“言之有理,那朕就让你这个宗正寺卿负责简试,你可得替朕好好把关啊!”李显道。
“是,陛下,臣一定不负陛下所托。”李璄忙回道。
此时武三思与韦后二人日夜向李显进谗言,说敬晖等人“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李显对此深信不疑,武三思因此便向李显献策,让李显封敬晖等人为王而罢其政事,外示尊宠功臣,内实夺其权,于是在神龙元年五月十六日,李显晋封齐公敬晖为平阳王、谯公桓彦范为扶阳王、汉阳公张柬之为汉阳王、南阳公袁恕己为南阳王、博陵公崔玄玮为博陵王,并剥夺此五人参与政事的权力,而是赐金帛鞍马,令每月初一、十五可上朝一次,又恐因武氏受重用而致人心不安,便于当月二十五日下令降诸武的爵位:以梁王武三思为德静王、定王武攸暨为乐寿王,河内王武懿宗等十二人皆降为公。然而赐爵为虚,知政为实,自此以后武三思又像在武则天当政时期那样受到李显的重用,开始驱赶不依附于武氏的大臣而重用被平阳王等五王排斥的大臣,大权重又尽归武氏,此时距李显复辟仅四个月。搞定了武氏一族和五王之后,李显又开始对含冤而死的李氏宗亲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并大量分封宗室:赐已故雍王李贤之次子李守礼光禄卿一职,晋封成纪郡王李千里为成王,追赠李玮为朗陵郡王,追赠李琨为张掖郡王,晋封信安县男李璄为归政郡王,其他李氏宗亲也都得到了相应的赐封。
“妹妹,你觉得让我请求陛下恢复父亲的吴王爵这事真的可行吗?敬晖等念在越王贞及其子琅琊王冲均死于社稷的份上,奏请陛下恢复其爵土,陛下恢复了越王父子的李姓和族籍,但在恢复爵位时却遭到了武三思和上官婉儿的极力反对,最终陛下也没有恢复其爵土。”李仁道。
“越王之事怎可与父亲之事相提并论呢?越王确有谋反之行,他当年若举事成功,那如今这金殿上坐着的就一定不是陛下,而父亲却是自始自终都未曾参与过谋反,恢复父亲的吴王爵才能称得上是朝廷真正还父亲一个公道了。”李琛道。
“你说得有理,那我去找陛下奏请此事,陛下若肯答应咱们,那是最好不过了,若不肯,我再择机上奏,若还不肯,咱们就别再勉强了,总不能为了此事而让陛下太过为难。”李仁道。
“这件事一定要办成,陛下若不答应,我还有一步棋可走。你找媛儿找得怎么样了?”李琛坚决道。
“已经有些眉目了,我按着妹妹提供给我的线索去泰山附近找了,结果发现她离开感业寺后果然曾在泰山的一个庵堂中寄居过,但自从在那遇到她的岭南同乡人周云后就又还俗和周云结了婚,他们夫妇现在应该还住在泰山附近呢。”李仁道。
“大哥要快点带她来见太后,太后十分想念她,你要是让太后在有生之年能见到她,太后一高兴,那咱们这事就有十成的把握了。陛下若不答应咱们的请求,那咱们还有太后呢,太后就是帮助咱们达成愿望的最后一步棋。”李琛道。
“妹妹真是深谋远虑啊,我说你怎么还日日去伺候太后呢,原来是存了这个心思啊。”李仁笑道。
“也不全为了这个,也为报答太后当年为我赐婚的恩德,再说太后现在只不过是一个不剩多少日子的耄耋之人了,我能陪她一日是一日。”李琛道。
“对了,妹妹,还有一事我一直不明,还望妹妹能够释我心中疑惑,你为什么还要留着那个受雇于王礼义而妄图害我禧儿之人?难道仅仅就因为他当年做出那等害人之事是为拿钱去医治他那重病母亲之故吗?为何不斩草除根而是要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呢?”李仁道。
“王礼义能被判绞杀都是他指证的功劳,况且他在行善的感召下已经浪子回头出家修行了,上天有好生之德,咱们就留他一条活路吧。他若再敢为恶,咱们到那时再收拾他也不迟。”李琛道。
“妹妹还真是菩萨心肠啊。”李仁笑道。
“众生皆苦,得饶人处且饶人吧。”李琛道。
