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1 / 1)
来不及在班师后从容处置,周公在战胜之后,立即着手实施这一最为紧迫的战略要务。最重大的政策是,周公就地选定了殷商王族遗留下来的一个政治人才——微子启,作殷商王族遗民的统领,封其于宋地作为诸侯国,延续殷商王族的社稷祭祀与血统传承,给殷商遗民保留了一处精神归宿之地。
微子启,是殷商末期君主帝乙的长子,是亡国君主殷纣王的同母庶兄,是很见政治才具的一个出色人才。更为重要的是,微子启曾经以两次重大的政治作为闻名天下,对周人稳定大局有利。其一,微子启因不满商末暴政,曾屡次谏阻纣王无效,愤怒绝望地逃出了朝歌。其二,武王伐纣时,微子启曾经带着全副祭器与贡品,袒着上身,自缚跪行到周军营地,对武王表示了自己与殷商暴政的深彻决裂之心,并坚定支持武王伐纣的立场。如此一个既具殷商王族嫡系血统,又对周人政权保持鲜明道义支持的人物,自然是统领残余殷商王族人口的最佳人选。
虽然如此,周公还是保持了高度的警觉。周公所封的宋国,只是殷商王族的战后遗留人口,而不包括昔日殷商王畿的广大庶民族群。历史地看,这一战略考量的基本点在三方面:一则,削弱殷商王族诸侯国的人口实力,防备其重新成为叛乱根源。二则,殷商遗民的庶民人口尚余七大族群,人口众多,规模庞大,如何安置,以何人为统领,都是需要通盘考虑而不能急切决定的大事,只能稍缓。三则,殷商王族人口是叛乱势力的要害根基,尽快安置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从战略层面看,这是向所有追随叛乱的战败族群发出的鲜明信号——周人对殷商王族尚能给予出路,对其余附从势力更不会赶尽杀绝。
恩威并举,攻心在先,是周人政治文明的历史传统。为了彰明政策,周公针对微子启受封诸侯国的事件,专门发布了一篇文告——《微子之命》。这篇文告的原文,在西汉之后已经湮没了。但是,其本质意涵一定是清楚地告诫殷商王族遗民:微子宋国的命运就是存续殷商血统,祭祀殷商社稷。若继续对抗周王室,一定亡于非命!
历史的实践证明,周公以最快速度分封殷商王族人口,是符合当时实际的非常高明的政治战略,对迅速安定天下大局起到了直接作用。
周公廓清云雾的另一方面,是耐心诱导镐京君臣明白当时的艰危处境。
远在镐京的周成王君臣,不解周公何以不立即班师,便借着唐叔献来的一束号为嘉禾的长大谷穗为由头,以周成王名义作了《馈禾》一文,派唐叔为王使,赶赴东方馈赠给周公。周公接受了赠物,明白了镐京君臣的心理,便先回复了《归禾》一文,表示不久就要班师的心愿。
紧接着,周公又作了《嘉禾》一文,向镐京上层详尽报告了平定东方的战胜经过,以及安定殷商王族的举措。此后,周公仍然忧心忡忡,意犹未尽,又特意作了《鸱鸮》一诗,叙说了战后大势之艰难,要镐京君臣戒慎戒惧,保持清醒。这首保留在《诗经·豳风》中的诗,对形势的暗喻是非常严峻的。听听这样的诗句吧:“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我的羽毛稀少了,我的尾巴枯焦了,我的房子危险了,风吹雨打将倒了,急得我只能大声叫!
