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皇长孙(1 / 1)
从草原回来,如芳的心情也彻底调适过来,打起精神给女儿远嫁做准备。虽然婚期没定,但是陪嫁的人手却是越早准备越好。对此如芳倾向于寻找些十四五岁的孤儿加紧时间培养,内务府和侍卫陪嫁的人也要考虑宫女和侍卫们的个人意愿,免得强人所难让别人心存怨怼。
如芳亲自召见了留在北京的罗刹国传教士和雅克萨之战后自愿留在大清的罗刹战俘,跟他们了解这个时代俄国人的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日常所需和各种禁忌等等,将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如芳便会拉着女儿一起分析学习——
公主的嫁妆都是由内务府准备,如芳一直派人盯着,因为自己也要让宫外的人置办,免得重复或尽是采买些不实用的东西,像家俱什么的,要尽可能精简,反正到时候女儿肯定会带一批工匠艺人前往莫斯科,毕竟那边还有建一座完全大清风格的公主府,到时候小六想要什么家俱只要让人送些木材就行了。
如芳以前在晋商陆家前往罗刹的商队中参了三分干股,如今女儿远嫁莫斯科,她又将主意打到了晋商身上,既然“汇通天下”是晋商的骄傲,自己就早点提醒他们想起来,把票号开到莫斯科去,为清俄两国的商业繁荣多做些贡献——自己和女儿以后消息往来也能更方便些不是?嗯,由晋商主要投资创办的票号就直接叫大清汇通银行好了,业务范围嘛,自己要好好想想,三百年后的银行是做什么的,大清汇通银行就做什么。
如芳越想事情越多,当事人六公主也不轻松,小姑娘每天固定有两个时辰要听康熙跟群臣议政,听康熙传授驭人之术,每天最少还有两个时辰要进行语言和礼仪学习,早上去宁寿宫请安,晚上留在景仁宫母女说些悄悄话,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康熙三十二年十一月底,罗刹国求亲的聘礼送抵北京城,不过相较于来自欧罗巴和罗刹精致的金银器、珠宝首饰、各色欧罗巴特有的布匹、洋酒、家居摆件等死物,为车队护航的哥萨克骑兵更加引人注目,三百人的队伍军容整洁精神抖擞辍在车队两边,每个年轻的军人都骑着清一色黑色的高头大马昂首骑在马上,腰上挂着同一制式的长款腰刀,配上统一的黑红两色军装,看起来威武极了,一度让许多普通百姓忽略了他们让人不喜的眼睛和发色。
以奥戈尔登大公尼古拉斯为首的罗刹使团成员包括专门负责婚事细节的迎亲使团,一路充作护卫的哥萨克骑兵大队、罗刹国派驻大清使臣团,以及教会团队和商会团队,总人数达近千人。好在这些人中,哥萨克骑兵大队完成护卫任务后就会返回西伯利亚,教会的人和商人也会分散到民间去各司其职,大清要接待的不过是所有使团中的三分之一,这些人将会随着大清公主出嫁的队伍返回莫斯科。
罗刹使团进京后,康熙于大朝会上正式下旨明旨,册平贵妃所生的皇六女为固伦荣孝公主,联姻罗刹国,两年内完婚。
说是两年内完婚,其中还包括由北京到莫斯科路上的时间,送亲的队伍很庞大,肯定走不快,半年都不一定能到。也就是说大清为公主备嫁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一年半的时间。
罗刹使团的到来,六公主又多了两项学习任务,罗曼诺夫王朝的宫廷礼仪和东正教教义——不需要多精通,只要言行上不出错不至于得罪教会就够了,要知道不止欧洲的教会权力凌驾于皇权之上,罗刹国的东正教也有相同的权利。
于是如芳又努力搜索上一世记忆中各种有用的消息,从中国历代王朝愚民的“君权神授”讲到欧洲社会皇权与教会神权的关系,从欧洲教会这个强大的存在讲到,中世纪的黑暗,讲到文艺复兴开启民智的转折,从西欧各国的贵族层级分封制讲到各国普通推行的重商主义国策,从莫斯科公国讲到罗刹国特有的农奴体制……不管有用没用,如芳都先一股脑儿塞给女儿,哪怕很多东西她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只要在脑海里留下一点印象,也有助于她将来能迅速接受另一种与东方文化文明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社会文化。好在女儿现在年纪还小,接受起新东西也容易些,只要挨过最初的陌生和孤独,她就会融入新的生活。
想到女儿婚后与丈夫的相处,如芳觉得自己有必要先弄清楚两个联姻背后的真正原因,追着康熙问了好几次,如芳概括出三点原因:其一,清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两国增加了商贸往来,莫斯科商人将大清的瓷器、丝绸销往欧洲,利润丰厚,利益驱使莫斯科上层希望与大清加强交往,增开更多商埠和贸易点。
其二,与彼得共同执政的伊凡五世虽然死了,还有一个摄政公主得到了许多旧贵族的支持,然公主摄政到底名不正言不顺,康熙知道莫斯科的这场权利斗争中胜利的一定是做弟弟的彼得,就不可能继续暗中支持那位摄政公主做赔本的买卖,而彼得也急需强大的外援快速稳国莫斯科政局。
其三,彼得早就厌弃了原配妻子,而与大清联姻正好可以稳定罗刹国北部边疆,这样彼得就能毫无顾忌在欧洲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于是如芳知道,应该是上帝开眼了,自己提醒康熙干涉别国内政,差点蝴蝶了彼得大帝,所以现在要把女儿赔给别人——报应啊!
