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1 / 1)
周幽王爷爷的晚年,也就是周厉王末期。那年,周厉王逃亡在彘地过幽居日子。大约是百无聊赖,他叫人打开了那只神秘的石匮。结果,惊人的事情发生了:龙沫横流,不可遏止。厉王下令宫女裸着身子呼叫以镇压妖邪,还是无济于事。很快,龙沫化成了一只玄色大龟,迅速消失在了后宫。一个尚未举行笄礼的少年宫女,恰恰遇见了大龟,莫名其妙地怀孕了。后来,这个宫女未婚而生,便将这个婴儿丢弃在了宫外的路边。
到了周宣王继位时,一首神秘的童谣流传开来:“檿弧箕服,实亡周国!”这是说,穿着弓箭工匠衣服而又卖桑木弓箭的人,就是灭亡周国的人。周宣王得闻童谣,立即下令追捕这种人。一对姓姒的卖桑木弓箭的年轻夫妇,闻讯连夜逃亡,恰恰在宫外路边,听见了被宫女丢弃的那个婴儿的哭声。夫妇救起了婴儿,逃亡到南面深山的褒国去了。
后来,很有享乐欲望的周幽王继位。他听亲信大臣虢石父说,褒国有美女,便举兵讨伐小小的褒国。褒国要消弭灾祸,便将最美丽的一个少女献给了周王。这个美女,就是当年被宫女丢弃在路边、又被卖弓箭夫妇救走的那个婴儿,她的名字叫褒姒。这是一个国名加本人姓氏构成的社会化名字,其实际含义是——褒国姒氏的女子。
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神秘,恐怖,充满矛盾,又有着美丽诱人的传奇色彩。
神秘文化,历来是特定文明形态的精神折光,也是近古文明与后来古典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三则神秘预兆,所以能够被记载下来,标志着当时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评判:周室衰落,是为天意。
那时的社会,所以风行神秘文化,其根本意义并不在于一定相信它的正确性,而在于一种自觉不自觉的政治需要。从社会各方面说,接受神秘文化者,都有着各自的心理需求。兴衰归于上天,既方便王权推脱责任,又方便史家解释历史,更可使图谋替代者找到一种举事理由,还可使民众获得一种善恶有报的精神快感。各方乐于接受,神秘文化也就堂而皇之地成了国家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7.镐京事变:周文明的历史灾难
从神秘世界走来的褒姒,给周文明的历史灾难掀开了荒诞的序幕。
大约是父亲周宣王的改革倍加艰难,没有实际效果,反而召来了贵族与国人的普遍怨气。总归是,周幽王继位后一反父政,再也不提变革周政,只一心一意地享乐,开始过国王的小日子了。可是,就在周幽王不问大政的小日子里,国家的政治格局却渐渐出现了巨大的裂缝。让我们循着周幽王宫廷生活的主要脉络,一步步走入这场历史灾难吧——
周幽王做太子的时候,有一个正妻,是申国公主。这位公主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宜臼,是嫡长子。周幽王即位后,申国公主便成了王后,号为申后。嫡长子宜臼,也名正言顺地被立为太子。
在周幽王即位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779年,褒姒被褒国献进了王城。周幽王一见钟情,深深地迷恋上了这个美丽的少女。不久,褒姒也生下了一个儿子。周幽王为这个小儿子取名,叫做伯服。请注意,依据周礼,只有排行老大的长子,才能取名“伯某”。一个既是庶出、又非长子的儿子,以“伯”取名,显然是违背礼治的,显然是有潜在的企图心的。当然,这时候的这个名字,还只是周幽王的潜在企图而已。
随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以军国大政取悦美人的荒诞不经的行为。大约因为身世原因,或未知的原因,褒姒的淡漠忧郁已经成了惯常性格,从来没有过笑脸。为了看到褒姒的如花笑靥,周幽王大发奇思妙想。于是,有了人人皆知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后来,周幽王又搞了几次烽火大游行,可是,诸侯们再也不来了。然而,周幽王并没有改弦更张,反倒任用佞大臣虢石父等主持国政,正式废除了申后,同时废除了太子宜臼。之后,周幽王册立褒姒为王后,册立幼子伯服为太子。
这场突然变故,使太子宜臼大生恐慌,逃到外祖父的申国去了。周幽王得知消息,异常恼怒,准备调集王师讨伐申国,夺回并处死太子宜臼。
一场重大的政治灾难,就此开始了秘密酝酿。
