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作死进行曲(1 / 1)
于东没有死。
但他失了他最大的依仗,手捧着心口,心疼得不得了。
三大世家的人不是什么善茬。给他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变成死人,要么为他们卖命,别无其他选择。于东惨笑,他的身家性命都握在他们手里,哪里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先头说的三成利更是不敢再想,说起来都是眼泪啊!
于东乖乖听话,被人送去了蜀地。
而皇甫瑾都得了《生活手册八千方》,自是如鱼得水,心情愉悦,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就是了。他挑了些不起眼的,却能挣大钱的,陆续让手下人去置办下产业,源源不断地为他的大业提供资金。
而依靠大量的金钱支持,三大世家的势力一再扩张,成了庞然大物,只是隐在暗地里,暂时锋芒不显而已。
一月之后,蜀王得了一员干将,能生产出透明闪亮的石头,名叫玻璃。竟是难得的好物!晶莹剔透,坚硬透光,用来代替窗户纸、制作玻璃花瓶、玻璃珠串......都是极好的。玻璃受到了大量的追捧,其价格更是被捧出了天价,几乎同上好的白玉相等了。
但白玉采集费事费力,还得寻摸到好的矿脉,哪里有玻璃制造方便?
蜀王赚得盆满钵满,乐得合不拢嘴。
有道是集财于一身,集怨于一身。不知有多少人明里暗里嫉妒蜀王,恨不得以身代之。
蜀王李弘武是先帝的第四个弟弟,其人算不上聪明,单就城府而言,连易怒的李弘涛都比不上,却是最贪财不过。故此,他明知道玻璃会引来大量的觊觎,但是他对情况预计不足,也是贪心作祟,一头栽进锦绣富贵里,爬不出来,也不愿爬出来了。
连一向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哀帝都对蜀王心生嫉妒。他也穷啊!
天下人都在传言,说蜀王富可敌国,每一餐要食三百八十八道菜,道道都是美味珍馐,无有重复。又说蜀王喜金爱玉,将他的蜀王府大肆重修,满地铺上金玉宝石,人走在上面,能照出重影儿。这些消息似乎是平地而起,忽然间就传得沸沸扬扬,一发不可收拾。
想想一件小小的玻璃饰品,要价高达上千两雪花银,还供不应求。蜀王的豪奢也就被天下人所信,心内羡慕嫉妒不已。
人一旦心态不平衡了,什么缺德事情都能做出来。蜀王拒绝了所有想要从他手上分一杯羹的人,也得罪了所有人。众怨难平!
于是,他的玻璃工厂被人惦记上了。挖墙脚都是客气的了,他的兄弟侄儿们可都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什么偷盗秘方,什么要挟技师,什么放火烧工厂啊!他们都能干出来,简直是防不胜防,丧心病狂!!!
让蜀王感动得是,于东于先生也就是献上玻璃方子的人,果然如他所言的忠心耿耿。他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女色所迷,竟是立场鲜明,坚定不移地认定了他,一心的支持他。从来没有被这样重视过的蜀王,实在是太感动了!
“于先生,果乃忠义之士!小王有先生相助,大业指日可待。”
by拉着于东不撒手,两眼泪汪汪的蜀王。
于东嘴角抽搐,实在不知道回什么好。这种明明在弄鬼,却被看做好人的心情,略微复杂。他就想不明白了,蜀王这样天真单蠢,是怎么从皇室里活下来的?该不是他的兄弟们认为他不成威胁,所以不屑下手吧?
莫名感觉真相了的于东,也是无语了。
整个李夏朝的火力都被吸引到了蜀地,蜀王一举一动都被人监视着,他虽有了钱,却处处受制,各种非法的事不好做了。蜀王急了,有了钱,有了粮,他还等着去贿赂各地的军汉,去造反呢!
结果,他被人盯死了,却是不好动作了。
怎么办?怎么办?
蜀王的才智有限,越是着急,越是没辙。他的幕僚也多是一些才疏智短之辈,一群大老爷们愁眉不展的,竟是毫无办法。最后,还是一个尖嘴猴腮,一脸的油滑相的幕僚给蜀王出了一个主意。
大意是,谁惹出来的事情,就由谁负责。好嘛!推来推去,这群人把责任都推到了于东的身上,也不管他只是一介商人,愣是让他想办法。
而蜀王居然还一脸认同。
说好的一脸感动,必有后报呢?
于东还曾经惭愧过,毕竟欺负一个明显有些智硬的王爷,他多少有些欺负残疾人的感觉。谁知,这人不仅蠢,还很无耻。也不用脑子想想,他一个商人掺和进藩王和朝堂的斗争,会有什么好下场。
幸好这不是他选的人。不然被他带沟里,都没地伸冤的。太特么惨了!!!
于东早就今非昔比了,虽他表面上还是一个商人,一个地位低下,投靠蜀王的商人,但他身后站着三大世家,想想那群牛人,和他们未来的成功,于东就胆儿肥起来,什么都不怕了。
于是,蜀地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
蜀王宠信一个商人,借由他和诸多势力周旋,而且蜀王府的人还唯命是从,无比的听话。若不是那商人五大三粗的,都要有人怀疑他们的关系了?就是礼贤下士也不是这样的啊!
