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尾声(1 / 1)
婶婶的故事终于讲完了。这几天,我心里总是有种怅然若失。尤其是当婶婶在我面前出现的时候,我总有种冲动,想冲上去好好抱抱她。
以前婶婶还住在这里时,我跟婶婶的亲密接触也不是很多。只记得一件事情,在我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来,我看到婶婶坐在客厅里,在和奶奶抹着眼泪,哭诉着什么。奶奶手上拿着一个信封和一张照片。我从客厅穿过时,偷偷瞄了一眼,那照片上是婶婶被一个男人搂着肩膀站在一个湖边的照片。
婶婶一边轻轻啜泣着,一边说道:“……他想太多了,就是一个普通同事而已,这姿势有什么暧昧的了?妈,您说我说的对不对?他就是控制欲太强了……怎么能直接把照片就偷偷塞给您呢?他还死不承认。我又不是傻子!”
奶奶好声好气的劝慰道:“和平也是太关心、太在乎你了。你就原谅他吧。”
我上楼去放好了书包,晃悠了一圈,又来到了一楼客厅里。奶奶已经不在了,只有婶婶一人还木然的坐在沙发上。
我走了过去,怯怯的问道:“婶婶,谁惹你伤心了?”
“潇潇,”婶婶一把把我搂到她身前,脸上的泪痕还未干,悲切的说,“记住婶婶的话,以后你长大结婚了,一定要嫁给一个你爱的人。记住没有?”
我懵懂的点了点头。爱是什么?那时我还太小,并没有真的听懂婶婶的话。
今天是小叔和婶婶在宁海的最后一天了。中午照例又会是一顿丰盛午饭。大人们都在厨房和院子里忙碌的时候,我这个家里最没地位的人也插不上手,就百无聊赖的溜达回了客厅里。看到那排书柜,我又走了过去,就不信翻不出那本《呼啸山庄》来。
我打开了书柜的所有玻璃窗扇,一本一本的仔仔细细的翻了起来。就连书脊上没名字的也拿了出来。翻了大半天后,一本包着灰色塑料封皮的书,被我从不起眼的角落里掏了出来。
我的心不知怎的,一阵狂跳,某种预感告诉我,这就是我要找的那本书。
我翻开书皮包着的封面,首先注意到在左边的封皮下竟然夹着什么东西。我拿了出来,居然是对折的三封信!
那有些年月的蜡黄色的信封上分明写着:宁海市熙合路十二号,徐凯玲同志收。XX省省委办公厅寄。
三封信都是一样的笔迹,一样的落款。这不就是王卫风寄给婶婶的信吗?!
可这三封信却都没有被打开看过。我仔细检查了信封的封边,确认无疑是原封不动。
好奇心促使我将这信拿到了台灯下面。我对着灯光看了半天,信封虽薄,却很难看清信纸上写了什么,只能看到密密麻麻的字迹。
我拿着信的手一直在颤抖着。抬眼望去,从客厅的窗户能看到家人正在外面忙碌着,父亲也在外面。
我把书柜的窗扇都关好了,跑回自己房间,将书和信都藏在枕头下面。我在房间里转来转去,像个没头苍蝇一样。潇潇,现在你得自己拿主意了!
我故作镇定的样子走到了院子里,对父亲说:“爸,你过来一下。”我把父亲叫到了一边。
父亲不明就里的看着我问道:“怎么了?”
