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后记(1 / 1)
本文最初开始构思,大概是在高三毕业的暑假。由于年代久远,我想了很久,都没回忆起来我当初为什么要设定这样一个历史背景和这样一个主题。当年我还不是皇汉,还喜欢□□,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信口开河的二老师。出于不可考的原因,我开始编造这样一个故事。那时,故事的名字还叫做《风雨楼高》。
历史事件的安排,自有樊树志先生的《晚明史》和顾诚先生的《明末农民起义史》、《南明史》,老人家们写得很详细,年月日都有了,大事件的分析也有,基本是不会偏的。于是磨磨蹭蹭一年半,写出了一个初稿来。当时得意的不得了,即看不起JJ满地的耽美文(那时候我还不腐),也看不起某点满屏的龙傲天。在N个小说网站之间徘徊了一圈后,还是选了看起来高大上的天涯“舞文弄墨”板块发表。因为这里看起来这里最正经,内容也大多是历史、官场等一系列较为严肃的题材。
于是就是发文,别说反响还是真不错。一群大老爷们看我一个小姑娘发文,写的还是历史文,真心有不少捧场的,后来甚至还有几家出版社要和我谈出版,只是开始都说得好好的,后来全都没了下文。我心中不爽,觉得他们是叶公好龙,唯有我爹安慰我说,你写的那文,没什么市场啦,出版了也是自家赔钱……
于是痛定思痛,我便绝了出版的念头。当年明月有一句话说的好,要是没人看我写的书,我就留给我儿子看。我就抱着这念头,一路走,一路发。只是别人一路点赞,我自己倒过头去看看,却发现这一稿文笔各种烂,情节各种不顺溜,引用诗词歌赋各种装逼。于是在贴到80多章的时候(初稿有110章,每章大约9000多字),痛下决心,要大修。
当然,天涯这种论坛模式,发发文还凑活,修改绝对是不方便的。于是在2010年,大四升大五的那个暑假(我们的专业是学五年的),我开始对文章进行了大幅度的割肉。旁逸斜出的人物不要,累赘的诗词歌赋、风景描写不要,理顺文笔和情节,有的情节干脆就重新删了再写。当我把110章的文章删改到97章时,我却突然没了再去发表的欲望。
是的,天涯的确高大上,那里走出过痞子蔡、慕容雪村,那里也有一群等着看我修文的怪蜀黍,可我却觉得,有些事情,也不过那么回事罢了。作为一个不靠谱的双子座,我深深的知道,我这篇不知为何缘起的文,有着太多的先天不足,网络上的夸奖,和办公室政治一样,不过是由一些廉价的微笑组成谀辞,都不可当真。
那年冬天,在网上结识了一个妄人,将我从明末这个大坑中拉出来,狠狠丢进了土木之变这第二个大坑。为了跟他作战,我丢下了小说,去翻实录,翻国榷,翻明史稿、宪章录、鸿猷录、罪惟录、明书、明史窃、国朝献徵录等一系列你听说过没听说过的明代史料,去和他战斗。
那人是个于谦黑,是的,你没有看错,他黑的真不是郭德纲的媳妇儿(这两只谁是攻啊!)。
于是我丢下了我心心念念的明末,那些美丽的昆曲、园林、名媛艺伎、东林复社,一头扎进了茫茫大漠的刀兵,为着和一个妄人赌的一口气,开始和粮草、兵马、田粮打交道。随着资料的积累,于是便开始写作第二部小说《月冷龙沙》,一个从土木之变到南宫复辟的故事。直到把这文写完,才想起了原来那篇恨不得丢进故纸堆里的《风雨楼高》。翻翻吧,又是各种不顺眼,真心觉得自己怎么能写出那么难看的文,完美主义发作,于是又是第三遍大修——这回从97章砍到80章了。
其实敝帚自珍,说不想发表,那是假的。不过实在不喜欢天涯的版面,而某点的龙傲天又真心欣赏不来,于是还是发在了版面格式最干净的JJ,改头换面,便成了今天的这一篇《关河夕照》。不过这篇老文,真心只是算抛砖引玉。大家喜欢,固然好,不喜欢,也没什么。有人看,我就写,没人看,我也照样贴。我不求点击,不求收藏,不求赚钱,不求出版,只为有一个空间,安置我无处摆放的青春岁月。
工作三年,连狗也嫌,人不中二枉少年。
也罢也罢,旧事一朝尽,举杯又新年。
癸巳年腊月廿九
杭州·振衣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