李弘武,你小子又抽风了!!!BY 十分了解他的藩王们。
这蜀地的事暂时告一段落,无外乎是各大势力的斗智斗勇。巨额财富的魅力,连神鬼都要动容,何况是人?
还回到泉州的三大世家。
前面说到他们势力大涨,又有蜀王做挡箭牌,自个儿暗搓搓地开始各处挑事。李夏王朝经历了多个不靠谱的皇帝统治,早就千疮百孔了。但破船还有三斤钉子呢!王朝的底蕴依然是不容小觑。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样能灭了哀帝和各地的藩王,且不留污名,建立新朝呢?
这是三大世家几代人思考了百年的问题。
而答案也很简单,就是搞臭他们,让这些姓李的人人喊打,让天下烽烟四起。等每个州府都有了起义军,他们再行动,这就不是谋反了,而是拯救天下,还民以太平安定。
逼格瞬间变高了,有木有?
所以,怎么样勾引皇帝做坏事,是每个野心家都要去思考的问题。送美人,送玩物,送佞臣奸细......之前的几个皇帝都是这样子被引坏的,可是轮到哀帝,野心家们就发现,他已经够坏了,不用引导了=。=
在哀帝的‘治理’下,南方洪灾不断,北方强敌环伺,东面私盐泛滥,西面蝗虫嚣张。总之一句话,他已经够坏了,自己都能把自己作死。
三大世家要做的,就是加快这个进程,激起民变来。
于是,京都,在哀帝烦恼内库空虚、养不起美人儿的时候,太监钱贵适时的进言,给他出了一条聚敛财富的‘好办法’。这法子上不得台面,其实就是买官售爵那些事,只是把官员们暗地里的交易放到了台面上。
钱贵满脸的忠诚可靠,言道:“陛下,这不是什么好办法。然而水清无鱼,天下干这事的大人多了去。他们私自出售属于您的官位,收受贿赂,有时还一职多卖,叫人耻笑天子无信。索性,咱们一不做二不休,自个儿卖官。这法子既能杜绝官员私下里出售官职,又能充盈内库。委实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哀帝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甚得他心。
第二日,他就在朝堂上提了出来,立马引起了轩然大波。
忠心的大臣联名上书反对,有私心的小人们则旗帜鲜明地赞成,胆小怕事的沉默不语。朝堂上成了臣子们的大乱斗,有人气愤起来,大打出手也是有的,那场面混乱,看得哀帝越发不喜上朝。
这些粗鲁的男人哪里比得上他后宫里的娇花嫩草,太伤眼了。
哀帝:(+﹏+)~
但是,哀帝好歹是皇帝。
在朝臣们争执不下的时候,就需要他来做主了。也就这个时候,他说话最顶用了。
忠心的大臣们苦口婆心地历数了买官卖官的不良后果,希望皇帝能记得祖宗家法,不要乱了朝纲。自然,这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哀帝不爱听这些话。且忠心于哀帝的臣子大多是老一辈的人物,口吻里多少带着些倚老卖老的意思,语气也强硬,不得哀帝喜欢。
而另一边赞成者们说话就动听多了。他们先是站在哀帝的角度,为国库和内库的耗费担忧,赢得了哀帝的好感,再大声赞扬哀帝的英明决策,利于政治清明和充盈库房,不要钱的好话是一箩筐一箩筐地往哀帝身上倒,直说得他心花怒放,高兴无比。
其实,这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以楚柯为首的老臣们忘了,从一开始提出这荒唐政策的,就是哀帝本人。当一个皇帝牟起劲来往死路上奔的时候,又哪里是臣子阻止得了的?君臣之别,大于天。
圣旨还是被盖上了玉玺,下发到天下各地。所有人都知道了这新鲜事,皇帝老儿居然公开售卖官职,以充盈他的私库。
天下轰然。
当官职可以公然用金银购买,不需要再偷偷摸摸地贿赂官员,那么寒窗十年,苦读辛劳,又有什么意义?读书人不敢相信这居然是真的,天子竟然昏庸至此,无数的有识之士聚集在一起,到府衙讨说法、写文章讽刺当今、酩酊大醉大骂朝堂......他们所有的努力与坚持都失去了意义。
为什么不能疯狂?
但他们的反抗是那么的无力。最是无用是书生。在锋利的铡刀面前,傲骨者终只留下了他的傲骨,用死亡捍卫了他们的理念。于天下大势而言,无一点改变。
而读书不成却有钱的人家却是极为高兴的,大赞当今英明,随即就拿着钱,四下活动,当真买到了梦寐以求的官职,从此成了官宦人家,改换门庭。虽然,这价钱比哀帝公布要高上了一倍有余,但能当上官,还怕捞不回本?
几乎所有的“新官”都是这样想的。他们也比前人更加贪婪、狠辣,无能无德无才。
一个市井混混都能靠着妻子的嫁妆买到九品的芝麻官当当,难道能期待他爱民如子吗?
天下怨声四起,可惜传不进高高在上的皇帝的耳朵里。
只那内库,很快充盈起来,美人脸上的笑容也更加妩媚动人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