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丰泽成名(1 / 1)
一二六章丰泽成名
陈丰泽心中苦闷,又不敢再出去喝酒解忧。
满怀愁绪无释处,竟写出一部感概一代人命运的小说《伤痕》。
兆祥偶然看到,颇有惊艳之感,他从十几岁起就背着师父看小说,带看不看几十年了,鉴赏能力还是有的。
兆祥偷偷拿到老朋友吴社长那里,吴社长看了开头和结尾,又在中间翻了翻。
“这是你儿子写的?”
“是,能不能自费出版,我回去凑一凑。”
吴社长哈哈一笑:“回去让他再好好修一遍,马上排版印刷,我看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我们还要付给你家大公子一大笔稿费呢!”
兆祥回去之后,兴冲冲地告诉儿子这个好消息,丰泽也很激动。为了赶进度,丰泽修改,父亲帮他抄写。父子俩奋斗了十几天,终于把改好的稿子又送了过去。
小说先在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期刊上发表了,不久,读者来信就如雪片般地飞到了编辑部。很快又出了小说的单行本。
陈丰泽乘胜追击,又写出了《迷惘》、《希望》两部中篇小说,三部曲相继问世,陈丰泽想不出名都难了。
人们都说丰泽的母亲就是《激情年代》的作者纪小楠。
一时间,陈家仿佛成了作家的摇篮。许多文艺青年慕名而来。
不久,有人写出了《激情年代的真型原型》、《几度风雨、痴心不改》,这些文章把陈兆祥塑造成天下第一情痴的好男人,不仅爱国,对爱情更是忠贞不渝。
兆祥看到之后非常郁闷,他特别担心惠莲看到这些东西。
实际上惠莲已经顾不得这些了,汤生现在臭名卓著,虽然中央领导都说了:汤生这人不好,干了很多坏事。不过中国人有个传统习惯,人死了也就不再追究了。”可愤怒的人们却不肯轻易放过汤生。作为汤生的老婆,惠莲倒霉了。就是出去买个菜也会被人挖苦几句。
每次丰泽去看望母亲,惠莲都强颜作笑,她叮嘱陪她一起生活的乐乐不要告诉她爸爸。
“你爷爷他们才过上几天好日子,不要烦他们。”
所以丰泽并不知道母亲的窘境。
“丰泽,妈妈想把这个大房子连同那些古董、古画的都交给国家,你没意见吧?”
“我没意见,妈妈作主就是,何况——我们始终都没有正式相认。”
丰泽很开明。
惠莲又道:“你姐姐给了我一些钱,我也有点积蓄,你去给妈寻个小四合院,够我和乐乐住就行。”
丰泽听的凄凉,悄悄问:“妈想不想和我爸——”
“以后不准说这种话!你爸还没平反呢?你想让妈再影响他呀!”
丰泽叹口气,“妈和爸真是一对苦命鸳鸯。”
惠莲捶了儿子一下:“哪有这样说父母的!”
兆祥也以为汤生人死债空,不会株连到惠莲什么。他现在只顾高兴了,小楠平了反,丰泽又走出了事业停滞不前的低谷。
这时候,出版社反过来力邀陈丰泽去他们的编辑部工作了。
树挪死,人挪活。丰泽决定去出版社。
因为丰泽把机关生产抓的有声有色,院领导还不大愿意放他了。不过因为人家去意已决,也只好从善如流,热热闹闹给丰泽办了个欢送会,敲锣打鼓送到了出版社。
兆祥更为儿子高兴,儿子总算找到喜欢的事业了。
不过,陈丰泽自从进了编辑部,就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一部好作品来了。所以陈丰泽依旧很痛苦,他还听到人们议论他的三步曲是父亲代他写的。
虽然生气,也无法辩解。
兆祥浑然不觉,他儿子写作的时候,他依然在身边晃来晃去,想帮点什么。
结果,丰泽一看他在身边,就更写不下去。
楼下的小儿子也不满意。
岳父进了秦城监狱,干爹的名声也越来越臭,他在单位也越来越受冷落了。本想指望父亲为他说句话,调动一下。可父亲一门心思全在大哥身上,对他不闻不问。
吃饭的时候,兆祥也不忘给丰泽布菜。有时,小儿子一记眼刀飞来,他也会解释一下:“你哥昨天熬了半宿,写作最浪费脑细胞了。”
兆祥终于想起关心小儿子:“好长时间没见你下乡了,你老在上边呆着不行啊!得下去多了解基层情况。”
丰涵犹豫了一下,说:“爸,我在单位靠边了,虽然没降级,但也不被重用,我就是丢了都没人找我。”
兆祥看了儿子一眼,埋怨道:“我让你们谁都不要搞政治,就你不听话。你哥哥姐姐现在都做出了成绩,只有你一事无成。”
丰涵听的泪要涌出,他曾经是最年轻的处级干部,这可是他努力工作的结果呀!在父亲眼中就那么一钱不值吗?
“爸,您能不能帮我调动一下?”
“往哪调?调出去再升一级?你不觉得靠老子丢脸吗?别说我没那个能力,就是有,我也不会给你去跑官要官。”
“爸,您这么说可就过份了!”丰泽看弟弟被说的实在下不来台,赶紧提示父亲不要再说下去了。
还有一件事伤透了丰涵的心。
他和哥哥过年前去福田公墓祭拜爷爷,回来都感冒了。
但父亲却对哥哥的感冒重视的过了头,还去亲自熬姜汤,然后一口一口喂哥哥喝。
他在旁边看着心里泛起一阵酸水,忽然间也打了一个喷嚏。
父亲看了他一眼说:“你也感冒了?自己去盛碗姜汤喝了。”
他又呆呆地看了一会父亲喂哥哥,心里说:“好一幅父子天伦图。”
丰涵没有喝姜汤,找到一粒感冒药随便吃了。
然后他就去于教师那里了。
自从丰泽重新联系上于老师以后,他就经常保持着和于老师的联系。当他噙着眼泪说出了自己的苦恼时,于老师拍拍他的肩膀说:“你爸爸正直,他不会帮你的,老师给你想想办法。”
不久以后,在于老师的运作下,丰涵去了天京的一个贫困县当了县委副书记,明降暗升。
刚刚三十岁的陈丰涵又踌躇满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