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矛盾的印象(1 / 1)
早上八点,李志翔一路狂奔,终于抢在最后一刻,踏进飞往贵州的班机。步上机舱走道之际,他松了一口气,心情不好不坏,毫无期待。
他已确定要进入西北大学的新闻研究所读硕士,之后将走传媒路线,跟人类学再无任何瓜葛。之所以在出国前特地到贵州做田野调查,纯粹为了在履历表添上一笔。
刚申请到国科会计划时,李志翔很得意,认为这是个好主意,直到最近,他开始有些不满意。苗族太过和平,没有多少争议,他当初应该选个硝烟味浓的地方,比方说西藏或新疆,才具备炒作空间……算了,就当出国前玩一趟吧。
他边这么想,边伸长手放置随身行李,才将置物舱的门盖上,一低头,顿觉神清气爽。邻座的女孩,皮肤嫩得像能掐出水来,五官明艳,身材起伏虽不明显,却算得上修长,标准美人胚子典范,只可惜从穿着打扮看来,家境肯定不怎么样。
他一边暗自惋惜,一边以最帅的姿势落坐,利落扣好安全带,然后伸出右手,开口:“喻笙寒吗?妳好,我就是李志翔。”
“你好……老师要我转告你,照原定计划在贵阳机场会合。”女孩伸手与他一握。
虽然觉得她手劲大了点,态度也嫌过于大方,缺乏惹人怜爱的娇羞,李志翔还是不动声色地开始打量这个穿着半旧T恤与卡其裤的女孩──话说,在出国念书前来段艳遇,好像也不坏?
就在李志翔盘算的这段时间,笙寒已经拍完起飞,拉起T恤后面的帽子盖在脸上,开始补眠。
她一路睡到香港才醒,趁转机的空档拍天拍地拍旅客,看李志翔摆出沉思者的姿势,也顺手来两张。他对她笑,她就报之以礼貌性嘴角弯弯;他问她问题,能答的就答,不知道的就直说不知道。
就这样,两人一路相处得和谐愉快,当飞机平稳降落在目的地时,李志翔已做出决断。
这班飞机的乘客不多,等他跨出座位,取下自己的随身行李后,置物舱里只剩一个咖啡色半旧的登山背包,跟一个淡紫色上面有凯蒂猫贴纸的行李箱。
李志翔毫不迟疑地拖出紫色行李箱,放在走道上,紧接着,一个甜甜软软的童音自身旁响起:“谢谢叔叔。”
“不客气。”他反射性报之以最温文儒雅的语调,然后才意识到:不对……叔叔?
“学长,借过一下。”后头传来另一个清亮的声音。
李志翔一怔,身体自动向前挪了一步。笙寒于是也踏出座位,然后手一探,迅速拉出背包,扛在双肩上。
方才降落前,她往下望,脚底的大地就像是张一望无际的绿色餐桌,上面挤满了千万颗青翠的馒头。这种山势,跟她以往所见绵延不绝的重峦起伏,完全不一样。
落地后,站在走道上,笙寒发现这些馒头山其实满小的,大概就几层楼高。道路沿着山七扭八弯铺设,放眼望去,最大块的平地就属这座小机场了。不会是铲平了几十颗馒头才盖出来的吧?
她跟在李志翔后头,边走边看边想,眼睛跟大脑同时都忙。走了一段路后,笙寒忽然瞥见前方不远处,有一名绑了块花布头巾的中年妇女,站在通道旁,朝他们不断挥手。
“老师!”她跳到魏教授面前,兴奋地指着对方的头顶问:“苗族蜡染?”
青底白花加冰纹,她见过照片,却是头一回看到实物。
“安顺苗寨特产,妳等下会路过。”虽然穿着打扮一如当地大婶,魏馥如教授说起话来依然铿锵有力,跟站在讲台授课时一般无二。
她简短跟两名学生打过招呼,便问:“行李都在身上?”
