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孔府菜(1 / 1)
李彩凤走到坑坑洼洼的路上,没错,这种下雨过后会变得泥泞不堪的、砖檐瓦缝都会翘起来的小路就在这宏伟的故宫里出现了,还不止一条。
大内的宫殿设计其实都一个模样,东六宫的妃嫔娘娘得宠,所以宫殿里也是富丽堂皇。而西六宫住的妃嫔们,以前说到过,有些后殿是用来养鸡鸭的。
李彩凤真的见过穿得跟农妇似的宫人,赤着胳膊,头上甚至还顶着大缸,但是往来的宫女子却没人大惊小怪的。李彩凤回去一问,才知道这是内织染局的宫人们,要染造皇帝及宫廷所用缎匹,根本穿不得好衣服。
而眼前这条泥巴路,也再次证明了威严宫廷里的普通日子罢了,还不得柴米油盐一样一样地过。泥巴路怎么了,又没出现在皇极殿前头,自然不会丢皇家的脸面。左右不过是国库里没钱修缮而已,吃穿用度又没有短缺过。
只是回去以后要换一双鞋子了。
李彩凤要去尚仪局司籍司领东西,这司籍司掌宫中经籍、图书、笔札、几案之事,而这回她要领的就是朝鲜进贡的棉茧纸,俗称“高丽纸”。
宋陈《负暄野录》云:“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这种纸张自唐、宋时期传人中国后,价值颇昂。
粗制者,取其坚厚若油,用以为窗帘、为雨帽、为书夹;亦有精制,则大多用于书画,其色白亮如缎、其质柔韧如绵。运笔纸上,腻滑凝脂,毫不涩滞。落墨则成半渗化状态,发墨之可爱,别有韵味。
本朝自永乐四年开始进贡。朝鲜国王向全国发布造纸令,永乐时期,朝鲜进贡的纸张超过十万张。
如今到了嘉靖帝圣寿,朝鲜使臣再次进贡,其中就有八千张棉茧纸,分到各局各司,司药司分得了四十五张。
说起来好笑,朝鲜使臣朝贡贸易一年三次,分别是皇帝的生日“圣寿节”、太子的生日“千秋节”,以及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的“正旦节”。一年三贡成为本朝藩属国中的绝对特例,一直存在于整个明朝统治时期。
除了三个定期朝贡外,李氏朝鲜还以谢恩使、奏请使、进香陈慰使、进贺使、进献使、押送使等名义进入中国朝贡。送来的无非是本国特产,带回去的却是中国的奇珍。
不过李彩凤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平,因为朝鲜的李氏王朝最起码知道感恩,明亡后两百年依然年年致祭,全国上下对明朝的思慕之心很是让人动容。
李彩凤交付了印签和腰牌,从司籍司取走了四十五□□纸,她仔细看了看这种闻名天下纸张,发现确实和普通写字的宣纸有所不同,更厚重,色泽也更加洁白。
李彩凤走出尚仪局的大殿,刚拐过一个拐角,忽然听到西南方向隐隐约约的有声音传来,她知道那是尚食局的方向,忍不住跟着爱热闹的宫人走到了尚食局门口。
“怎么会摆不好?食谱上没写明吗?”这是李嬷嬷的声音,很是有些严厉。
“嬷嬷,这单子上只写了材料和做法,我们按照这方法做出来,色泽、味道都不差,就是这一片一片地拼不到一处去。”回话的宫女子也很是着急:“底下是青菜,上面的鸭肉滑得定不住,勉强凑到一起,略一抖动就掉下来。我们试了勾芡,但是鸭肉随着芡汁也还是会滑落。”
“别的方法不敢试,鸭肉最容易和别的调料串味,我们只怕放了其他东西,这道菜就不是原先的味道了。”另一个掌勺的宫女子道。
“端过来我看看。”李嬷嬷道。只见这盘菜是用一只鸭子带一只鸽子,一大一小切成薄片放盘中,然后压制成形,改刀成如意形,内嵌莲子和银杏,使之熟烂,以菜胆围之。
果然如之前所说,这一片细滑的嫩肉根本围不住,旁边的厨师用银镊子仔细夹起一片,平铺到菜胆上,众人屏气凝神地等着,一会儿功夫这肉片就自己滑落到盘子上了。
“这可如何是好?”司馔司的人都围上来,一个嘴快的宫人恨恨道:“这也太欺负人了吧!给了菜谱,又不写明白了,掖着藏着好没意思!”
