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第十三章 玄溆(1 / 1)
1
隆庆二十年,婉仪朱氏诞下龙凤双胞,真宁帝姬与三皇子玄漵,破格晋为琳贵嫔。
隆庆二十三年,琳贵嫔诞下四皇子玄凌,晋为昭仪。
隆庆二十六年,舒妃诞下皇六子玄清,晋为舒贵妃,朱昭仪晋为琳妃。
隆庆三十五年,帝崩,未立太子,摄政王与大将军拥立三皇子玄漵登基,次年改元明和,号明和帝。尊母琳妃为太后,居颐宁宫,先帝妃嫔皆尊太妃太嫔等,居寿康宫。
明和帝年幼,仍以摄政王摄政。
三皇子玄溆自幼长于摄政王处,与摄政王亲厚也无可厚非,而朱太后早年在宫廷中挣扎,并不能太顾及长子长女,长子有摄政王抚养,长女却只能独居于瑶光宫,与其他公主们一起,后又早早下降陈家,母女相聚时短,太后十分愧疚;而次子出生时,琳妃已不可小觑,玄凌自然养在身边,因而最得太后疼爱。这样一来,倒显得太后与皇帝情分稍淡。可也没办法,玄溆登基,日日得摄政王授业,也没时机给太后增添母子情。
新帝登基,后宫却还空虚,以往是皇帝年幼,先帝也不重视,摄政王也没发话,琳妃自然无法插手。如今皇帝已有十五还没纳妃,而皇帝的同胞妹妹早于去年下降,扩充后宫,实在是势在必行,不然,皇帝后宫没一个女人怎么像样?
太后挑了本家一个朱氏和养在身边的虎贲将军齐家的女儿,摄政王又挑了苗氏甘氏冯氏,五人中,原定是朱氏、苗氏、甘氏、齐氏为妃,冯氏为贵嫔。
太后本有意立朱氏为后,不过有家世更好的苗氏、甘氏在,太后又不能左右皇帝,也只能让朱氏为妃了,不过太后对朱氏有信心,凭着朱氏的品貌,宠冠后宫也并非不可能。
只是这五个个女子还只是内定,只有皇帝、太后、摄政王及各家父母知道,并未发明旨择其进宫,因此旁人并不知晓,连着皇帝的同胞兄弟四王也不知道。
于是就出了一点小问题。
四王、六王本欲拜见太后,四王是按例谢恩,太后刚将本家的小朱氏赐婚给四王做王妃,四王便需进宫谢恩。而六王是舒贵太妃之子,太妃出宫礼佛,六王便抚养在太后身边,也是时常进宫陪伴太后膝下。
这一天兄弟俩约着进宫,恰好皇帝本也有几日未见太后,早定好了今天要去请安——御膳都吩咐了摆在太后那里,刚放下摄政王布置的功课,正要去太后那里,三人便一同走了。
皇帝被摄政王留了很多课业,十分繁重,每每趁着去请安的机会,早出门一会儿,或去御花园,或去太液池那边绕一圈,权当散心。御花园上次已经去过了,这次该太液池了,皇帝便领着两个弟弟绕道而行。玄淩玄清也只得跟着。
一路分花拂柳,转过一道花树,猛然见一粉衣仙子在池边起舞。深深浅浅的粉色,飞舞轻扬旋动,一层一层重重叠叠好似无尽一般,偶然能瞥见舞者双臂拨弄那些舞动的粉色衣裙,又听得环佩叮当轻灵,匆忙间瞥见,是舞者腰间缠绕垂挂着玉串。三人仔细看,只能看见一头鸦色青丝随着舞步飞旋,并不见那女子脸面如何。只不过,皇帝左右打量,身边两个早已经痴了。
这还没看见脸呢。
好吧,你们好命,这是天下第一美人,以前是朕的表妹,以后是朕的纯妃。
朱柔则舞的忘情,并没有察觉有人到来,还是她的侍女比较警醒,先回过神儿来,望见穿着龙袍的青年,急忙跪下:“奴婢参见皇上。”她身后那几个宫人也立刻跪倒在地。
朱柔则被这变故已经,已经旋转过去的身体却不能立时停下,于是皇帝便看到,朱柔则转了一圈才将速度控制住,随着层层粉色罗衣缓缓飘落,朱柔则也跪倒身体,向皇帝请安:“臣女朱氏给皇上请安。”朱柔则戴着粉色轻纱,遮着面容,隐约可见秀丽无双,方才停下时,面纱也是慢慢落下的,朱柔则的下巴很好看。
皇帝示意身边的宫人将朱柔则扶起来,这是未来的老婆之一,还是最漂亮的,现在还是小表妹,不能全以君臣相论。
朱柔则起身,微微垂着头,并不看向皇帝及两位王爷。
可是王爷却看她看得呆了。
玄淩已经被朱柔则吸走魂魄了。
玄清倒还清明。
皇帝看了一眼,也并没有提醒。玄淩被母后宠惯过了,历来强势的母亲多有荏弱的孩子,如吕后和惠帝,武后和中宗、睿宗,等。太后过于宠爱幼子,又保护太过,使玄淩并不如骤然失怙的玄清心志坚定。才十三岁的小男孩,正是情窦初开,那么被个美女迷了也是正常。
皇帝的队伍多加了一个女孩子,就不便绕路了,于是直奔颐宁宫。
太后见两个儿子一个侄女一个养子一起到来,欢喜不尽。太后是个慈母,虽然长子从下多跟随摄政王,她并不常见,但是爱子之心并不假。虽然对比着六岁搬到公主住处的长女和自小养在膝下的幼子,可能有些偏爱,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不是。
不过以后应该也没人能再拦着他们母子相见了。
皇帝用过了午膳,就得回仪元殿去了,留下玄淩玄清及朱氏陪伴太后。
玄清是宫门上锁前出去的,玄淩却是住在了颐宁宫。因为听说玄淩受伤了,太后心疼他,就把他幼时住的房间给开了。
玄淩为什么受伤呢?因为他跪了一下午。
他要求娶朱柔则。
太后万万不答应。
朱柔则是安排好要进宫的,早就计划好了,皇帝和朱家那边都知道了,现在···这不可能!
