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平定(1 / 1)
建安十七年,孙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江东战事不断。建安十九年,孙权攻破宛城,但又于同年七月在合肥败于张辽。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称魏王,并于次年进攻濡须口。
我二十九岁了。
在江东,这是我生平以来度过的最平淡安稳的五年。
我的琴艺愈见进步。平日里,我同孙茹谈心,同陆瑁品画,同孙尚香骑马练剑。有时,会在府中遇到匆匆赶来的陆逊,我们互相微笑问候,简短地寒暄。他一直都很忙,相见的机会很少,所以,每一次谈话的时间不过一盏茶。
但是我很开心,这样平淡的日子里,能有他的身影,便足够了。
可是与此同时,岁月也已不留声息地带走我太多太多了。
当春风渐渐吹醒沉睡的土地,东吴的动荡便又一次开始了。
从此,后院中便又多了一个忧愁不安的身影。
孙权已经三十五岁了,冗长的紫髯,碧绿的眼睛,愈显出他的仪表不凡。周身散发出的君王般的贵气,令他有种不怒自威的气势。
江东的一些地区开始不得安宁。许多山区越族居民,不服从孙权政权统治,并不断起事反吴。
孙权的眉毛紧紧地拧在一起。
中午的骄阳燃得正旺,他一动不动地立在后院中,影子直直地打在地上,豆大的汗滴淌下来,他轻轻拭去头上的汗水,眯起眼睛望向半空中的太阳。
倏然地低下头去,他轻声叹息。
“敢问吴侯为何如此不安?”
听到身后突然响起的声音,他愕然地转过头来,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笑道:“是紫依啊。”
以前的我,一直认为孙权是一个十分严肃刻板的人。可通过这几年的相处,我发现,他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严苛。相反,平日里,却总给我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渐渐地,我也开始不再拘泥于礼仪,我们之间的话,也渐渐多了些许。
但是,即便如此,每每想起陆逊,想起孙权的所作所为,心中便又一次介怀起来。
“吴侯……莫不是想起了故人……”
他微微一怔,随即便又是轻轻的一丝叹息,“紫依说的没错,孤今日突然想起了公瑾……”
我低下头去,心里泛起一阵酸楚。良久,沉声说:“吴侯也不必太过伤感,江东子弟亦有许多是有才能有远见的人,相信他们定能替吴侯分忧。”
他苦笑,“怕是再无人能够与公瑾相比了吧……”
我正欲说什么,却听到侍女传话道,陆议陆将军求见。孙权眼前突然一亮,随即微笑着站起身来,“快请到议事厅!”
我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只是第二日,陆逊便受孙权之命前往丹阳征伐。
那日清晨,我去看望他。
推开门时,满园的桃花纷飞而落,耀眼夺目。树下,他与孙茹的身影静静地立在那里。我的手不自觉地收紧,自己来的是否太突兀了?我踌躇着正打算回去,却被孙茹看到,她微笑着招呼我过去。
仍是一身白衣,周身散发出淡淡的栀子花香,眼睛明亮清澈,三十四岁的他,眼底多了一分沉稳与温和。
“紫依是来为夫君践行的么?”她微笑着看着我。
我犹豫地点点头,“听说陆将军今天出兵丹阳讨伐费栈,我是特地来送行的。”
他对我温和地微笑,眼底像海水一般宁静深邃。
“谢谢。紫依,也要保重。”声音如清泉般清凉。
我点头微笑,错愕地咬着唇,手心中微微沁出一丝汗水。
他走了。
望着那渐行渐远的白色身影,我的心突然变得空落落的。
此去,他会很快击破敌军,然后,便率军回驻芜湖,两年后,他会驻军陆口。这一别,又不知道该何时相见了。
终究是没有送给他。
我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摊开满是汗水的双手,一枚平安符,静静地躺在掌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