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酱香宗师 > 易地实验

易地实验(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非常年代 食日 江山志 峥嵘岁月 三国大外交 辛亥舰队(皇家舰队) 铁甲家族 禅让: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权力游戏 贺兰山下 拼命到底

易地实验

196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期间,*主席不但忙于工作,休息期间还同与会的各地领导亲切交谈,询问当地的生产和群众生活情况。*主席在与原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周林同志谈话时,提出了茅台酒要“搞到一万吨”的宏伟设想。

1969年,在国庆20周年庆祝大会期间的9月29日,周恩来总理去看望贵州省的代表,在和代表们交流时周总理说道:“茅台酒年产几百吨太少,要扩大生产,增加产量,适应市场需求。可以到外地进行实验、按照茅台酒所用的原料、生产技术进行生产。若能生产出茅台酒性质的酒来当然很好,如果比不上茅台酒也是高质量的名酒。”

1972年,周恩来总理又特别提出:“为了保证茅台酒的质量,茅台镇上面、赤水河上游一百公里内不准建工厂,特别是化工厂。”

但是,由于种种客观条件所限,由于*期间的社会动荡、生产秩序紊乱,两位共和国领袖提高茅台酒产量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1974年8月,周恩来总理又一次提出了茅台酒要发展到上万吨的指示。8月29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鲁瑞林等领导来到遵义,传达周恩来总理关于茅台酒要发展到上万吨的指示精神,决定在遵义地区选择适宜的地方试制茅台酒。国家科委把该项目列为国家“六五”重点攻关项目,由国家科委主持,贵州省科委负责落实。

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召开,周恩来总理在会上再次提出了“生产万吨茅台酒”的提案。因为茅台地势狭小,完成一万吨生产任务几乎就不可能。经中央和贵州省有关部门再三研究,决定在茅台尽可能扩大生产的同时,选择一处和茅台自然环境相近的最佳场所进行茅台酒易地试验,在确实有把握的前提下,进行外地建厂,以弥补茅台生产之不足。

这个决定出台以后,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同志亲自主持,对“茅台酒易地试验”进行立项,列入国家“六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

项目立项以后,中国科学院科技办公室将这个项目定名为“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方毅副总理亲自组织国家科委、轻工部、茅台酒厂技术专家组成“茅台酒易地试制”攻关小组,同时筹备成立“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厂”。

接到任务之后,茅台酒易地试制攻关小组立即组织专家对全国三十多个备选厂址的土壤、水质、气候、微生物含量等指标和茅台酒厂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选中了与茅台各方面最为相近的遵义市北郊十字铺。

遵义北郊的十字铺山峦起伏,植被郁葱,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地形与茅台酒厂所在的地方十分相似,年平均气温、湿度等都比较相近。经中科院、贵州省科委、茅台酒厂科研专家及全国部分酿酒专家对酿造酱香型白酒所必备的条件进行综合考察和科学论证之后,最后决定:将易地试验的厂址就确定在了十字铺。

方毅副总理亲自组织,国家科委、轻工部、茅台酒厂技术专家联合组成专家组,开始了茅台酒易地试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拉开了这个中国酒业“壹号工程”的序幕。

在中国的白酒史上,这样的举动绝无先例!

命运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第二年,试验进入实质性操作程序,易地试验的大旗由谁来抗?贵州省轻工厅、贵州省科委经过再三考察,觉得只有郑光先才是最佳的人选,于是,这位茅台酒厂原厂长、党委副书记走马上任,担任了茅台酒易地试验基地总指挥。这位既懂技术、又懂业务和管理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又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参加这次试验的人员从厂长、酒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工人,全部都从茅台酒厂抽调。经过再三筛选,茅台酒厂确定了林宝才、毛广才、黄天喜等28名优秀的酒师、评酒技师、技术人员和车间技术工人奔赴到新的工作岗位。

十字铺远离遵义市区,没有汽车,交通不便,条件十分艰苦。但茅台人凭着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硬是在那一片荒山里踩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为了保证试验顺利进行,实验厂的工人们用一辆解放牌卡车作为运输工具,像蚂蚁搬家一样拉了几十趟,把试验厂投入生产所用的高粱、曲药、母糟、设备、水和窖泥、搅拌用的木铲、运输用的木车,甚至蒸酒用的甑子,砌窖池用的青石等等,全部从茅台拉到了遵义。

