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皇帝诏令下,蒋王离京都(1 / 1)
“门下:有诏敕蒋王:蒋王恽授相州刺史,及将赴职,朕诫之曰:自秦汉以来,帝兄帝子,得受爵土、养尊处优者甚众,惟城阳王刘章最有令名,得保其禄位,如吴王刘濞之徒,身败名裂,皆因生于富贵,放纵骄奢所致。汝当谨鉴,宜熟思之。专派贤才,为汝长史,须纳其谏言,切勿自大。朕以君临天下,统领万邦,兄弟之情,岂不欲日日相见耶?但家国事殊,礼法难违。望兄以礼制人,以法制事,修身养德,精忠报国。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兄弟之义。所司准式。”书房里的蒋王正一脸不屑地念着李治写给他的论事敕书道。
“七郎,我们不日就要启程去相州刺史府了,你去看看还有什么要收拾的没?”元妃进门后问道,一脸心事重重的样子。
“夫人,该收拾的我叫忠儿都替我收拾妥当了。你说皇帝这是什么意思?汝当谨鉴,宜熟思之。他还真是草木皆兵啊。”蒋王冷笑道。
“七郎,小心隔墙有耳,总之我们凡事小心着些,不得罪王府的长史,还有相州的巡察使和录事参军就好了。”元妃轻轻按住蒋王的嘴低声道。
“我本想进宫去跟母妃拜别,但觉得宫里没有咱们府上说话行事方便,所以我还是把母妃接到咱们府上来聚一聚比较好。夫人意下如何?”蒋王问元妃道。
“七郎,你想得真周到,这个自然好了,只是母妃见了忠儿后难免就会想起琛儿来,为免母妃心里不痛快,我到时候叫忠儿夫妇去李玘的府上回避一下。”元妃回道。
“夫人考虑得是,随便找个什么借口把忠儿他们小两口打发走就是了。明日皇帝命我进宫,我见完皇帝后就去拜见母妃,让母妃后日来咱们府上一聚。你叫李灼他们好好准备准备,让他们每人都自备一份送给母妃的礼物,也好让母妃以后有个念想。这一别,还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呢?”蒋王感慨道。
“是,我这就让叫李灼他们去准备,也让下人们将咱们府上里里外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好恭候母妃大驾光临呐。”元妃笑道。
“好,夫人,你先去忙吧,我也正好去看看是不是还有什么东西忘记收拾了。”蒋王笑道。
“母妃,您来了,您请上座,儿子和儿媳给您请安了,祝您福泰安康。”蒋王扶杨太妃坐在上座后便和元妃一起下跪行礼道。
“祝祖母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李灼他们在蒋王夫妇行完礼后也忙一起行礼道。
“好,好,都快起来吧,这不过年不过节的,我这老婆子来儿子家白吃一顿饭,还要受你们这么大的礼,真是赚了啊。”杨太妃笑道。
“母妃真能说笑,儿子孝敬母妃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子巴不得母妃天天都来呢。”蒋王笑道。
“母妃,儿媳跟七郎伺候您用膳吧。”元妃插话道。
“不用,我自己来,要是让你们伺候我用膳,那你们自己就不能好好用了。咱们各用各的,一起说说笑笑才有意思呢。”杨太妃忙笑阻道。
“也好,那就依母妃所言。”蒋王忙陪笑道。
“母妃平日就爱吃鱼,今日您一定要尝尝儿子找长安最有名的南方厨子做的这青鱼丸。据医书记载,青鱼具有益气、补虚、健脾、养胃、化湿、祛风、利水之功效,做这青鱼丸的青鱼是儿子托人从长江里捕获后一路快马加鞭送了来的。”蒋王道,边说边夹了几个青鱼丸到杨太妃的碗里。
“那我一定要好好尝尝了。”杨太妃道,随后就细细地品尝了一口,品完便笑赞道:“味道果然不错,七郎费心了。”
一时饭毕,李灼他们将各自备好的礼物一一送给杨太妃,杨太妃因此而乐得半天合不拢嘴。知道蒋王想跟杨太妃说说体己话,元妃在跟杨太妃聊了一会家常后就带着儿子们起身离去了。