其实还另有一个重要原因康熙没有说,那就是作为欧洲大国沙皇俄国的君主,本该与欧洲其他国家皇室联姻的彼得同学在国内反对派的肘制下实在娶不到身份真正高贵有势力的妻子,便是他的前妻家族在政敌的防备打压下也与他渐行渐远,于是野心勃勃又年轻气盛的彼得同学干脆将目光转向了东方,期盼神秘又富饶的大清能成为自己的一份助力——只要让自己坐稳沙皇宝座就行。而摄政公主一派大多坚信彼得求娶大清公主是被自己逼得无奈之举,既是无力阻止又不觉得这桩联姻能给年轻的沙皇带来多少好处,毕竟在他们大多数人看来,遥远的大清可不同于欧洲其他国家与俄国交往频繁,莫斯科终究是俄国人和欧洲人的莫斯科。
年三十晚上,结束了乾清宫冗长枯躁的除夕家筵,如芳刚回到景仁宫迷迷糊糊睡着,便被宫女叫醒:“娘娘,刚才毓庆宫来人,说是太子妃发动了。”
听到“毓庆宫”“太子妃”几个词,如芳的睡意一下子没了,连忙掀了被子下了炕:“快替我更衣,来报信的人还说了什么?”
“是太子身边的小孙公公,只说是太子妃突然发动了,太子紧张得不行,打发他来给主子报信。”红锦一边回话一边绞了帕子让如芳净面,青霜也带着两个宫女忙碌起来——
用最快的速度穿衣梳洗,不至于仪容不整,如芳就带着几个宫女往毓庆宫而去,天空黑压压的几乎看不到一丝亮光,不过越往前走,越来越多大红的灯笼就照亮了前路,不时还夹杂着略显凌乱的脚步声和说话声——
进了毓庆宫正殿,神色焦急中微带惊惶的太子便迎了上来:“姨母,福晋她这是要生了?她——淑敏——”想到皇额娘就是因为自己才——太子便六神无主惊惧不已。
“太子别急,放心,太子妃身体健康,她这一胎也一直很稳,太医也说她的预产期是正月上旬,如今看来,小阿哥这是要赶在大年初一出来跟咱们见面呢。”一边继续往前走,如芳也继续道:“只是太子妃这是头一胎,我们怕是得有得等了,你得耐心些,找个地方坐下慢慢等,而且,你自己稳住了,下面的奴才们才会有主心骨,不会慌乱——我也先进去看看太子妃,这第一胎她心里定然也是怕的,你若是实在坐不住,就在门口不时跟她说句话。”
如芳沉稳含笑的话到底慢慢安抚住了带着心结的准爸爸,如芳带着青霜进了乱哄哄的产房,让青霜摸了太子妃的脉,见她点头,如芳也拍了拍太子妃的手安慰道:“太子妃别怕,只是普通的阵痛,你这是第一胎,肯定要受些罪的,不过你放心,你的脉象很好,肯定能平安生下小阿哥的。”
“我知道,多谢姨母——”有些吃力地道了谢,瓜尔佳氏又轻喘着低道:“产房到底有些不洁,姨母在外面守着我就好。”
“你既不愿我留在这里,我就在外面等着,让青霜留下,她的医术还算过得去,你有什么不舒服或是觉得哪里不妥,就跟她说——”见瓜尔佳氏点头,如芳又扭头目光如炬望着四个接生嬷嬷道:“都打起精神,等太子妃平安生产,别说太子、太子妃和本宫了,就是皇上都记得你们的辛苦,到时候少不了你们的好处。”
“贵妃娘娘请放心,太子妃胎象很稳,必定能平安生下小阿哥的。”其中一个嬷嬷顶着如芳的目光沉稳笑道,其他三人或点头,或跟着附和。
她们没有坏心——听到脑海里小狐狸的声音,如芳也点点头,又冲太子妃道:“我跟太子都在外面呢,你别害怕,这会儿有精神就喝些参汤吃点东西,生孩子可是个力气活,你精神劲足,也能早点生下小阿哥——”
“我知道了,姨母。”太子妃也感激地笑道。如芳又冲青霜点了点头,示意她随时注意情况,这才出了产房。
