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第八十二章 孤鸿托信岁寒泊(1 / 1)
如今,各路藩王都没有任何动静,当明天宣布朱元璋驾崩的消息的时候,就算他们想要大兵压境或者有什么不轨的举动,朱允炆这边照样可以应对自如。
“一切都准备好了?”虽然两位臣下进殿的瞬间他就明白了,但还是忍不住要再确认一句,因为这一天自己已经等得太久了。
“回禀殿下,一切准备就绪,绝对没有任何纰漏,您请放心!”
这次应声的是齐泰,如今他担任着兵部尚书一职,把整个京都的御林军都牢牢地抓在了手里。
朱允炆彻底放心了,熬了这么多年,这天下之主终于轮到自己了,再也不用每日担惊受怕,再也不用谨小慎微地过每一天,再也不用看皇祖父的脸色过日子,再也不用每天都把自己埋在一堆奏折里。
圆月当空,月色金辉笼罩在他卓然峻峭的身形之上,仿佛整个天地间,只余他一人独立。
大殿深宫,偌大的奉天殿里,千万灯火盛亮,将四周腾云驾雾的九龙雕柱映得流光溢彩,金帷云纹,绮丽生辉。
朱允炆兴奋地在这四四方方的大殿之上踱着步,明天就要登基了,等自己真的掌握了一切,就把她接到自己的身边,给她这世间最好的东西,让她成为这世间最幸福的人。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戊寅,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薨,在位三十一年,享年七十一岁,天下悲之。
庙号□□,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大统,改年号为建文。登太极殿视朝,接受群臣朝拜。
即位以后大赦天下,减免赋税。大牢里除谋反等罪大恶极永不开赦之人,其余罪犯尽皆赦免。顿时整个京都城被一片喜气围绕,众百姓感恩戴德,一片拥护之声。
不仅如此,朝中的皇亲贵族都得到了加封,几日来朝中连降圣旨,先后加封朱元璋十一子朱椿为
蜀王、十二子朱柏为湘王、十三子朱桂为代王、十五子朱植为辽王、十七子朱权为宁王。
其中最隆重的要数燕王朱棣,经过和黄子澄和齐泰等人商议,不仅仅封地增加了五个县,更是加封为征北大将军。
登基前夜,朱允炆和黄子澄在华盖殿商议了许久都没有结果,虽然一切都安排好了但是四叔朱棣永远都是他最大的心病。
“师傅,你告诉我,有什么方法能让他不会再出现在京都城,不要再威胁到我,离我远远的?”
“这个......”黄子澄绞尽脑汁都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了。
这时候,殿外一个人迈着大步走进来,大声说道:“如今之计让燕王远离的方法只有一个。”朱允炆和黄子澄同时转头看着走进来的这个救星,齐泰,兵部尚书齐泰。
“什么办法?”几乎是异口同声。
“北元虽然已经灭亡,太尉蒙古乃儿不花,大将索林帖木儿还在北面负偶顽抗,他们收集元的残余势力,如今渐渐有死灰复燃之势。”齐泰不愧是兵部尚书,这些边疆之事娓娓道来,朱允炆渐渐拨开云雾。
“所以,你的想法是想让四叔带领大军前去剿灭他们?”
“对。”
一旁的黄子澄也反应过来,但随即又摇了摇头,“不好,如果这样一来会让他得到兵权,而来燕王是马背上长大的,深谙兵法,一旦此战打胜了,岂不是会很得民心?这样形势对我们是大大不利的!”
“侍郎大人不要担心,首先我们可以加封他为征北大将军,至于兵将,给他一些意思意思就好,让他自行招募。”缓了一缓,齐泰的眼睛里透漏着算计的精光。
“至于此战的结果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兵败,这样必然会失掉民心,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削掉他的爵位和封地,他必然无话可说。若是如你所言,胜了,那就更好办了。”
“怎么讲?”朱允炆急切地问道。
“胜了,我们就升他的官职。”
“四叔本就位高权重,还要如何升?”朱允炆嗔怒。
“升职的本意是要夺了他的实权,明升暗降,比如加封太师,太傅,这种原本给死人的虚职多得是,还不是想给哪个给哪个!”
