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 第14章

第14章(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刀剑乱舞]我家的审神者只看脸 爱之晨摄 就是要嫁给你 玉京谣 丞相擒妻记 网王吸血鬼骑士微笑 朕与先生解战袍[重生] 歌后养成守则 综穿流水账 银素流光

显然,这与前述历史说法矛盾太大,只能看作司马迁的又一次春秋笔法。实际上,司马迁说法的潜在意涵是:启辅佐最高层政事的时间更长,启比伯益更有才能。

果真如此吗?

4.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启的出生与业绩,及其夺位之前的作为,史料记载极少。

依据《史记·夏本纪》,大禹在治水期间路过涂山氏族群的聚居地,与名叫女娲的涂山氏之女成婚,婚后两日即匆匆离去。婚后年余,大禹再次路过涂山氏聚居地,虽然没有进门,却知道了自己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名叫启。这个故事,是大禹在舜帝主持的那次质询会议上陈述治水经过时说出来的。原话很简单,且有错漏,经后世史家考证复原,方得以展现原貌。

这个留在历史记忆中的故事至少可以说明:其一,启是在大禹治水最艰难的时刻出生的,治水成功之时,启至少是10岁上下的少年了;其二,在大禹代舜帝行使权力的17年里,启已经度过青年期,趋于成熟了;其三,大禹最后10年独立执政,并在会稽山病逝时,启已经是40岁上下的盛年之期了。

有如此的历史框架,我们可以推定:在大禹治水、执政的27年里,启一定经常性地参与了政事,并很可能作出了许多的实际业绩,凝聚了许多的族群首领。在近古社会,人们对于领袖的选择,更多的是看重继任人的才具与德行。尧、舜、禹的个人崛起,是这样。殷契、后稷崛起为商族与周族的领袖,也是这样。在20余年的时间里,夏启迅速地崛起为一个潜在的权力领袖,是完全有可能的。

回想一下,舜帝为什么要在大禹报告治水的领袖会议上特意提醒大禹:你的儿子,不要像尧帝的儿子丹朱那样傲慢沦落?而大禹,也特意提到了启的出生经过,并在最后说:正是因为生了如此一个儿子,自己的治水大业才能成功?

分析史料缝隙中传递的信息我们可以推定:夏启无疑是一个极有才具的杰出人物,其干练精明,一定远远超过了恪守古老传统的伯益。问题的另一面是,大禹原本就是个创造型的领袖,他一定看到了伯益的某种重大缺陷。同时,基于不想使新建立的社会秩序回到散漫无力的古老状态去的想法,大禹必须寻求比伯益更为强势的继承人。

于是,大禹开始培植自己的儿子,夏启也就很快地成长起来了。

5.血统传承制的确立与早期君主制

血统传承制,是在这样的一次偶然事变中建立起来的么?翻开《五帝本纪》《夏本纪》的权力传承谱系,我们发现,并非如此。且看——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帝喾……生放勋……放勋立,是为帝尧。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预荐禹于天。

(舜)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

(帝禹)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在这个近古权力传承的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出血统传承的久远痕迹。自黄帝而颛顼、帝喾、帝尧,连续四代的最高权力传承,都是黄帝族群的血统。真正具有禅让性质的传承,事实上只有尧、舜、禹三代。这说明,近古社会的最高权力传承,并非只有单一的举贤禅让制,而是血统传承制与禅让制并行不悖。

只不过,无论是否血统传承,都更看重才具德望罢了。

事情的奥妙复杂之处是:自从尧帝禅让于舜帝之后,便出现了被举荐的受禅者避让前代领袖儿子的“潜规则”。舜帝避让尧帝的儿子丹朱,禹帝避让舜帝的儿子商均,伯益又避让禹帝的儿子夏启。什么是避让?从实质上说,就是已经被前代领袖肯定的继承者,主动让出权力空间,使社会再度作出选择——究竟是领袖之子继承最高权力,还是受禅者继承最高权力。这一历史事实,说明了一个强大的现实背景的存在:当时的近古社会,对权力的血统继承,有着深厚的敬畏感。即或是前任领袖生前已经将非血亲的继承人明确了下来,社会也并不排斥将权力交给前任领袖的嫡系血亲。只有在前任领袖的血亲儿子实在无才无德,进而导致社会不承认的情况下,受禅者才能正式继任。

