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资料整理(1 / 1)
章节名部分
千里关山故梦非。
出自李敬方《太和公主还宫》。
汤沐疏封在,关山故梦非。笑看鸿北向,休咏鹊南飞。
城春草木深。
出自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夕轻雷落万丝。
出自秦观《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草明年绿。
出自王维《山中送别》。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出自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五色新丝缠角粽。
出自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榴锦年年照眼明。
出自殷尧藩《端午日》。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他乡为客将谁依。
出自王炎《太平道中遇流民》。
但忧衔恨委沟壑,岂暇怀土安室庐。故乡既已不可居,他乡为客将谁依。
断续残阳里。
出自柳永《卜算子·江枫渐老》。
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直道相思了无益。
出自李商隐《无题》。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出自《诗经·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出自《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
出自晏几道《鹧鸪天·一醉醒来春又残》。
终易散,且长闲。莫教离恨损朱颜。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
有匪君子。
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韶光开令序。
出自唐太宗《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出自苏武《留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朝朝暮暮。&便胜却人间无数。
出自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出自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出自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西窗闲话。
出自汤显祖《牡丹亭》。
无他,待和你翦烛临风,西窗闲话。
红烛昏罗帐。
出自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昵昵儿女语。
出自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出自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彩云易散琉璃脆。
出自白居易《简简吟》。
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忽如一夜春风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出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青海长云暗雪山。
出自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且共从容。
出自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关山难越。
出自王勃《滕王阁赋》。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人生若只如初见。&却道故人心易变。
出自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脉脉此情谁诉。
出自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水随天去秋无际。
出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夕波红处近长安。
出自白居易《题岳阳楼》。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衣上酒痕诗里字。&总是凄凉意。
出自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至亲至疏夫妻。
出自李冶《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绿兮衣兮。
出自《诗经·邶风·绿衣》。
蝉鸣黄叶汉宫秋。
出自许浑《咸阳城东楼》。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急景流年都一瞬。
出自晏殊《蝶恋花·南雁依稀回侧阵》。
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
两心那论生和死&人间儿女怅缘悭。
出自洪昇《长生殿》。
多情应笑我。
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可怜未老头先白。
出自佚名《九张机》。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出自元稹《遣悲怀三首》。
彼泽之陂。
出自《诗经·陈风·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不可求思。
出自《诗经·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岂不痛哉。
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内容部分
永宁出场的衣服。
后妃之服和皇太子妃服的综合产物,鉴于是婚服,裙子改红色。
皇后首饰花一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寇饰以九龙四凤。
皇太子妃……大带随衣色,不朱裹,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革带以青衣之,白玉双佩,纯朱双大绶,章采尺寸与皇太子同。
厌翟车。
皇后之车,形制稍加修改就是内命妇车,公主下降也用这个。
厌翟车,赤质,其箱饰以次翟羽;紫幰衣,红丝络网,红罗画络带,夹幔锦帷,余如重翟车。驾赤骝四。
公主出降,亦设仪伏、行幕、步障、水路。凡亲王公主出则有之。皆系街道司兵级数十人,各执扫具、镀金银水桶,前导洒之,名曰“水路”。用檐床数百,铺设房卧,并紫衫卷脚幞头。天武官抬舁。又有宫嫔数十,皆真珠钗插吊朵玲珑簇罗头面,红罗销金袍帔,乘马双控双搭青盖前导,谓之“短镫”。前后用红罗销金掌扇遮族,乘金铜檐子,覆以剪棕,朱红梁脊,上列渗金铜铸去凤花朵檐子,约高五尺许,深入尺,阔四尺许,内容六人,四维垂绣额珠帘,白藤间花。匡箱之外,两壁出栏槛皆缕金花,装雕木人物神仙。出队两竿十二人,竿前后皆设绿丝绦金鱼勾子勾定。(《东京梦华录》)
董彦的衣服。
鸿胪寺少卿的朝服,把颜色改了。
两梁冠:犀角簪导,铜剑、佩,练鹊锦绶,铜环,余同三梁冠。四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
郁郁葱葱佳气浮。
文下作者有话说已注明。
出自王安石《南乡子》。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端午众习俗来源于百度百科。
豆娘
《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汉恩自浅胡恩深。
出自王安石《明妃曲》。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婕妤当熊。
出自《汉书》。
建昭中,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坐。熊佚出圈,攀槛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昭仪等皆惊走,冯婕妤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上问:“人情惊惧,何故前当熊?”婕妤对曰:“猛兽得人而止,妾恐熊至御坐,故以身当之。”元帝嗟叹,以此倍敬重焉。
戎夷解衣。
出自《吕氏春秋》。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叹息曰:“嗟呼!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你既无心我便休。
这句我也不知道出处,印象中是从前在菖蒲大大的文里看到的,不过不像是大大原创。度娘的答案怪怪的,冒张若虚名字的那首诗一看就是仿品。
重翟车。
皇后之车。
《宋史·舆服志二》:
徽宗政和三年,议礼局上皇后车舆之制:重翟车,青质,金饰诸末,间以五采。轮金根朱牙。其箱饰以重翟羽,四面施云凤、孔雀,刻镂龟文。顶轮上施金立凤、耀叶。青罗幰衣一,紫罗画云龙络带二,青丝络网二,紫罗画帷一,青罗画云龙夹幔二。车内设红褥及坐,横辕上施立凤八。香匮设香炉、香宝,香匮饰以螭首。前后施帘,长辕三,饰以凤头,青缯裹索。驾青马六,马有铜面,插翟羽,鞶缨,攀胸铃拂,青屉,青包尾。若受册、谒景灵宫,则乘之。
辽国的除夕。
《辽史·礼志一》。
岁除仪:初夕,敕使及夷离毕率执事郎君至殿前,以盐及羊膏置炉中燎之。巫及大巫以次赞祝火神讫,閤门使赞皇帝面火再拜。
公主下降。
《宋史·礼志十八》。
亲迎。……出乘马,至东华门内下马,礼直官引就次。有司陈帝姬卤簿、仪仗于内东门外,候将升厌翟车,引壻出次于内东门外,躬身西向。掌事者执鴈,内谒者奉鴈以进,俟帝姬升车,壻再拜,先还第。
同牢。……掌事者布对位,又揖帝姬,皆即坐受崛阈耍侔荩拚叱咕啤?lt;br>见舅姑。夙兴,帝姬着花钗、服褕翟以俟见。赞者设舅姑位于堂上,舅位于东,姑位于西,各服其服就位。……次醴妇、盥馈、飨妇如仪。
大理寺丞的职务。
《宋史·职官志五》。
天下奏劾命官、将校及大辟囚以下以疑请谳者,隶左断刑,则司直、评事详断,丞议之,正审之。若在京百司事当推,或特旨委勘及系官之物应追究者,隶右治狱,则丞专推鞫。盖少卿分领其事,而卿总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