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官逼民反、民怨声威(1 / 1)
“我观这位前辈所言,他对信中女子甚为思念,想他并非薄情寡义之人,阿九姑娘,也许你误会了。”
袁承志再持书信,仔细品言。
“哼!”长平冷笑。
世间多薄情寡义之人,此人死之临头,才悔离别之轻重,纵使黄金万两,又怎能抵过悲伤之心。
不过,她不想与袁承志再做理论。
“喏,这藏宝图,你看得懂吗?”
她把那张藏宝图递给袁承志,抢先说道。
“阿……”袁承志还想再说,见长平面露烦意,也不便再说,迟疑须臾,伸手接过藏宝图来看。
但见藏宝图上图标清晰明理,似乎是一座旧时宅院,但不知是何地何家?
图上题诗一首,袁承志轻声念道:
旧时王榭寻常舍
无功徒劳哭未休
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汉无情水自流
两人面面相觑,竟也不知何意。
不过,当前首要并不在研究宝藏所在,而是该离开这个山洞的时候了。
山中无甲子,岁月不知几许?
他们在洞中耽误时间已久,况此时两人伤势已好。
山洞石壁上,果然插着一把利剑。
至于,为什么要说是利剑呢?
只见剑身带鞘半身插入石壁之内,金色剑柄在外,柄如蛇尾,盘旋而成,摄人心魂。
袁承志抽剑,只见阴光而闪,余下森森凌光。
剑身如蛇身,几道弯曲而成,蛇头既是剑尖,分为两叉,竟似蛇舌,整柄剑金光灿灿,握在手中甚是沉重。
袁承志挥剑舞动两下,发现此剑比之寻常武器甚是厉害,无论弯曲曲直皆可伤敌,便是奇处。
然,袁承志并没有带走金蛇剑,下山的路上,长平不免对他一阵冷嘲热讽。
袁承志自由在华山长大,深熟华山各条大肠小道,日落之前,两人总算来到了山脚下。
然眼前一番景象,却不禁叫人心凉。
山上四季如春,绿叶葱葱,不染纤尘。
山下烟硝四起,枯枝败叶,黄尘乱舞。
尘烟四起,阴纸满天飞,灰烟迷蒙了双眼,让人看不起远处的景象,但,凄凉悲伤的哭泣声已经让人明白这里发生了什么事。
这是一个满是荒凉的树林。
为什么说满是荒凉,只因树林中剩下的只是一些老弱妇残,他们衣着褴褛,面黄消瘦。
有妇人抱着自己早已死去多时的孩子,抱怨着上天的不公,她的孩子被活活饿死。
有老人抱着自己儿子,期望着有人能救他一命,他的儿子换上了瘟疫。
……
他们口中或多或少在唠叨着一些事情,即使已经筋疲力尽,饿的没有力气。
是的,他们之中全是一些老人、妇人、孩子,身有残疾的人。
他们的儿子、丈夫、父亲早在几年前上前线抵抗满洲鞑子,已经多少年没有见过一面,一去不复返。
或许他们早已黄土白骨,葬身沙场,阴阳两隔。
镇上的壮丁都被拉去了战场,活着回来的寥寥无几。
附近的官兵又来征银了,他们麻木的坐着,像没有看见一样,任他们搜索自己所剩无几的行礼。
他们的房屋早在去年打仗的时候,被大火烧了。
行礼之中,是他们拼了性命,从大火中捞出来的几样东西。
或许是儿子出征时留下的遗物,或许是家中等候的妻子灯光下缝补的鞋子。
但无论是什么,如今他们的亲人再也用不着了。
来的官兵只有五人。
但区区五人,已经足够让小镇上的流民惧怕了。
他们用手中的藤条不断的抽打着一个个流民,他们口中用难听的脏话在骂着这群贱命怎么这样贫穷,连一斗米都叫不出来,愤怒全部化在藤条上,抽打着他们。
连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也不曾放过。
孩子的母亲,把他紧紧抱在怀中,任背上藤条乱抽,血痕交叉。
然而这伟大的母爱却没有感动那抽藤条的官兵,他似乎抽得更起劲了。
母亲至死也没有放开她的孩子,她紧紧地抱着他,口中的鲜血不断流出,刺红了孩子的双眼,孩子大声的哭着,他还什么都不懂,唯一剩下的能力,便是大声的哭泣。
他甚至不知道,他的母亲为了保护他,已经被官兵打的气绝身亡,仍是紧紧抱着自己。
他只知道哭泣,大声的哭泣,他的哭声打过了官兵的谩骂声。