作为战胜统帅,竟有如此焦灼的心音,可知当时大势之艰难。
7.周公创建联邦制王权国家
安定天下,周公的第一个战略举措,是以神圣的礼仪确立诸侯分封制。
大约在平叛大军班师后不久,周公立即举行了大规模分封诸侯的隆重典礼。如果说,战后就地分封殷商王族为诸侯国,是为了迅速对战败族群作出示范效应,那么,班师后举行大规模分封,则是为了尽快安定整个大局。以隆重的大典礼仪分封诸侯,后来成为周代礼制最为盛大肃穆的核心礼仪。因为,分封大典的实质,是周王代表上天对诸侯完成君权神授的神圣过程,是对权力运行起点的确定,具有最为重大的政治意义与社会意义。
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莫如兄弟,故封建之……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吕氏春秋·观世》记载:“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五十三人。”
这些记载表明,这次大规模的分封诸侯,包括了两个层面:
一是大量分封新诸侯,二是对周武王分封的少数老诸侯重新确认,并增加了封地与人口。无论是分封的权威性,还是数量的庞大性,礼仪的神圣性,都可以明确看出:周公分封诸侯,对周政权具有在国家文明发展中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巨大意义,是周人真正体系化地确立诸侯联邦制国体的历史开端。
这次大分封究竟封了多少诸侯国?他们的爵位等级如何划分?各个诸侯国土地人口的具体数量是多少?诸如此类的历史细节,已经没有确定答案了。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历史记忆中残存的纷纭之说。但是,依据种种史料考量,我们仍然可以大体判定其概貌:周公大规模分封的诸侯国,总数有一千多个;诸侯国的土地大小与人口多寡,差别极大,从跨境今日几个省的特大诸侯齐、鲁、晋三国,到不足今日一个县,或只有今日几个村镇的蕞尔小国,应有尽有。诸侯的爵位等级,分为五个阶层——公、侯、伯、子、男。那时候,还没有郡县制,天下的所有生存地域,都包括在诸侯国封地与王畿土地之中。若与后世之郡县制比较,西周诸侯国的平均大小,大体是一个县的面积。就治理效能而言,这是合理的平均值。
五等级的诸侯制体系,与天子王权一起,构成了六级权力的联邦诸侯制国体。
这种联邦诸侯制国体,其权力运行方式的基本面是这样的:天子的中央政权直领王畿,对王畿的土地与人民享有完全治权。天子王权与诸侯国之间,有统属政令的一面,也有诸侯国相对独立的一面。在举兵征伐、国君废立、缴纳贡赋三方面,诸侯国要服从天子政令;在具体的建军、治民、设官、理财、政事诸方面,中央王权颁布有细致明确的规定,诸侯国必须按王权规定施行,违反者称为“僭越”,要遭受程度不同的惩罚;诸侯国的权力传承,实行世袭制,但是,诸侯国的新君即位,在程序上要经天子重新确认。
用今日的国家学说分析定位,这种诸侯制国体,就是后世的联邦制国体——最高的中央政权与地方邦国之间实行分权运行的一种国家体制。周初确立的联邦诸侯制,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态进入成熟国家形态的历史坐标。从政治文明的发展看,周代的联邦制最为严密,它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形态已经走向了完全成熟。周代诸侯制与夏商两代相比,有着明显的历史性发展。
最为根本的区别,是周代诸侯国的绝大部分都是基于王权直接分封而生成的。即使是自发生成的类似于楚国的极少数诸侯,也是在向周王室表示完全臣服,又经周王重新确认,并正式举行分封礼仪之后,才获得诸侯名号的。这就是说,周代诸侯国几乎完全产生于最高权力的运转过程之中,是王权意志运行的结果。
所以有如此重大的区别,根本的原因,在于周政权历经灭商大战与平定东方叛乱的两次大战,并获得了两次完全的胜利,其权力体系的辐射范围与辐射强度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跃升,已经可以对天下任何不愿臣服的政权实施强力制裁了。只有在历史条件发生了这样重大的变化之后,周王政权才能对天下的土地与人口进行重新分配,实行从上到下的、彻底的、系统的分封制。由此形成的诸侯制国体,天子王权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三个方面的国家基本职能:一是直领王畿,统筹天下行政;二是设定诸侯国的框架构成,决定诸侯国的权力范围;三是担任权力裁判角色,对违反运行规则的诸侯国给予惩罚。
这是真正完整的、严密的、能够有效运作的联邦制国体。
8.周公主持创建礼治文明
周公安定天下的第二个战略举措,是制礼作乐。
对于周公在大封诸侯之后的政治作为,《逸周书·明堂解》的记载是:“周公摄政,君天下。弭乱六年,而天下大治;乃会方国诸侯于宗周,大朝诸侯明堂之位……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尚书大传》记载:“六年制礼作乐。”《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先君周公,制周礼。”
什么是制礼作乐?就字面说,就是制订礼仪与乐舞制度。就实质说,礼制是以礼仪制度为表现形式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方式;乐制,则是以乐舞歌的使用制度为轴心的意识形态制度。合起来说,制礼作乐,就是创立两大制度——国家权力制度与意识形态制度。一般来说,礼制容易为今人理解,乐制之成为意识形态制度则难以被当代人理解。
故此,我们先说说乐、舞、歌的使用进入国家制度的历史原因。
音乐、歌唱与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群的劳动和娱乐,在其原生态意义上并无任何使用限制。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整体发展,随着贵族文化人士的参与创作与整理,音乐舞蹈歌唱的形式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就音乐说,不但有了精工制作的体系化乐器,而且有了超越自发敲打弹奏而专门创作的演奏曲谱。舞蹈则从粗朴的自发动作,发展为精心编排的以某种审美意识为指导的美感动作,而且有了专门从事舞蹈表演的职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