“哈哈哈,本来以为您只是擅长打仗,没想到搞起阴谋诡计竟然比我还在行。”朱允炆笑了,这次是真的笑了,毫无顾忌。
一旁的黄子澄马上提醒道:“您马上就可以改口了,皇上。”
一夜,整个华盖殿灯火通明,君臣三人相对而酌举杯对饮,整整一夜到天明。
朦胧之中,朱允炆第一次感觉自己这么酣畅淋漓,第一次能够自己做主,名正言顺地算计别人,因为这是自己的大明江山。
羽瑶,姐姐,你等着,朕一定会让你做这大明的女主人。
征战的圣旨在第二天就发了出去,哨兵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仅仅五天后就送到了北平,燕王府。
圣旨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皇太孙初登大宝,北有元朝余孽扰乱边境,南有小股强盗流窜作案,燕王文才武德皆出众,有赖众大臣推荐,特封为征北大将军,即日出兵北征攻打蒙古乃儿不花。钦此。
“臣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朱棣叩首,领旨谢恩。
“公公一路劳累,留在府里喝杯茶再回去吧。”
“不了,皇上再三叮嘱,让王爷早些启程,旨意到了,奴才也好早些回京都复命。”
“不知皇上是什么时候登基的,为何没有下诏让我们进宫庆贺。”朱棣想说的其实是为什么复航
朱元璋驾崩了这么久才昭告天下,并且都没有让一众儿子们去送一程。
“前几日,皇上崇尚节俭,不喜奢华浪费,故而也只是举办了一个小的仪式,昭告天地而已。”传话的公公好似没有听明白,避重就轻地回答。
“王爷若是没有其他事,奴才告退了。”
“来人,送公公。”
朱棣手紧紧握住圣旨,心潮澎湃。自己竟然连父皇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
接到羽瑶飞鸽传书的那一晚,他不顾一切地潜入皇宫,想要去看看父亲的棺椁,见他最后一面。
但是,没想到自己住了十八年的皇宫竟然戒备得如此森严,轻功卓绝如朱棣,躲过了一队巡逻卫兵,刚刚蹿到屋檐上就被另外一队卫兵发现了,不得已,只好连腾飞了几下,仓皇离开。
朱棣还在想着,男儿有泪不轻弹,自己的文韬武略都是他一手教导的,如何能够不动容!
“王爷,你怎么了?”徐妙锦见到朱棣接旨后久久没有动弹,上前问道。
“有什么困难吗?我刚刚听圣旨并没有提到调兵的事,也没有给你留下虎符,皇上是什么意思?”
不愧是徐达的女儿,将门虎女,竟然知道调兵和虎符。
“意思还不明白吗?一兵一将都不给我,他就是想让我打败仗,让他的位置做得更稳一些。”朱棣嗤笑,“我偏不让他如愿!”
“王爷已经有妙计?”
“随机应变!”
好一个随机应变,能说出这番话的人整个世上也没有几人,但是朱棣就敢,今年二十五岁的他有一半的年纪都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兵法,诡诈也。要是能说出来的排兵布阵就一定是容易被破解的。
他胸有成竹,但是在上战场之前,他想再见一个人。
“你领着他们先回去吧,我还要去校场练兵。”
“王爷,需要我帮忙吗?”
“不需要。”所谓帮忙,就是去找徐达吧,朱棣不想,也不愿。
转过身来,侍立在旁的影儿自始至终都没有插上一句话,看着朱棣的背影,她又一次感觉到了自己的卑微。
夜深人静,露水微凉,月辉在通往宫阙的天街之上洒下神秘重纱,京都城中万千人家街道纵横,如同一盘巨大的棋局,铺展在天地之间。
朱棣安排好了一切,就马不停蹄地向着京都城赶过去。
一阵阵马蹄声打在上九坊的青石路上,落如急雨,凭空给这深宵月华蒙上了一层肃杀之气,遥遥远去,先后消失在宫城西深处。
窗下,廊前,借着月光,羽瑶的心突然慌乱地跳了起来。
推开门,果不其然,伸展出来的树枝下面站着一个墨黑色的身影,身上微微有些湿气,“你来了多久了?”
“不久。”
“为何不进屋?”
“喜欢看你在窗户上映出来的影子。”
羽瑶在心里怪叫了一声,似乎今日的朱棣有些不同。他看起来略微消瘦了几分,颀长身形中淡淡透着清峻的气度,举手投足间沉冷如旧,难以捉摸的深邃双眸,薄而不动声色的唇,偶尔些微挑起,算是表达过笑意
“进来吧,外面湿气重,别生病了,没有人照顾你。”
本来想说每人照顾就你来照顾我,话到嘴边生生地咽下去了。“好。”
进屋子里,羽瑶顺手把灯点上,“你怎么每次来都是晚上?让我想到了一种动物。”说罢,捂着嘴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