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转战东北(1 / 1)
第七十章转战东北
小楠生了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兆祥和丰泽都很喜欢。丰泽总是叫弟弟胖孩儿,兆祥起名的时候就按照谐音起了丰涵。为了让弟弟有足够的奶水,丰泽总是去河里抓鱼抓泥鳅给小楠吃。
两个月后的一天,兆祥匆匆回来说:“部队要马上开赴东北,先把丰涵寄养在老乡家吧!”
“不行!他还在吃奶呢!”小楠听了如五雷轰顶。
“没有办法了,小楠,这是命令,老蒋集结三十万大军来进攻我们,现在中央的集体决策是把主要兵力全部集中到东北,我们明天就要出发。快给孩子收拾一下东西。”
小楠六神无主,却也无可奈何。丰泽抱着弟弟,久久不愿松手。他记得当年和姐姐分别后再见时已是八年之后,现在又要和二个月的弟弟也分开了。
“丰泽,你看好了,弟弟耳后有一颗红痣,胳膊弯处有一个小黑痣。”兆祥匆匆地给丰泽指点着,自己已不容多想,包好儿子就出了门。
“你等等我!”
小楠拖着虚弱的身子跑出来:“我和你一起去。”
两人同去一户相熟的农家,正好这家的儿媳妇也生了一个小孩子。小楠向人家恳求日后给她儿子一口奶水。对方很大方的说:“放心吧!同志,有我们孩子一口的,也有你们孩子的。”
兆祥和小楠千恩万谢,拿出两人的所有津贴交给对方。
“我们一定会尽快来接孩子的。”小楠说着泪如雨下,兆祥亦是肝肠寸断。
部队出发以后,星夜兼程赶路。一路凄风苦雨,但斗志昂扬。
汤生经常在大家非常疲劳的时候出现。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预备!唱”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民主政府爱人民呀,
党的恩情说不完呀,
呀呼咳咳!伊呼呀咳!
这一唱就唱的豪气干云。
最绝的是汤生还创作了一首《跟着军长走》,歌颂兆祥的。兆祥听了非常反感,命他不准让人再唱。“你这样置党中央于何地?”
汤生很尴尬,拍马屁拍在了马尾上。
丰泽多数时间都是自己跟着队伍走,但每隔一段时间,爸爸就会把他抱到马上休息一阵子,等他休息过来,就又把他放到普通队伍里。其实丰泽更愿意被编到正式的队伍里,这才证明自己不再是小孩了。
一个多月后,他们终于和东北第四野战军汇合,从此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支无坚不催的钢铁部队,就是让中外敌人闻风丧胆的“四野。”
丰泽和爸爸住到了一个象从前爷爷家一样的深宅大院。
“爸爸,我们不去看爷爷他们吗?”
兆祥摇头,说:“你以后也和他们一样站岗。”
这里警卫很多,而且经常会换,大概一个月换一次,只有丰泽是不换的。
爸爸经常倒骑着椅子,在作战地图上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看完后,爸爸就给这些人开会,一讲又是几个小时。
丰泽非常奇怪,爸爸不是来东北打仗的吗?怎么除了警卫不见一兵一卒。
他哪里知道,这里是东北民主联军的主要指挥部。
兆祥到东北两个月来,已在这里先后指挥大小战斗、战役22次,无一不胜。
就是丰泽一片懵懂的时候,兆祥有一天突然把他叫到办公室。“爸爸要把你送到东北军政大学去,那里设有炮兵、工兵、测绘、通信、军需各种科目,你喜欢什么可以去选择学习什么,不过毕了业你可能就要去战场了。爸爸很矛盾,你自己想不想去?”
“那我毕业以后还能在爸爸身边工作吗?”
“算爸爸的一个兵,都归爸爸指挥。”
“那我愿意去!”
丰泽开开心心地去了东北抗日军政大学,成为年纪最小的学员。
丰泽离开后,兆祥更是心无旁鹜,一门心思研究战略战术。
当然,他也会想念父亲、想念儿女、想念亲人,尤其是两个月的小儿子不知流落何方。可现在的他,是指挥部的中枢。个人的安危、亲人的安危他已无法顾及,他只能竭尽心智去打赢一场场战役。以东北为根据地,南下华中、挺进广西,直捣海南。以最快的速度去解放全中国,结束战争,实现全国统一的梦想。
有时,他在指挥完一场战役后,会孩子气的笑一下“校长,你又该骂娘希匹了。”
有时他也会感到遗憾,为什么自己最成熟、最富有精力的年华是在此刻!是在打内战的时候!当年,即使老蒋让他上抗日战场,他也没有把握。而他,是不打没有把握的战役的。
他不喜欢和别人没完没了的交流和讨论,他一旦决定,那就是命令,下属只有执行的份儿。他总是一个人默默的思考,他会把战场兵力的计算精确到一个营甚至一个连。他不但要有全胜的把握,还要留有退路。
所以,他可以做到:战则必胜。
所以,在野战军里,他的名字象神一样的被崇拜着。
他的指挥部是神秘的,但他在外的身份是公开的。他希望父亲、惠莲能够得到他的消息,不用为他担心。而他现在是无法关心他们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他必须保证自己的安全,保证自己的安全才能保证指挥部的安全。警卫都是一个月一换,有时他看着那群可爱的脸庞,真想和他们聊上几句。可是不行,他的身份不能暴露给任何其他人。
他叹口气,继续编写着自己的小册子,这是发给每个营以上军官的。他知道这些军人大多出身贫苦,不大识字。所以他尽量把抽象的具体化,复杂的简单化。于是他一笔一划为他们写下了:
一、“一点两面”战术原则。即在进攻敌人时集中力量突破一点,得手之后迅速扩大战果,正面进攻与侧面迂回包围、分割、穿插相配合;
二、“三三制。”即每班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3至4人,进攻时以小组为单位,队形疏散可减少伤亡,容易聚拢便于形成战斗力;
三、“三猛”战术原则……
他有时也觉得啼笑皆非,自己学过那么多的高深理论,最后却在这里总结着如此通俗的东西并推广,实在要让懂行的军事家们笑死了。
不管了,反正实用,一说就能让大家记住,好学好记才能推广。
他不知道,此刻老蒋正恨的牙根直痒,“为什么上一次放走了他?就算他不肯为自己效力,也不能纵虎归山啊!象沈汉卿一样,关他一辈子也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