茅台酒易地试验正式开始了,工人们严格按照茅台酒的酿酒工艺进行操作,酒师毛广才、黄天喜严格把握着质量关。

经过7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第一轮实验结束。

实验结果是:香气幽雅,醇厚谐调,绵甜爽净,回味悠长,大曲酱香型白酒的特点尽显其中。但是,和茅台酒相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寻找存在差距的问题,使试验尽快成功,1976年,茅台酒厂又派了一个技术权威王世斌到实验基地负责技术指导。

生产开始以后,王世斌严格按照茅台酒生产的要求,端午采曲,重阳投料。从下沙、造沙二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都严格按照茅台酒生产的工艺流程进行操作。试验期间,郑光先亲自到车间参与试验。

又是七个月的鏖战,酒酿出来了:酒液无色透明,饮时醇香回甜,没有悬浮物及沉淀,酒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经久不散,的确是好酒。但是,和茅台酒还是有一些差别,品位还是低。

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的郑光先看到这样的结果心里有点着急。他现在要的不是上好的佳酿问世,而是要“茅台”!要实现毛主席、周总理的遗愿,异地生产出茅台酒来!国家花费了这么大的代价,要的就是异地茅台,而不是好酒!可是,酒师是茅台酒厂一流的酒师,酿造过程完全都是按照茅台酒生产要领进行的,为什么就不能达到理想的要求呢?整个实验过程他从头到尾都参加了,没有什么问题呀!思前想后,郑光先得不出一个结论。只能等到来年的再次试验。

异地试验三年过后,这项科研还是没有成功,在这种情况下,郑光先的脑海里想到了张支云。在他任厂长期间,张支云的技术让他非常佩服,特别是那一年三车间酿出黄酒的事件,让他觉得张支云不但得到了郑应才的真传,而且还是一个酿酒奇才;*期间他们一起在车间劳动,张支云手把手传授技术的情境历历在目,他的心胸豁然开朗,在心里自己对自己说道:

“非张支云莫属!把他请来!”

郑光先决定到茅台厂去一趟,一定要把张支云挖过来。

实际上,就在走马上任之时,郑光先就想到过张支云。但那个时候,他还是一个没有任何发言权、刚刚被解放出来的“走资派”。试验基地的所有人员是由茅台酒厂时任领导研究决定的,他没有这个权力。现在,实验进入了关键的时期,为了胜利完成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任务,他决定马上回一趟茅台酒厂,向茅台酒厂的领导去要张支云。

1979年的春天,郑光先专程去了一趟茅台酒厂,找茅台酒厂厂长周开良商量,把张支云从茅台酒厂叫到试验厂。

周开良热情地接待了老厂长。

一番寒暄之后,郑光先说明了来意。他没有想到的是,周开良竟然婉言推辞,没有给他这个面子。要谁都行,就是不给张支云。郑光先好说赖说,终究还是没有说通。

出了厂长办公室,无奈的郑光先亲自去找了张支云。

好久没有见到老厂长,张支云心里很高兴。寒暄一会儿之后,郑光先便开门见山地说道:“张师傅,实验基地几年了,但结果一直不理想。我这次专程来是想让你到那边去,帮助我把这项任务完成了。”

“见到周厂长了吗?他的意见是什么?”张支云问道。

“周开良不给面子,他不放人!现在我要的是你一句话,你愿意不愿意去实验厂。”郑光先脸色不悦地说道。

“郑书记,我无所谓。我是烧酒的,不管在哪都是烧酒。再说厂里是工作,实验基地也是工作。我是个酒师,是个技术干部,我得听政府的话,政府调我到哪我就到那。”张支云回答道。

“你是在给我说大话!我不和你说这个,你只说你到底愿意不愿意跟我过去!”郑光先对张支云的回答很不满意。

“郑书记,您是我最信得过的老领导,我怎么能不愿意跟您去呢?但到实验厂去工作是要政府决定呀!您先和厂里说吧,厂里同意,组织上调动,我一定去!”张支云和郑光先的私交算是很深的了,郑书记的邀请他哪能拒绝呢?但他的原则性极强,没有组织的调动,他哪能说走就走?