终于,这一幕刺痛了旁边的黎民最脆弱的神经。
多少年忍受的怨气,在这一刻爆发。
他们抄起身边能用的一切,蜂拥而至,将无名官兵团团围住,连只苍蝇也难得飞进去。
他们用尽全力的将手中的东西砸在官兵身上,这一刻,就算死,他们也要跟这些官兵同归于尽。
长平与袁承志进入树林的时候,正好看到这一幕,两人心中,各自悲凉。
长平侧头看着袁承志,只见他双手握成拳,拳头咯咯作响,眼中恐慌、愤怒。
长平不知道,这一幕,于袁承志而言,是多么的熟悉。
十二年前的那一天,他几乎如再次亲临。
仿佛那被众人围住的官兵,就像当年的父亲一样。
不过,这些人欺压百姓,该死。
可他的父亲是无辜的,是被冤枉的。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
两人晃神间,只见众人口中唱着歌谣,朝着前方跑去。
袁承志手快,拉住一人问道:“请问大爷你们要去哪里!”
“去找闯王去!”袁承志力气大,被拉住的老人见前方的人跑了好远,急忙道。
“这年头,真是不让人活了,听说闯王哪里不收民税,还发放粮仓,我们找闯王去。”老人说完,便挣脱袁承志赶忙跑去。
“那这首歌谣?”袁承志追上,又问。
“是李将军作的。”老人被拉住,无法前行,只得答道。
“可是李岩李将军?”袁承志心中一时高兴,手便放松了些。
“是啊!大家都很崇拜李将军的。”老人混着的眼睛浑然明亮起来,趁机拽开袁承志的手,快步跑了。
袁承志看着老人一跌一波的追上众人,笑了笑,没有再追上去。
对于李岩,光是他的传说,袁承志已是极为崇拜,上次一见,两人更是引为知己。
今天此幕,他才知道,原来李岩大哥,如此深得人心。心中很是高兴,他忍不住,想要与身边的阿九姑娘分享。
他回首看了看,才见长平落了他好长的距离。
原来刚才袁承志忙着追问老者,把长平落在了后面。
长平此时心情沉重,见袁承志面带笑容的走来,也并未动容。
她走到那五名官兵身旁。
只见已被众人打的面目全非,气绝身亡。
这就是民怨,对吗?
“阿九姑娘,你……”袁承志来到她身边,看着地上的几人,刚要开口,却被长平打断。
“他们该死!”
是的,如果那帮百姓没有动手。
这些官兵,依然该死。
虽然她的手上并未沾染上一滴鲜血,但她想,她并不介意。
大明王朝,绝不允许他们这样胡作非为,欺压百姓。
今天的民心涣散,他们就算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是不能饶恕的罪孽。
一路上,袁承志见长平紧蹙眉头,不得想着办法劝解。
他幼时虽说是聪明才智,但几年的在华山生活,不免变得沉稳了许多,且为人过于忠厚老实,此时逗人的法子,不免过于愚钝 。
无奈,他只得讲起了自己儿时的趣事,终于引来了长平的好奇之意。
原来,他有个儿时玩伴,叫安小慧。
长平默默的记住。
听着袁承志不断的讲述着他儿时那些趣事,长平不禁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就这样,袁承志回忆着,长平听着,不知不觉,两人走出了几里的路程,不免觉得腹中饥饿。
但荒山野岭,枯木杂草,两人又未带干粮,上何处找吃的?
不得又向前走了许久,终于得见一些百姓。
两人见这些百姓大都想些流民,而不似再此长居。
人众虽多,但房屋甚少。
两人暗想当今世道,多是生活贫困者,虽心有不忍,但腹中饥饿难忍,只得硬着头皮上前讨吃的。
“请问……”袁承志来到一伙正在煮食的人面前,刚要询问,低目却看见了锅中之物。
这哪是食物?
分明是树枝,原来传言是真的。
“几位大哥,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吃的,我们可以付钱给你们。“长平在袁承志身后,并未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