这一时期,周幽王的胡作非为和奸佞当道的乱局,同样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十月,发生了日食,被民间普遍认为是上天对周室的警告和训诫。被收入《诗经·小雅》的《十月之交》,记录了这次日食,并“借题发挥”,对周室发出了愤怒的声讨: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楀维师氏,艳妻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
五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771年,愤怒的申国君主申侯,经过紧张的秘密奔波,终于联合另外两方力量,发动了一场政变性质的夺位战争。这两方势力,一方是今日山西忻州地带的夏人后裔——缯国族群,一方是陇西地带的犬戎族群。申侯亲率申国自己的军力,三路兵马同时对镐京发动了攻杀。
从三路军力的地理位置来说,申国之军在镐京东南的黄河以南,缯国之军在镐京东北,犬戎则在镐京西北地带。也就是说,三路军力同时从三面秘密出动,实际上已经堵塞了周幽王从镐京出逃的主要方向。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当时,要达成如此严密的军事约定,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申侯为此秘密策划三年,足见这是一场经过精心准备的军事大政变。
这场军事政变的第一阶段结局,是极其惨烈的。
首先,作为周人根基的古老的丰邑、镐京两座大都,全部在大烧大杀后沦为一片废墟。其次,犬戎军在骊山下追杀了周幽王与太子伯服,同时追杀了保护周幽王出逃的周室重臣郑桓公,又俘获了褒姒。战争初期,周室王族人口已经遭到了空前惨重的死伤。再次,两方乱军,特别是犬戎军队,大肆屠杀并劫掠关中,一时盘踞不去,对发动政变的申侯与太子势力,构成了新的根本性威胁。至此,这场政变战争的结局完全超出了原定密谋,演变成了一场尴尬而棘手的政治大灾难——周室王权完全有可能不由太子宜臼继承,而是彻底葬送于乱军,从而导致周室政权就此彻底灭亡。
果真如此,申侯与太子宜臼将被完全吞没,并连带周人族群一起陷入覆灭境地。
历史在这里突然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曾经长久消失于周代的秦人族群,大举出现了!
礼治冰河的解冻
1.镐京政变战争的后续演变
镐京之变的过程及结局,有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周幽王应变求救。
三路军力攻入关中王畿之地,镐京的周幽王君臣不是没有反应的。《史记·周本纪》记载了一则基本事实:当时的郑桓公、虢石父两位大臣在镐京理政,“幽王(下令)举烽火征兵,兵莫至。”也就是说,周幽王决策层的当下反应,是立即下令点燃烽火,征召诸侯兵马勤王。这与传统形成的应急预案完全符合。而且,周幽王曾经有过荒诞的假警报行为,不可能不知道告急烽火的意义。可是,结果没有一个诸侯国兵马前来。与王室记载相印证的是,当时最有能力勤王救周的晋、鲁、齐三大诸侯国的反应,在这三国的史料中出现了黑洞:三大诸侯国的史书只记载了周幽王被杀的结局,对自己是否勤王只字未提。事变如此重大,若真的勤王便是不世大功,三大诸侯国在国史中却只字不提,只能说明一个基本事实——三大诸侯国根本没有出兵。
第二阶段,灾难演变,周幽王出逃被杀。
这一阶段有三则事实值得注意。一是,周幽王为何出逃?二是,郑桓公为何连带被杀?三是,犬戎等政变军为何盘踞不去?
关于幽王出逃,有一个被忽略的基本事实是:周幽王下令王师出战,可是镐京王师不敌三路大军,败得很惨。周幽王无奈,才被迫逃出镐京。因为,镐京不可能没有常驻的王师军队,以周幽王曾经准备讨伐申国并处死太子宜臼的强烈秉性,不可能束手就擒,有一番抵抗是必然的。也就是说,王师战败是周幽王出逃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完全惊慌失措闻风出逃。
现在说说郑桓公的被杀。当时,郑桓公与虢石父两大臣在镐京,必然会有种种应变主张。虢石父在事变发生后销声匿迹,极有可能是被周幽王当做替罪羊杀了。郑桓公很有主见,极力主张周幽王东逃郑国暂避劫难,并奋力保护周王东逃。主谋事变的申侯,一定很清楚郑桓公的作用,很可能事先对犬戎首领有过交代。因此,犬戎军在追杀周幽王时,首先击溃了郑桓公率领的护卫力量,并当即杀死了郑桓公,紧接着杀死周幽王和太子伯服,俘获王后褒姒。也就是说,郑桓公是作为支持与保护周幽王的力量,被政变势力杀死的。
关于犬戎势力盘踞不去的记载,《周本纪》中只有一句话:“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从表面意思看,似乎犬戎等在事变后很快就离开了镐京。实际情形,却远远不是这样。因为,这则史料中透漏出一种极不寻常的历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