从历史的客观性出发,近古社会对血统继承的敬畏,有其必然性的一面。

就其本质来说,最高政治权力的运作,是一种对社会的宏观管理。这种权力运作要达到一定的水准,经验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越是信息传递不发达的时代,经验积累越见重要。惟其如此,对权力运作的经验传承,最高领袖的血亲子孙们具有最为优越的条件。相比较于寻常人等,权力领袖的嫡系氏族出现成熟政治家的几率,相对要高出许多。同时,由前代领袖的子孙承袭权力,社会法度也往往容易保持连续性与稳定性,能相对减少社会动荡。

在近古社会,世界各民族的权力体制普遍实行血统传承制,是有相当深厚的社会认识基础的,不能简单以今天的文明水准,给予简单的批判与否定。从实际情形说,中国近古社会的最高权力传承制,实际是以血统传承制为主、以禅让制为辅的二元传承制。

惟其如此,夏启夺位的历史大变局,就并不是完全缺乏社会根基的突兀事变了。

那么,夏启政变的大转折,能够顺利完成吗?

6.夏启时期正式迈入国家时代

夏启政变之后,立即爆发了第一次重大挑战——有扈氏不服。

其时的“不服”,实际意义就是要举兵驱赶夏启,恢复禅让制,为伯益争夺领袖权力。已经有了强大根基的夏启,自然不会听任有扈氏作乱。但是,有扈氏是居住于与中原毗邻的今日关中地区的特大族群,有着雄厚的人口实力,也有一定的武装力量。既然“不服”起兵,夏启的新政权就已经无法通过协商使有扈氏臣服了。于是,便有了前所未有的“天子”统军出征,并亲临战阵的第一次国家大征伐,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军阵讨敌动员令——《甘誓》。

在《夏本纪》中,这次大征伐的经过是“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尚书·甘誓》的文辞是:

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这一战,夏启大军不是迫使有扈氏臣服了事,而是坚决消灭了有扈氏族群。

这种真正的杀戮战,使还没有完全走出古老传统的近古社会,第一次领略了国家常备军的巨大威力。种种潜在的不服与非议,很快就消失了。战后,立即出现了“天下咸朝”的第一次国家权力崇拜。夏王朝政权,开始宣告立定了根基。

至此,中国近古文明终于完成了向国家文明形态迈进的第一次历史跨越。

今日陕西关中的户县,有个扈氏村。在1964年9月之前,户县写作鄠县。据清代毕沅《关中胜迹图志》所录史料,现在的户县就是夏代初期的有扈氏之地,称为扈国。秦时改扈为鄠。显然,这里就是古老的有扈氏的居住地。户县秦镇的扈氏村,据说就是有扈氏的后裔所在。而今,远古历史的沧桑在这个热气腾腾的村庄已经没有了痕迹。它能给我们的遐想就是,我们的文明脚步是多么的久远,多么的真实!

在夏启之后的四百余年里,夏政权多经反复,一直呈现不甚稳定的状态。

夏启死后到第三代,夏政权很快就被颠覆了。有穷氏族群的领袖后羿、寒浞两人先后政变夺权,代替夏政权四十年之久。其后,夏少康复辟,夺回了政权,夏王国才开始了相对稳定地发展。但是,在整个四百余年中,夏王国动荡多多。

所以如此,在于这第一个王国的特殊性——松散的邦联制国家,潜在的政权危机远远多于后世。在夏政权建立的时代,国家文明还处于生长期,中央王权的直辖地域仅仅限于王族族群的居住区域。与单个族群相比,王权的实力无疑是最大的。但是,与广阔土地上众多的特大族群相比,王权依然是弱小的,是无法直接征服所有“不服”者的。

因此,夏王国属下的诸侯国,由王权直封的很少很少。绝大多数诸侯,都是王国政权对各大族群自发政权的承认。因此,中央王权对诸侯的实际控制力很弱,诸侯群对王权的多种威胁则很大。动荡与战争,自然呈现出多发现象。

这种治权很松散的早期国家,非常类似于后世所称的邦联制国家。

这一历史进程说明:刚刚从近古社会跨越到国家开端时期的邦联制体系,仍然处在多元政治的余波动荡之中,还没有真正稳定地进入成熟的国家文明时代。

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夏政权终于灭亡了。

大禹、夏启开创的夏邦联国家,按照古代史学家的说法,传承了17任王,政权存在了471年。

夏人开创了中国近古族群的国家文明时代,建立了夏王朝,使中国近古文明在黄帝时代之后,完成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越,对此后商周时代国家文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目 录
新书推荐: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淞沪战场:让守仓库,咋成军阀了 抗日:从火烧靖国神厕开始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民国之制霸上海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