“慎言!”李嬷嬷转头严厉地呵斥道:“孔家的名菜,咱们做不出来只能怪自己学艺不精,与别人何干?”
陈司馔急道:“还有一个时辰就到了开宴时间了,听说朝鲜使臣对这道菜可是期盼已久啊,要是端不上去,罪过可大了!”
原来这道菜是山东孔家进献的名菜。孔家菜被称为府菜,孔府宴丰盛得能和皇宫的饮食相比。不光宴席有各种类别:寿宴、喜宴、家宴、便宴等,在饭菜的品位上也有各种不同的名堂,规格上还有高、中、低之分,有燕菜席、鱼翅席、如意席、全索席、四十大碗席、三大件席、十大碗席。
孔府既是公爵之府,又是圣人之家,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皇家还要显贵。“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孔子的原话,历来作为饮食名言相传。孔氏子孙在饮食方面较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经过千万厨役的劳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孔府烹饪。
今年为了恭贺皇帝圣寿,孔家的家主特地奉上了五张孔家秘不示人的食谱配方。别看只有五张,却是流传了好几百年、用来款待贵宾的孔府珍藏,分别是:诗礼银杏、阳关三叠、白玉无瑕、黄鹂迎春、带子上朝。
前面三道菜分给了尚膳监,后面两道菜因为都和“子”有关,为了取个好寓意,就分到了尚食局这里。
黄鹂迎春并不难做,只是刀工繁复一点。唯有这道“带子上朝”,是孔府辈辈做官,代代上朝,永为官府门第,世袭爵位不断的好寓意;而放到招待朝鲜使臣的国宴上,就成了朝鲜永世效忠大明,子子孙孙朝拜不绝的意思了。
你说这么独特的一道菜,如果没有呈上去,原因竟然是菜和肉没法子放到一起,传出去简直要让尚食局的人没脸见人了。
可是一时间众人还真的想不出办法来。
李彩凤仗着个头小,从人群里挤进去,还真让她看到了整盘菜的样子。原来如此,李彩凤心里明白了,她倒是有个取巧的法子。
“嬷嬷,我有个上不得台面的主意。”李彩凤一张口,顿时被众人齐刷刷的目光看得浑身冒汗。
“你说来我听。”李嬷嬷也没指望她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我以前听我爹说过,江南有一道名菜,名字记不得了,只是做法和别人都不一样。”李彩凤不疾不徐道:“是把面切得细如毛发,从一根针里穿过去,然后让手巧的绣娘在肉上缝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来,当真是巧夺天工。”
众人听了一开始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不一会又纷纷点头道:“这倒是可行。”如果用大头针穿起细细的龙须面,把一片片细薄的鸭肉穿到一起,平铺到菜胆上,这样就不会从菜胆上滑落,也许这个法子行得通。
李嬷嬷沉吟了一会,当即决定到:“咱们就暂且试一试。”
那掌勺的陈司馔功力果然非同小可,不一会就真的切出了细如毛发的面条来,派去尚功局的宫人很快回来了,带了一斗罗针来,从大到小都全了。
李嬷嬷挑了一个差不多大小的针来,对着光线半眯起眼。她虽然老了,但是穿针线一点都没有含糊,手轻轻一动,瞬间就穿好了一根。
所有人大气都不敢喘,盯着李嬷嬷的手上的针线。李嬷嬷让两个宫人本别用镊子夹起一片肉来,她则穿针引线缝起来。因为这针针头大,所以针屁股上的面条很容易就穿进了肉里。大概缝了六七针,李嬷嬷便松松挽了个结,示意宫人放到菜胆上去。
众人静静等了一会,见这两片肉每每有下滑的倾向,可是就是滑不下去,哪怕端着盘子轻轻抖动,两片被缝在一起的肉也只是晃动了两下而已。
“成功了!”众人欢呼道。
李嬷嬷也点了点头,吩咐道:“赶紧照这个法子缝起来,面是生的,肉全部缝起来之后,别忘了把盘子端到灶上蒸一蒸。”
众人自去忙活了,李嬷嬷看着也想开溜的李彩凤笑道:“当初挑人的时候,我就看上了你一个。要不是司药司实在是缺人,我就让你来司馔司了。”李嬷嬷慈爱地摸了摸李彩凤的头,道:“不过药食不分家,以后你也会学到的,反正有很长很长的时间呢。”
李彩凤这回真不知道是该哭呢还是该笑了,老天爷,让我对付药材还不够,还要让我学做菜?听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是长不高的,啊喂,我要长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