笙寒点头,李志翔摇头。十五分钟后,机场行李转盘前,他们一行人多了个中型拖运行李箱。
李志翔本想打开行李,让学妹跟老师见识一下里头各种摄影器材,正要开口,魏教授便淡淡地说:“行李没掉就好,走吧。”
三人走出机场,坐上出租车。当地司机开车速度忽快忽慢,常常急煞车,再加上路不直,车子摇晃得十分剧烈。然而魏教授不肯浪费一点时间,她在前座抓着车顶横杆,转头就开始上课。
“人是环境的产物,想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生活习性,就要先知道他们受到了什么样的限制。”
这开宗明义的第一句,笙寒听系上老师讲过好几遍,李志翔比她资深,可能听得更多,所以笙寒还记得点头表示听到了,他却没什么反应,只将头抵在窗玻璃上。
魏教授继续开口:“贵州全境的土地,几乎都被石灰岩覆盖,石灰岩材质疏松,被雨水河水冲刷久了,会变得坑坑洼洼。因此,贵州从地表到地底,到处都是洞。这种地形,就是地质学上的喀斯特地形。”
这名词笙寒早在课本上读过,却从未亲眼见过。她睁大眼睛,李志翔的头却埋得更低。
“喀斯特地形因为洞多,以致水的流势十分诡谲。一条河往往在地面的河道上流着流着,遇到个洞就钻了进去,变成地底暗流,也不晓得跑哪儿去绕了一圈,找个洞又再冒出来。你们可以想象,在古代,先民为了水源问题,要花费多少心思。即使到了现代,这些暗流跟暗湖,依然像天然的下水道,担负着贮水排水的功能─”
“呕!”
打断这段侃侃而谈的是李志翔。他干呕数声,脸色惨白,额角上密密麻麻全是细汗。笙寒这才恍然大悟,他刚刚的反应不是烦,是晕车。
只见教授熟练地拿出一只呕吐袋递过去,说:“撑一下,快到了。”
她接着转向笙寒:“中洞苗寨所在的那座山,地底就有支暗流,最近正好有群地质学家在附近探勘。我帮妳跟他们连络过,从明天起,未来三天,妳先跟他们一起活动,熟悉地形,之后再独立工作……到了。”
车子停在贵州大学校园里的一栋建筑物门口,笙寒往外一探头,上面招牌写着“喀斯特地形实验室”。
她兴奋地掏出皮夹准备付车资,李志翔也伸出手,吃力地往名牌牛仔裤后袋探去。
熟料魏教授转头,施施然对他解释:“你要拍的斗牛节位于另一个苗寨。他们的最大特色是,居住在倾斜度很大的山坡地,为保持平衡,房子的前半悬空,用木柱支撑,俗名吊脚楼。我帮你连络了建筑方面的学者,等笙寒下车,就送你过去。”
还要坐下去!李志翔顿时瘫在椅子上,动弹不得。
另一边,笙寒数出三张还不太熟悉的人民币交出去,魏教授接过,又跟司机拿了一张纸片,转手交给笙寒,笑瞇瞇地说:“收好了,不管妳以后要干么,第二门课都是学会保管收据,以便报账。”
“那第一门课是什么?”笙寒问。
“妳都通过了还问我?”魏教授拍拍她肩膀说:“第一课,名义上叫做争取研究经费,实际上,就是一种死皮赖脸要钱的艺术。”
笙寒哈哈大笑,朝教授挥挥手,便迫不及待钻出车外。
车门关上以后,李志翔做了几次深呼吸,趁着车子尚未重新发动,开口问教授:“等我那边结束,能来学妹的田野参观吗?”
“当然……如果你时间居然够的话。”早看穿两名学生,魏馥如也不点破,只半讽刺地如此回答。
§
笙寒对这段插曲自然一无所知。当天下午,她跟着地质学考察团,飘流在一条苗语名为“格凸河”,翻译成中文是“跳花圣河” 的水上,看遍峡谷、石峰、洞厅跟各种奇怪植物,晚上则入住河畔的格凸山庄。
第二天一大早,摸黑起床。车子在半山腰上飞驰,路太险,除了当地人,没有谁敢探头往外看。就这样提心吊胆一路开到峡谷尽头,司机说到了,笙寒下车,眼前一片深绿浅绿,小径无限往上蜿蜒,从此地起,只能靠两条腿走。
走着走着,天色渐亮,鸟声渐多,小径很快变成山路,再不时成了需攀爬的崖壁。
就在笙寒气喘吁吁翻过第一座峰岭时,清晨第一道阳光落下,她猛地抬头一看,只见前方不远处,石洞有如一只巨大的眼睛般嵌在山中央。
云淡天蓝,那眼睛却黑黝黝地深不可测,隔着空旷的山谷,俯视众生,不带一丝一毫慈悲。
那是中洞给她的第一印象。
抵达一条小溪时,考察团决定休息片刻。笙寒只坐了一会儿,便又站起来,好奇地穿行在一块块巨石间。
此处地壳曾发生塌陷,在满地乱石之间,隐约可见地基痕迹,但是没人晓得这里住过些什么人,究竟是天灾造成族灭呢,还是有人幸运生还。根据考证,这个遗址的历史已破万年,学术上第一个发现此地的中法联合探险队,称呼这里为“化石大厅”。至于当地居民,只很简单朴素地叫它作“下洞”。
下洞到了,中洞还会远吗?