无奈玄淩只磨着太后,见太后不似以往那样,索性跪在了太后宫里,等太后午睡之后,才被宫人告知,玄淩一直跪着没动地方。
太后是真心疼。
可是她不能让皇帝对玄淩有疙瘩,就因为一个女人。
可是玄淩是太后的软肋,玄淩苦肉计磨着太后,太后心疼又为难,也不敢答应。
然后就生病了,太后和玄淩都有些不舒服。
皇帝过了几天来请安,一眼就看出老妈和弟弟都不对,强势地问出了真相。
皇帝思考了一会儿,道:“既然淩儿看上了表妹,朕做哥哥的,也就不跟弟弟争了。回头朕下旨,将大表妹赐给淩儿做王妃,小表妹就做侧妃吧。嫡庶长幼都合该如此。”
太后是担心皇帝对玄淩起疙瘩,虽然以前都还好,可现在毕竟是君臣有别。听皇帝要把柔则许给玄淩,太后一边松口气一边又担心朱家在宫里无人,于是道:“上次给淩儿赐婚的懿旨上说的是朱氏,还可用柔则替了宜修,可并没有说是两个朱氏。不如让宜修进宫吧,两个朱氏,即便走漏了什么风声,也勉强对得上。”
皇帝道:“朕上次见了小表妹,已是对淩儿情根深种,进了宫不是坏人姻缘?都是表妹,朕就不做恶人了,还是成全了小表妹吧。两位表妹都赐婚淩儿,姐妹共侍一夫,也是美谈。”
太后见皇帝回绝,也只好罢了,这事,毕竟心虚。
翌日,太后下旨,将小朱氏赐婚于松阳王玄淩为侧妃。
上次的赐婚就默认朱氏是朱柔则了。
旨意传到承恩公府,朱夫人脸色并不好看,好在多年的历练让她并没有当场发作。
等招待了一番宣旨的总管,朱夫人立刻迎上丈夫:“老爷,这是怎么回事?柔则怎么就成了未来的松阳王妃了?上次的旨意不是给宜修的吗?”
朱大人也是无可奈何:“上次柔则进宫,松阳王瞧见,便求了太后,是皇上答应将柔则赐婚松阳王的。上次的赐婚懿旨换成给柔则,这次的是给宜修。”
朱夫人还要再说什么,却被丈夫打断:“皇上和太后体恤,让她们姊妹日后互相扶持,是好事。其他的,都忘了,以后跟谁也别说!做梦也咬着舌头别吐出一个字!”
朱夫人憋得内伤,却也知道轻重,只好闭嘴,心里却为女儿叫屈。她的女儿人物品格,那是能做皇后的,今天之前还是冲着后位努力的,现在却成了王妃,唉,世事无常。
至于朱宜修,从没人担心过朱宜修会不会抢了朱柔则的宠爱。不说朱柔则是松阳王千求万求才求来的,这分量就不一样,何况任谁都看得出朱柔则与朱宜修之间的差距,要抢也得够得着才行。
皇帝已经十六了,宫妃也内定好了,除了少了一个朱柔则,那不还有四个嘛。四人陆续进宫,甘氏、苗氏、齐氏为妃,冯氏为贵嫔。
皇后的人选还没定下,前朝后宫也都在猜测,不过都没什么头绪。太后的娘家侄女都已经赐婚,显然不可能是太后侄女为后,文武官员中最高的甘丞相和苗将军的女儿也已进宫,都不是皇后,那还能是谁呢?
皇帝表示他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