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忙碌再次开始(1 / 1)
公司接到全球最大的快消公司旗下洗浴用品多姿的比稿邀请,此番比稿面向本市所有公关公司发出邀请,胜出的公司将负责该品牌接下来一年在本土市场的品牌推广活动。
该品牌是首次进入中国市场,为了保险起见先从广州入手,如果市场反响好将会推向全国。
对此公司十分重视,不光因为胜出后有望成为长期合作对象,也是因为其背后强大的母品牌支撑。
为此,该项目将由公司总裁直接负责,配备的人员也都是公司多次从事快消品全案的同事。
子杏虽然没能有幸参与到这番激烈的比稿战争中来;可却也深受比稿之苦,子杏所在业务部的总监,其实也是公司的副总,因为参与到项目中去,把很多客户对接的工作都交给子杏负责,使得子杏经常需要一个人单枪匹马前往客户公司跟进方案执行。
子杏都快变成客户公司的员工了,经常是来到公司打了个卡向总监当面汇报之后就赶往客户公司跟进方案。
沈臣接子杏的地点每次都不一样,有时候要绕大半个城市才行。两个人也乐得随遇而吃,经常是子杏在等沈臣的时候就查好附近的餐馆,等沈臣来了便简洁直接的给出行车路线。
吃饭的时候子杏便常常跟沈臣分享当天碰到的事情,比如许多客户张口闭口说要弄新媒体营销、互动宣传,可是老板却完全不用微博微信、不接触新媒体;有些则是一见到子杏就拉着子杏畅谈当前媒体发展态势,并且对纸媒平媒深表忧虑,可是却执意采用纸媒推广自己的公司;对此子杏总被客户们看似南辕北辙的言论所困惑,揣测不出老板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沈臣总是安静的听着,时不时的给子杏递水盛汤;有时候子杏都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过话多了,两个人未确立关系的时候子杏往往是很懂得及时打住话题的。
怎么想着反倒刹不住了,沈臣对子杏这番自我检讨倒是很认同,表示子杏确实比以前话多了很多;同时沈臣也表示打心里高兴,这说明子杏心里已经接受沈臣消除初见时的防备。
是这样的吗?子杏也不得而知了,跑到线上问莨舒,莨舒表示万分同意。
以前刚进宿舍的时候,子杏话很少,大家几乎以为子杏有自卑症了;可是熟悉起来以后发现子杏简直是话唠,但凡在微博上、豆瓣上逛到什么好玩的事都会说出来,并且还不能忍着等大家都到齐了说,这导致总有人悲惨的要听足四遍。
有时候子杏还能进一步发挥,用自己奇怪的思维胡编乱造出一些让其他人捧腹大笑的事情来。
或许这所有的方面结合起来才是真实的子杏把,而能够真正见识到子杏这么多面的人确实很少啊。
不过距离越近看得越多,看得越多也就越看不清。很快就到了比稿的日子,比稿分三轮进行,子杏的公司经过两轮厮杀得到进入终决赛的门票。
其实现在比的已经不是创意了,创意并不是这个品牌最看重的,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平顺的推广,如果有创意就更加是锦上添花胜券在握了。
这段时间公司里的同事都为有可能的胜出而期待着,胜出了可是大大提高公司的知名度,要知道这个公司以往都是忽略本土公关公司,只选外企公关的。
随着最终比稿日期的临近,可以做的努力也差不多了,总监也开始逐渐回复原先的工作,子杏的工作也恢复了正常。
两个人的时间好像总是不能合到一块去,子杏刚刚从天天往外跑的日子解脱出来,沈臣便被公司派往北京出差去了。
期间两个人只好通过微信电话缓解相思之苦;说是苦,其实子杏倒没觉得有多想念,只是突然不习惯每天晚上自己一个人吃饭了,也逐渐失去以往一个人生活时做饭的兴致,简单打发自己来得比较实在。
因为不在身边,所以两个人在线上聊天的时间多了起来,除了说一日三餐遇到的人互诉想念外,两个人说得更多的则是工作,子杏虽然知道沈臣需要经常出差,但是负责华南区的沈臣并没有多大必要跑到北京去啊。
沈臣只说是公司的决定,自己只是接受安排。反倒是沈臣问子杏最近这段时间是不是还很忙,对于没能接子杏回家感到抱歉,缺了很多跟子杏温情的时间。
虽然是对着屏幕子杏还是颇为不习惯这般直白的表达,只好正经在在的说比稿进入尾声,老总们总算可以接手此前的工作,自己也逐步恢复正常的工作步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