又走了一个多小时,正当笙寒拨开横在眼前的一枝翠竹,心里暗暗觉得自己实在太天真了之际,眼前豁然开朗,一个起码有二十几层楼高的巨大洞穹,耸立在她眼前。
洞厅极宽,阳光自外头欢快地洒落,十来栋房子,一户挨着一户,分列在洞口两端,没有任何一户有屋顶。前面几栋还是砖房木门,到了后头,统统以竹席为墙,竹篱笆做门挡。
地上鸡鸭跑来跑去,倒挂的干玉米静悬在梁上,男耕女织,连小朋友也没闲,坐在地上学着编竹筐。锅碗瓢盆与鸟叫虫鸣齐响,一派悠然农家景象,这是中洞给笙寒的第二眼印象,跟第一眼,完全不一样。
当然,这个洞还是跟普通农家有差。比方说,笙寒待了一个多小时后,赫然发觉,她如果站在洞口,所有居民洗衣炒菜说话的声音,会交织成一片奇异的嗡嗡嗡,多听一阵子就会头晕目眩。但她只要前进或者后退一步,各种声音立刻清晰可辨。
寨里的长老指着洞顶如漩涡般一圈圈的蚀刻痕迹说,就是这个造成的。笙寒不懂为什么,也没人解释得清,居民们只晓得,几千年下来,这现象活像个天然屏障,守住中洞大门。总之,人千万别做亏心事,否则进进出出,龙王吼一声就活活吓死你!
这是笙寒听过最具物理意义的警训,她掏出笔记本写下来,然后站在洞口,仰头拍下龙王的无心之举。
之后两夜,她都住在洞中。这里最珍贵的资源是水,所有村民,均仰赖洞顶一滴一滴落下的泉水为生。为了省水,笙寒度过了不洗脸不刷牙的两天半。
每晚当所有人躺下以后,栖息在洞顶的蝙蝠便开始活动。牠们有雷达,飞行技术奇佳,因此艺高胆大,往往擦着人脸颊飞来飞去。第一晚笙寒睡不太好,到了第二晚,她偷换概念,将数绵羊换成数蝙蝠助眠,效果相当不错,还没有数到一百就沉入梦乡,只是起床时,发现头发上落了几坨蝙蝠大便。
第三天傍晚,她蓬头垢面地走回格凸山庄,先在热水莲蓬头下搓去满身油泥,再连上网,一边拚命上传照片,同时登入MSN,在昵称后加注“出师未捷记忆卡先满”。
两分钟后,笙远回她:“悬棺!悬棺!悬棺!(敲碗的表情符号)”
“有,拍到了!”笙寒迫不及待跟哥哥分享见闻:“木棺全钉在峭壁上,一整个古色古香。山岩上还有一个天然洞穴,听说藏有几百具棺椁,可惜水不够深,船进不去─”
“悬棺咧?”笙远打岔。
“呃,那些在岩层上看起来黑黑一道一道的就是。”
再看一眼成果,笙寒不得不承认,她把悬棺拍得一点都不悬。
她硬着头皮告诉笙远,那些悬棺像壁虎一样有保护色,远看根本和岩壁浑然一体。不过向导说,只要下过雨,河水涨起来,坐船进到洞里就连骨头都可以看个仔细!
笙远又回了一串敲碗,笙寒于是给了他一拳(当然还是表情符号)。
等照片全部上传完毕,她检视一圈,一种“此事大不妙”的心情才刚浮现,哥哥却非常不识相地又跑来问她,编号十五那个有一圈圈刻痕的东西,是不是爷爷奶奶年轻时听的黑胶唱片?
“那是中洞顶板的近照!几十万年前洞穴还在发育期的时候,被水经年累月冲刷所产生的天然蚀刻痕,很有历史价值的。”笙寒摆出专家姿态。
笙远回:“完全看不出来。”
看不出来的人不只是喻笙远而已。笙寒问了十来个人在在线的朋友,过半数直接说猜不到。有四、五个人跟笙远的看法一样,都猜她是在拍唱片,只是曝光过度,颜色发青。还有一个天才认为她拍到幽浮,反过来追问这张照片在何时何地拍摄,是否打算送太空总署检测?
如果只有一处特定景物拍不好,她不会太沮丧。但是翻阅过去七十二小时所拍的几百张照片,就连那只黑眼睛,被摄入镜头之后,也摇身一变,成了个灰扑扑的普通山洞,一点感觉都不剩。
怎么会这样呢?
笙寒进入社团聊天室,提出问题。大家议论了一阵,主流看法认为她太认真,标准过高,自找麻烦。明明有几张拍得还不错,比方说蓝天白云那系列,云朵的飘浮感整个出来了,这样还不够吗?