外面太子看到如芳出来,又连忙迎了上去,如芳自然免不了又安慰一番,稍稍平静下来,如芳才发现太子竟然只通知了自己一个,于是连忙叫来太子的贴身太监孙进:“皇上今晚歇在钟粹宫,这会儿定然早就歇下了,你去告诉梁公公,就说太子妃刚刚发动,胎象稳健,太子和本宫都在,让他就先别惊扰皇上了。”
孙进应了一声正要离开,如芳又补充道:“你顺便再跑一趟宁寿宫,只告诉太后身边的人,别把太后娘娘吵醒了。”
“还是姨母想得周到。”太子不好意思笑道。
“太子还能记得让人请了太医,也不错了。”如芳也取笑一句,然后便是漫长的等待——
正月初一不用上朝,康熙仍是早早就醒了,梁九功连忙把昨儿半夜太子妃发动的消息报上去,康熙怒骂一句便急忙赶往毓庆宫,旁边宜妃也连忙跟上。一行人刚到毓庆宫门口,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便突然传来——
“皇上您一来小阿哥就出生了,可见小阿哥是个极孝顺的,不愿意看到看到他皇玛法久等。”宜妃第一个回过神来脆生生奉承道。
梁九功也跟着锦上添花笑道:“宜主子这话极是,小阿哥这是跟万岁爷祖孙连心——奴才恭喜万岁爷喜得嫡长孙。”
“是啊,这可是朕的嫡长孙——”康熙也大笑一声抬脚往里面走,此时正值日出时分,东边天空那一道红霞映给了半边夜幕,无意中抬头,康熙第一次觉得日出竟然是这样美——
康熙匆忙步入正殿,如芳和太子也带着众人连忙过来请安,康熙大手一挥打断他们的话直接问道:“太子妃可是刚刚生产?小阿哥如何?快带朕去瞧瞧!”大阿哥大婚快七年了只给自己生了四个嫡孙女,还是太子妃争气,进门满一年就给太子生了嫡子,这可是自己名正言顺的嫡长孙,自己果然给太子挑对了媳妇——很明显康熙选择性忘记连生四个女儿的大福晋也是自己给大儿子挑的媳妇,或许在他老人家看来,太子妃能生儿子就是自己眼光好,大福晋只会生女儿就是别人的问题!
“托皇阿玛的福,皇阿玛一来,太子妃就生了,儿臣还没能过去瞧一眼,只听接生的嬷嬷说太子妃生的是个小阿哥,母子均安。”此刻的皇太子明显一副傻爸爸状态,又是对着自己的亲爹,笑容几乎咧到耳根子去了。
“好,太子妃有功,赏,要重赏——”说着康熙又拍了拍自家儿子的肩:“还傻愣着干嘛,带朕去看看朕的皇孙!正月初一,小家伙倒是会挑时辰,聪明!”
康熙和太子到产房外的耳房看孙子儿子去了,后面如芳和宜妃相似一笑,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了好笑和无奈,实在是康熙今儿的表现太过于喜形于色了,完全打破了两位宠妃以往对他的印象。不过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太子不但是国之储君,还是康熙最喜爱的儿子,而刚出生的小包子不但是康熙的头一个孙子,更是太子的嫡长子,名义上的皇太孙,寓意着江山社稷传承后继有人,而且,小包子还挑在大年初一这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吉时出生,自然是喜上加喜,也就难怪康熙反应这么大了。
太子妃胎里养得好,生出来的小阿哥倒像一般人出生半个月一个月的小包子,虽不至于白白胖胖的,却也很是壮实,让抱在怀里的康熙越看越喜爱,看了半晌,他突然大笑道:“保成,这孩子可比你刚出生时壮实多了,不过朕仔细看了看,这小模样跟你那时倒是挺像的,好,很好!”