“母亲,儿子以后不能常在您身边伺候着了,您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缺什么就写信告诉儿子,儿子一定想办法替您弄来。儿子到了相州,寻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也会派人把它们敬献给您。”蒋王含泪道。
“这是怎么说的,娘儿们好好说话呢,你哭什么?”杨太妃也哭着安慰道。
“惹母亲伤心了,儿子该死。”蒋王忙止悲转笑道。
“是谁小时候总抱怨我偏心来着?这会子又这个样儿。”杨太妃笑道。
“母亲,这都什么时候的事了啊?母亲怎么还说呀?”蒋王不好意思道。
“难道只许你抱怨我,就不许我抱怨你了?如今我可只剩下你这一个儿子了,现在又要与你两地分离了。你生母去得早,先皇叫我抚养你时你才三岁,一转眼你都是快要当祖父的人了。”杨太妃感慨道。
“小时候是儿子不懂事,儿子没少让母亲操心。记得有一回儿子跟三哥、六哥一块玩捉迷藏,儿子躲进假山洞中后睡着了,母亲带人找了半天才找到。因为这事,母亲罚我们三兄弟一起跪了足足两个时辰后才允许我们起来,好不容易盼到母亲允许我们起身了,可我们却疼得都快起不来了。”蒋王回忆道。
“那你还记得我当时为何罚你们吗?”杨太妃笑问道。
“儿子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训,母亲当时说三哥和六哥带着弟弟玩却不知道要好好看护弟弟,是不悌;我躲到不该躲的地方,让哥哥们担心,是不敬;我们兄弟三个让母亲担忧,是不孝,所以要重罚。幼时儿子觉得母亲就是因为我非您亲生才责罚我多过三哥他们的,后来才知道,母亲对我从严要求是希望我长大后能成才,是为了让我不给我生母丢脸。”蒋王正色道。
“你明白就好,你生母地位不高,宫里头一向都是子凭母贵,我想着你要再不争气,难道让你生母仙去后还叫人说三道四吗?现在想想,我也很后悔当初对你过于严厉了,以至于我们母子疏离多年。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你还是理解我的良苦用心了,可你又是怎么想通的啊?”杨太妃欣慰道。
“母亲想想我几时不再那么叛逆了?不再跟您保持距离了?”蒋王道。
“在你七岁那年,你因不好好读书而被我打了手心后就忽然跟我亲近了起来,而且还能跟我撒撒娇了。在那以前,你在挨我打的时候总是一脸不服的样子,几天都跟我摆一张臭脸呢。”杨太妃笑道。
“现在想想,母亲为我操的心比三哥和六哥的都多。那日我挨完打后回自己房间时正好听到当时伺候您的宫人在议论说杨妃娘娘真傻,自己的儿子管好就行了,对别人的儿子也这么上心管教,很多人还以为娘娘刻薄,苛待养子,其实娘娘这么做还不是为了让七殿下不被人嘲笑,让他生母的在天之灵能够安息,但七殿下却根本不懂娘娘的用心,还当着娘娘的面怨娘娘偏心,气得娘娘偷偷地抹泪。回房后我细想想,母亲从不无故责罚我,都是因为我犯了错才责罚我的。母亲平时还挺关心我的生活起居,我生病时您还总守着我,而我却听信了那些小人的话,误会您,冤枉您。我突然就很害怕您再也不管我了,因此顾不得手上的痛就跑去您房里求您给我上药,想知道您还愿不愿意再管我。”蒋王道。
“以前都是叫你三哥或六哥给你上药,你瞧都不让我瞧。好在这一切都过去了,当时母妃也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不管怎样,你父皇把你交给我就注定你这辈子都是我儿子了,我们要做一辈子的母子。后来老三去了封地,你跟老六就成了形影不离的玩伴了,你俩可没少给我闯祸,也没少挨打吧?”杨太妃动情道。
“是,母亲,儿子以后再也不闯祸了,再也不让母亲担忧了。”蒋王再次含泪道。
“恪儿木秀于林,不得善终,愔儿荒唐不羁,反得善终,所以你到了相州之后一定要荒于政务,行事以贪财聚敛为主,唯有这样才可能保你一世平安,你记住了吗?”杨太妃叮嘱道。
“是,儿子一定谨记母亲的话。”蒋王忙正色道。
这边杨太妃跟蒋王叙着离别之情,那边元思忠正央求崔思古带他混进桂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