如果她是来玩的,顺便拍个风景留念,笙寒也会觉得这样就够了。可她不是!
她的任务是拍下这个洞、这群人,以及他们的生活……在八月五号之前。
看着月历上打在归期的大红叉,笙寒默默退出聊天室,进入电子邮箱。她开草稿,先详细写下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再附上相簿链接,最后从通讯簿里挑了几位平日对摄影比较认真的学长姐与同学,寄出电邮,恳求指点。
发出求助信后,笙寒心下稍安。来到贵州以后还不太有时间上网,新进邮件十多封,她一封封读信回信,到了最后,她看到哥哥在她离台当天下午,连续发来了两封电邮。
一封只有标题:“那只叫龙头凤”,却无内容;另一封的标题很长,写着:“我对家的相簿,不过看起来比较像工作日志”,内容则是一行网址。
龙头凤?
笙寒脑海里浮现那张雪地里的古董照片,她马上点开网址,只见里头几十个相簿按日期井然有序排列。这规模让她先愣了一下,才点入最近期的那本,下一秒,十多张照片整整齐齐出现在屏幕上,而笙寒的双眼,也顿时发亮──
全是钟乳石洞!
然而拍同一种地形,对方显然比过去几天的她强。有好几张照片,摄影师靠着阳光角度的转变,不但清楚呈现石洞内部结构,还透过洞口的水帘,半遮半掩,带出洞外一角蓝天,彻底让观者感受到,洞内洞外、两个世界。
当然,这批照片也并非全无缺点,每张单独来看,都缺乏独特的美感,但作为一种影像记录,整体而言却相当优秀。笙寒抱着学习的心态点开了第二页、第三页……等看完了上百张石洞照之后,她双手抱胸,眨着眼睛用力想。
哥哥说得没错,这些照片还真该算是某种工作日志。根据少量的文字叙述,相簿的主人过去半年负责制作某名牌珠宝的年度形象广告,拍摄场景的所在地是个生态保护区,禁止打光。他们只好派出一组人马到洞内,一点一滴摸索如何利用自然光摄影,拍完外景后才让演员进摄影棚在蓝屏前面表演,两边影像经过合成处理,还要再加上计算机特效后制,才算大功告成。
她也不太可能在中洞架设灯光,纯就这点来说,情况倒跟这群人很像。也许,他们的经验,可以帮得上她的忙?
笙寒于是忙敲哥哥:“能帮我连络你对家吗?”
笙远的MSN头像虽然亮着,却一直没有回音。等待期间,笙寒又反复看了几次照片。她注意到,在石笋石柱石林丛中,偶尔有几张,出现了同一个模糊的人影。
那是位身材修长,年约二十三、四岁的亚裔男子。照片的焦点从来不在他身上,所以影像也不清晰,勉强看得出来双眼狭长,眼角还微微上翘,是那种东方特有的凤眼。
不晓得是否因为身处石洞的缘故,背景幽微深邃,照片里的那男子也给人一种遥远的感觉,好像这个世界跟他没什么关系,但同时,他又散发出一股锐意,完全属于人间。两种矛盾的气质放在一起,格外吸引人,然而笙寒心里挂着自己的事,也就止于多看一眼的欣赏,视线并未因此久驻。
就这样,又过了一阵子,她目光不经意扫过MSN,赫然发现哥哥竟然没回她就下线了!
她马上发了封电邮给笙远,然后又打开那人的相簿,继续聚精会神地研究。再看了好一阵子,笙寒跳到相簿首页,盯着那个以W3开头的电邮地址……
她从来没有写信给陌生人过,但这又怎样?过去三天,她睡陌生人的床,帮忙喂陌生鸡鸭,半夜睡觉翻个身,还差点压死陌生的小蝙蝠!
人生有些时候,当你冲破了原本自以为无法超越的界限,就会突然海阔天空,可能性无限大,而笙寒正处在这种心情当中。
不必谁牵线,她自己就可以介绍自己。
带着豪情打开电邮的草稿页,笙寒先迅速打下“敬启者”跟“您好”,手指停顿片刻,又将这两句改成英文。
这个人在美国工作,虽然名字的拼音方式看起来像华裔,可也不能断定他就懂中文。好在要请教的全是技术问题,文法不难,不会的就查字典。
想起那个网络桥牌室,笙寒猜想对方的年龄大概不会太小,三十几四十都有可能,她写信时应该注意一下用字遣词。宁可正式一点,也不要让人看没两行,以为是小朋友无聊胡闹,就不理她了。
基于最后这点考虑,笙寒索性上网,搜出一堆商业实用书信范例,然后将自己的意思塞进别人的句型当中,花了好一阵子,才终于完成电邮,按键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