“陛下,臣有个小小的请求,还望陛下能够答应臣。”李仁道。
“你有什么话但说无妨。”李显道,于是李仁便将想要恢复李恪的吴王爵一事说了出来。
“这个好办,朕答应你便是。”李显爽快地答应道。
“臣替九泉之下的父亲感谢陛下的大恩大德。”李仁感激道。
就这样李恪被追复吴王的爵位与封地,且又被追赠为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被改葬于昭陵,至此,李恪才算是被彻底平反昭雪了,而此时身在上阳宫中的武则天也行将就木了。
“娘娘,您多少吃一点。”李琛看武则天对着满桌菜肴直摇头后忙劝道。
“朕不想吃,你叫他们都撤了吧。”武则天道,说完便又躺倒在床上了。
“娘娘,您待会儿一定要尝一口我亲自给您做的藕粉山楂糕,琛儿知道您现在怕吃酸的,所以特意选了甜山楂。”李琛看武则天睡醒后忙笑道。武则天梳洗完后就拿起一块糕尝了一下,吃着觉得还行就又吃了一块。
“听说陛下恢复你父亲的吴王爵了?”武则天突然问道,李琛不知武则天为何会有此一问,只是下意识地点了点头,武则天看李琛不说话便接着说道:“早该如此了,就是陛下不这么做,我也会命他这么做的,其实我早就有此打算了,可我总得受人之托而忠人之事,不过最终我还是负了那所托之人。”
“琛儿明白娘娘的心,有很多事情娘娘也身不由己。”李琛感动道,想到玲珑告诉她的唐高宗临死前特意让武则天不得重用李恪的儿孙们那事就越发感激武则天了。
“你明白就好,也不枉我待你的心了。”武则天笑道。
“娘娘看谁来了?”李琛用手指着殿门口笑道。
“媛儿?是朕的媛儿回来了吗?”武则天激动道,说话间冯媛早已疾步来到了武则天的跟前。
“娘娘,是您的媛儿回来看您了。”冯媛哽咽道,而武则天更是抱着冯媛失声痛哭。站在一旁的李琛目睹这一场面后简直都快傻眼了,心说不至于吧?要不要这么夸张啊?
“既然回来了就别走了,等朕百年之后你再离开,朕也不剩多少日子了。”武则天平复了一下情绪后说道,冯媛忙点头答应。
“媛儿,娘娘简直拿你当宝贝啊,我可从来没见她对谁这么上心过。”伺候武则天就寝后的李琛对来到自己房里的冯媛笑道。
“姑姑,这一切都是托安定公主的福,因为我和安定公主长了一颗一模一样的红胎记,形状、位置都一样,所以娘娘就认定我是安定公主投胎转世,对我格外地疼宠。”冯媛笑回道。
“原来如此,娘娘于众儿女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安定公主的早殇。”李琛道。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娘娘又会一时兴起而下令让我永远留在宫中。”冯媛忽又愁容满面道。
“你多虑了,太后何曾强迫过你做任何你不愿意做的事呢?你若实在不放心,那明日你就出宫去带你夫君和孩儿一起进宫来谒见太后,到时候太后看见你们一家生活得这么幸福美满,就一定不会下令让你永远留在宫中的。顺便我也可以借此机会见见你夫君,看看他凭什么吸引了才貌双全的你。”李琛笑道,冯媛闻言脸颊一红并含笑点了点头。
神龙元年即公元七零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卒于洛阳上阳宫,享年八十二岁,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一代女皇的丧事办完后,李仁及其夫人慕容真如海、冯君洁、王雉、李璄及其夫人冯蕙儿、李琛等人坐在一起开家庭会议,商量着该由谁来继承李恪的吴王爵,而李祎对弟弟李祗的谦让和友爱也惊动了皇帝李显,李显一高兴便破格封李祎为嗣江王,同时封李祗为嗣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