“你的想法我明白,组织原则我能不知道?我正在和厂里交涉,只是问你愿意不愿意!”郑光先不高兴地说道。

“当然愿意呀!只要厂里放人,只要组织调动,我立刻跟您走!”张支云不加思考地回答道。

“这就对了,你就做好到实验厂去的准备吧。”

和张支云分别之后,郑光先又找了几次周开良,但一直没有结果。

其实这也不怪周开良不给老厂长情面。茅台酒厂也有他们的难处:一大批技术人员都已去了试验基地,茅台酒厂的技术力量已经被削弱。再说,根据形势发展的前景来看,实验厂虽说是茅台酒厂的实验基地,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实验基地已经具备了一座酒厂的全部功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酒厂,那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实验基地最终是要和茅台厂分离的,所有的人都能看到这一点。周开良怎么可能轻易地放走茅台厂的技术权威?

周开良不放人,郑光先没有办法。无奈之下,他去了一趟贵阳。

他是想凭借曾经与轻工厅的老关系,跑到轻工厅里去向厅领导要人。

轻工厅厅长姚英听了郑光先的诉说之后,笑了笑说道:“张支云,我熟悉,看来这个实验的成功非他莫属!你不用着急,我亲自去给你到茅台要人。”

姚厅长答应了郑光先的请求之后,便立刻给周开良打了一个电话。他没有想到,竟然也被周开良婉言拒绝了。

承诺了的就必须兑现,姚英不能失面子,他不得不亲自到茅台酒厂走一趟。

厅长驾到,周开良高接远送。但谈到正题,却没有给厅长留面子。

姚英的确没有想到,周开良竟然驳回了他这个厅长的面子,心里很不高兴。

出了厂长办公室,姚英竟然有点茫然。他不仅仅是考虑如何兑现对郑光先的承诺,最主要的是他责任使然。易地试验是毛主席、周总理的遗愿,从中央到省里,领导都很重视,他很想看到易地试验早日成功,早日完成这个最高层领导下派的任务。实验厂遇到了困难,他的心里同样非常着急。为了实验早日成功,他亲自到茅台厂去要人,但这个周开良一点面子也不给,他的心里很不痛快,拉着脸坐上了汽车,准备先返回贵阳,要人的是再从长计议。

姚英出了茅台酒厂,车子往前走了一截,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怪主意。

姚英让司机掉过车头,又返回了茅台酒厂。

他不是去见周开良,而是要去见张支云。

见面握手之后,姚英开门见山地对张支云说道:“老张呀,这次来找你,就是想让你到实验厂去。实验厂遇到困难了,还得你亲自出马,光先肯定已经给你说了。”

“郑书记见我了,我是服从政府安排,只要领导上决定了,我就去。”张支云回答道。

“你自己愿意去吗?”姚厅长问道。

“说实话我是不大愿意去。我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茅台,对茅台酒厂的感情是很深的,更何况我的一家人都在茅台。”张支云从来都是实话实说。

“你的想法错误的,茅台酒易地试验是周总理的遗愿,这个你是知道的。现在易地试验遇到困难了,你一定要以大局为重。周开良这个家伙不给我面子,你得给我面子。我现在就要你一句话,去,还是不去!”姚英说道。

“姚厅长,既然话说到这份上,我去!国家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到那里。可是茅台酒厂不放我怎么办?”。看到了姚厅长一直不高兴的脸色,听到了周总理的遗愿几个字,张支云觉得无话可说,便立刻向姚厅长表态同意去实验厂。其实,他目前最最担心的是周开良不会放他走。

姚英厅长听了张支云的表态,脸上马上由阴转晴。加之他和张支云本来就很熟悉,可以说是无话不说。于是,毫不隐瞒地对张支云说道:“只要你愿意去就好办。我给你出个主意。”

“您说怎么办?”张支云问道。

“过两天你找个借口从厂里开个证明出差到遵义,其它的事你就不用管了。”

“好吧,就按您的办法试试。”张支云答应道。

这一点张支云是能做到的。过了两天,他按照姚厅长的吩咐,“出差”去了遵义。

到了遵义以后,张支云便被实验厂“绑架”了。

张支云“出差”去了遵义以后,姚厅长接连到茅台酒厂去了两次。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周开良很无奈,也不愿意面子上太和姚厅长过不去,只好勉强同意了。

张支云就是这样“调到”了试验基地。

目 录
新书推荐: 军阀:开局给袁大帅献玉玺 谍战:潜伏的我却觉醒悍警系统! 重生40,火红年代从杀鬼子开始 民国:从黄埔一期开始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淞沪战场:让守仓库,咋成军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