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十年踪迹十年心(1 / 1)
当春日的阳光再一次出现在洛阳上空,皇上的船队开启了三下扬州的航程。或许因为扬州的垂柳琼花,或许因为迷楼的无尽魅力,再或许是皇上登基前曾被封江都王,又或许是宣华夫人的魂断之处...皇上对扬州始终怀着独特的情感。年岁过得太快,这些年来,身边的人走的走,散的散,如今他膝下只有太子、老三、老九三个儿子,他不忍轻易错过任何一个扬州之春。
这次,皇上特意带上了三个儿子,而萧皇后依旧以身体不适为由不曾随行。只是,前两次是借口,这次,是事实。好几年了,萧后一直睡不好觉,没有精神,太医每次都是说只需好好静养,慢慢调理便可。再后来,萧后便索性一心向佛,抄起了佛经,吃起了素斋。
南行的船队走后半月有余。这日,萧后对身边的侍女连翘说道:“自从皇上带着皇儿去了扬州,这宫里,连个陪本宫下棋的人也找不到了。哎,女儿们又都远嫁异乡,想不到本宫竟也会有孤独终老的一天。”
“娘娘,娘娘快别这么说。奴婢倒想到一人,可以诏进宫来陪陪娘娘。”
“谁?”
“娘娘您忘了?未央公主可是嫁在城内了呢。”
“噢对,虽然乔家已经退出朝野多年,她还是我的未央,还是我大隋的公主。”
“对呀,未央公主小时候最讨娘娘欢心。”
“也好,这宫里实在冷清,让未央来宫里住上一阵。”
乔府南苑。安荷给未央收拾了些衣物,便送未央出府。
“娘——,娘要去哪里,带上夕儿吧。”乔夕在门口抱着未央的腿,依依不舍。
“夕儿乖,在家要听爹的话,娘很快就会回来的。”只不过是进宫陪陪母后,夕儿就如此难舍了,小孩子的依赖性确实要强过大人不少。
站在一旁的仕嘉上前将夕儿拉到自己身后,拉着未央的手,温柔道:“好好陪陪你母后。”说着从安荷手里接过一个长盒。“你来乔家这么多年,从没送过你什么,这支玉箫,就让它代我跟随你左右吧。我跟夕儿等你回来。”
未央不禁眼眶泛泪,这玉箫,是新婚之夜他吹的那支。这玉箫见证了她在乔府的这十年。
在宫里太监的催促下,未央终于上了马车。
未央已经不记得上次进宫是什么时候了。她默默站在宫门口,眼前的护城河依旧碧波荡漾,高高的城墙上,依旧站着守卫。小时候,她最大的愿望,便是走出这扇宫门,去看看民间的世界。如今,这道墙将自己与父母分隔,她必须学会自己承受一切。
她缓缓走在大兴宫内。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大兴宫的每个角落,都有童年未央欢乐的影子在奔跑。没有变,这里的一切都没有变,变的是年岁。聚散苦匆匆,再回首,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儿臣拜见母后。”未央小心翼翼地行礼。不知为何,如今的未央竟与这宫中人有着莫名的生疏感,即使是自己的母后。
“起来吧,未央。来,让母后好好看看你。”萧后拉过未央坐到身旁,抚上她的额头,捋过几根发丝,“这些年苦了你了。”
未央想说“没有”,却不知怎地张不开口,说不出话来,只咬着唇摇了摇头。
“想起你小时候,最爱缠着母后给你念诗,一晃眼,你也是当娘的人了。我们母女俩有多久没有这样坐在一起说话了。”
母女俩似乎要把这么多年来没说的话一下子说个透彻,整整一个晚上,从未央的儿时糗事,说到她生孩子的痛楚,从怀念的尚食宫美食,说到乔述罢官后家中的日常生活。当说到萧后的身子骨大不如前,未央心疼地让连翘一定要悉心服侍。
晨曦穿过窗棂,照到未央圆润的脸蛋。她缓缓睁开眼来,这熟悉的房间,一切摆设都保留着她出嫁前的样子。她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还能回到这个屋子,这张雕花大床,一切都回来了。唯独,少了初桃。她起身看到仕嘉临走时送给自己的那支玉箫,心想:不知道仕嘉和夕儿昨晚睡得好不好。
一番梳洗后,她向母后宫中走去,昨晚说好今日要一起用早膳的。可是,走到承乾殿门口,却意外地发现大门紧闭。莫非母后尚未起身?她正想找个宫女或太监一问究竟,此时眼前的门却向内打开了。只见萧后面有愠色,身后跟着连翘,还有一个不太脸熟的太监,只顾低着头。
“母后!”未央不禁叫道。
“未央,你也一起来吧。”萧后淡淡地说道。
虽然不知道要去哪里,跟着母后总是不会有什么差池的,未央应了声“是”,便也疾步跟上。
走了好一会儿还不见停歇,未央心中不禁纳闷到底此去何方。正想着,未央跟着拐入另一道宫门,从小在宫中长大的未央对此处并不陌生,这道门正是通往后宫各寝殿的必经之路——安礼门。看来,母后是要去找某位娘娘。宫里地广,一路走来,也让人辛苦,萧后的脚步也明显放慢了不少,连翘也开始为她擦汗。
“娘娘,要不咱们歇会儿,奴婢去叫人将凤架抬来。”连翘道。
“不用,我们得尽早到甘露殿,容不得一刻迟缓。”萧后一口回绝。
甘露殿?据未央所知,甘露殿乃是乔顺仪的寝殿,看来,母后是有急事要见自己的小姨子。
太阳已经渐渐升上墙头,甘露殿门口只有一个太监在给门前的石榴树浇水。石榴多子,寓意多子多福,因此向来是后宫寝殿最常见的植物。浇水的太监见到萧后,先是一愣,连翘见状道:“见到皇后娘娘还不请安。”那太监随即缓过神来,连忙跪下行礼,礼毕向殿内高喊一声“皇后娘娘驾到——”殿内这才有了悉悉索索忙碌起来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