“我有个问题要问你。你得和我说实话……”
“好吧,我是又偷着抽了三根烟。”还没等我说完,父亲就招供了,“怎么?又要罚我给你讲故事了?我都说完了啊。”
“婶婶到底有没有看到过王卫风的信?”我直言不讳的问父亲。
父亲张了张嘴,却没有发出声音。我看着他的眼神从疑惑到——一种莫名的警惕。
“婶婶到底有没有看到过王卫风的信?”我又问了一遍。
“看到过。”父亲简单明了的说道。
两滴眼泪像两颗硕大的珠子,一下就从我的眼眶中滚了出来。我甚至都能感受到那眼泪珠子滚出来时的弧度。
“潇潇……”父亲轻唤了我一声。
“没什么,是我自己不愿意相信这个结果。若是王卫风没有在信里拒绝她……”我望向了远处正在摆放椅子的小叔。父亲也望了过去。
我又抬头望向了阁楼,果不其然,婶婶还是躲在那个她能看到大家,可大家却会忽略她的地方。
我走回了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间门,我坐在床上,从枕头底下拿出了那本书。打开书的封面时,我这才发现扉页已经被人撕去了。这时,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然升起。我又往后翻了好多页,在其中几页的页脚上,发现了指甲印的划痕——那是我看书做页码标记习惯留下的痕迹。原来,这本书便是我小时候看的那本《呼啸山庄》。
我用大拇指快速翻过书页,从书里飘散出一股淡淡的陈旧的气息。如果你在图书馆里待过,便会对这样的气息并不陌生。那是写书之人通过书页在向你诉说他的爱与恨、渴求与哀叹;是看过这本书的人将故事融入了自己的世界和生命,留下的寥寥踪迹;是把这本书送给你的人对你下的一个诅咒,在你的脑海里,永远的根植上了一个想法、一个心思——在你醒着的时候、在你熟睡的时候,都会在你的耳边低吟。
我一直翻到了最后一页,在右下角的角落里,有一个小小的,用钢笔写着的秀气签名:徐凯玲。
我倒抽了一口凉气,又叹了出来。想哭,却又不能。手指摩挲上了这个秀气的签名。
这时,我眼睛的余光瞟到了封底背面和书皮之间好像也夹了什么,露出了一丁点的纸角。
我把整个书皮都拆掉了,一张已经有些泛黄的、对折的纸掉了出来。
我打开了这张纸,纸里还夹了几张邮票大小的、同一个年轻女孩的黑白相片。而那张纸上画着的也正是她的头像素描。
这张画像飘飘荡荡的掉落在了地上,就像过去的二十多年一样,可能它从未想过要见过阳光,暴露于人前。
画像上的右下角有一个签名,是“凯玲”二字。而这笔迹,是我十多年来看惯了的,父亲的笔迹。
父亲娓娓道来婶婶故事的声音,在我的耳畔又再次响起。那些模糊的记忆影像,现在无比清晰的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年婶婶生日的夜晚,二楼阳台上一燃一暗的烟蒂火星;
婶婶第一次拒绝和小叔的婚约,将小叔推上前一步的那一双手;
被丢进垃圾桶的那条手帕;
让小叔从新疆不远万里去到哈尔滨看望婶婶的那一通电话;
婶婶父亲自杀,婶婶在回宁海的火车上吐露真情时,断掉的那条苹果皮;
当连小叔都对与婶婶结婚心有犹疑时,怂恿小叔去劝说爷爷的点拨;
最终说服婶婶同意与小叔结婚的一席谈话,在小叔结婚醉酒那晚拿走的酒瓶;
匿名寄给奶奶的那张婶婶和男同事的相片;
还有,婶婶被偷走的这本最爱的书,被撕去了王卫风签名的扉页,被拿走的所有婶婶年轻时的照片,这张泛黄的婶婶头像的素描,以及最后被拦下了那三封王卫风写给婶婶的回信……
宛如破碎的玻璃再次拼接完整,倒出去的水又回流进水壶里,落叶又重回枝桠上……时光的碎片纷纷愈合了回去,真相终于在我面前呈现了它原本的样子。
一层、两层、三层,我走上逼仄的有些阴暗的红木楼梯。推开一摸一手灰尘的门把手,走进了阁楼里。
她就站在阁楼窗边,望着窗外的那棵梧桐树,这二十多年来,从绿叶融融到寒枝戚戚。
我一步一步走了过去。突然,我听到了父亲在院子里喊我的名字。
“潇潇!吃饭了!”
我走到了婶婶旁边,她都没注意到我过来,仍在发呆。
我从窗户俯瞰下去,爷爷、奶奶、小叔、母亲,还有父亲。每一个人都看的清清楚楚。他们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表情,都逃不过这阁楼上站着的人的眼睛。
父亲抬起头来,终于看到了我也站在了阁楼窗边。
“潇潇!”他急切的喊了一声。
我没有动。
“潇潇!”这一次,父亲的声音好像是在哀求,又仿佛是在悲鸣。
我低头注视着父亲。
婶婶这时也看到了父亲在喊我,而我就在她的身边。
“潇潇,你爸喊我们下去吃饭了。我们下去吧。”婶婶看着我说。
我依然静默的看着父亲。
父亲显然是看到了婶婶在对我说着什么话。几乎不易察觉的,他向我摇了摇头。我确信,那不是我的幻觉。
我侧过身来看着婶婶,和她对视着。她的目光,从坦然到有些疑惑。
我的双手,就背在身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