太子在旁边满是孺慕道:“皇阿玛将儿子由这么小的一团养大成人,不用想儿子也知这里面有多么辛苦,儿子——儿子实在不知要如何回报皇阿玛,才能表示儿子的感激。”
闻言康熙也很是欣慰笑道:“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看来这话真是不错,保成你竟也突然感性起来了!来,抱一抱你的儿子,朕养大你,以后你也用心教养他就是。”闻言旁边如芳不由在心里诽腹,真让太子按照您老历史上的宠儿方法教儿子,小皇孙就要变成霸王中的霸王了,太子大庭广众之下能用皮鞭抽打宗亲大臣,到皇孙就该直接对政敌拔刀相向了!想到这一幕,如芳在心里狠狠抖了抖——
这时宜妃望着康熙含笑提议:“皇上,太子妃生下皇长孙,是不是可以请伯夫人进宫陪伴太子妃几天?”后妃生育子嗣都有这种讲究,轮到太子妃,这种恩典只会更重。康熙注定会答应的事,自己开了这个口,也是向毓庆宫卖个好。
微一沉吟康熙果然望着太子道:“宜妃说得是,这样吧,洗三那天伯夫人肯定要进宫来贺,到时候就留伯夫人住下陪伴太子妃,等皇孙过了满月再出宫。”
“是,儿臣多谢皇阿玛恩典。”太子应了,将怀中的襁褓递给如芳又连忙一礼道谢。
如芳看着怀中裹得只能看到一张小脸的小包子也忍心不住笑道:“去年正月太子大婚,不过刚一年就得了嫡子,小阿哥是皇上的嫡长孙,还挑在这个一个喜庆的时候出生,很是应该让京城的百姓们也与皇上同乐。皇上,臣妾能力有限,愿在城外搭建十座粥棚,每天施粥放粮,为皇孙祈福。”
闻言,太子率先推拒道:“姨母的心意孤知道,只是怎么好让姨母破费?孤和太子妃平日已经受了姨母颇多照顾。施粥一事,皇阿玛若是同意,孤自己让人去办。”
看到宠妃爱子处得这般好,康熙也很是欣慰笑道:“朕知道你们都不缺银子,也没什么好争的,你们一起去办不就得了?不过记得,量力而行。”康熙知道如芳不缺银子,却不知道太子这些年同时得了仁孝皇后所留、伪佟皇贵妃临终所赠和如芳的赠予,且如今又没有养成奢糜的生活习性,也是从来不差钱的。
太子应了,如芳却含笑望着康熙:“皇上是不准备掏腰包补贴些么?小阿哥好歹是皇上的嫡亲长孙,这样吧,皇上看心情随便赏一点,将来小阿哥长大了,臣妾就对他多说几次他皇玛法如何如何疼爱他的事——”
“合着朕如果不掏银子,你还准备告诉他朕不疼他不待见他了?朕就知道你的银子不是那么好用的。”笑骂一句,看到女子因一夜未眠眼眶周围有着淡淡的青色,康熙又摆了摆手语气隐带强硬:“好了,你也一夜未睡,现在先赶紧回宫歇一会儿,太子跟朕去宁寿宫报信,回头还有得忙呢!”
是了,今儿可是大年初一,上午,坤宁宫祭神祭祖大典雷打不动要举办的,康熙和太子是一定要参加的,作为后宫唯二的贵妃之一,在后位虚悬的情况下,再不耐烦这些琐事,如芳也得出面主持大局。
康熙三十三年正月初一卯时一刻,太子妃瓜尔佳氏平安产子,小阿哥是太子嫡长子,亦是康熙嫡长孙,康熙虽没有来个大赦天下什么的,却也大笔一挥,免了直隶京师当年的赋税,同时让人在京城施粥放粮,直到皇长孙满百日。当然,施粥放粮的银钱大多是皇太后、太子妃和后宫女眷贡献的,二月初一皇长孙满月,康熙要求内务府按嫡出皇子份例操办,并为皇长孙赐名弘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