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酱香宗师 > *

*(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非常年代 食日 江山志 峥嵘岁月 三国大外交 辛亥舰队(皇家舰队) 铁甲家族 禅让: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权力游戏 贺兰山下 拼命到底

*

茅台酒过去一直是在国内销售,从1953年开始向香港、澳门出口,出口量由最初的几吨,逐渐增至1957年的50吨,由于质量上乘,受到国际市场的好评和欢迎,但在市场很不规范的国际市场上,茅台酒被一些唯利是图的不法外商所侵害。1956年茅台酒厂为了有效地打击国外一些商人仿制假冒茅台酒的不法行为,先后在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办理了商标注册手续,保护茅台酒的合法权利和国际声誉,使茅台酒出口贸易得以正常进行。

1958年,党中央根据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会结束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广泛发动下,轰轰烈烈的*运动迅速席卷全国。遵义地区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农业生产实现*,工业生产也要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创造条件实现*的口号。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茅台酒厂走马换将,郑光先出任了茅台酒厂的党委书记、厂长。

郑光先出生于黔北门户桐梓县花秋木堰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受苦受难。遵义解放以后,他就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新生政权的建设上。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粮食工作队工作。并在组织的安排下,到贵阳银行干部学校进行深造,毕业后被分派到仁怀县工作,先后担任银行行长、供销社主任和商业局长。

郑光先上任伊始,首先对全厂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根据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开始加强茅台酒厂的企业管理。首先制定了1858年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的建设;抓好劳动竞赛,在劳动竞赛中,要求把增产节约放在首位;关心职工生活,解决职工困难,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为了实现茅台酒生产的*,茅台酒厂按照省轻工厅的安排,发动全厂干部职工办好“卫星厂”,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竞赛中,他们把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全厂职工技术革新的信心和勇气。并从上甄对手竞赛入手,开展各种形式的标兵赛、能手赛,掀起了一个拔白旗、插红旗的运动。

劳动竞赛中,根据茅台酒生产手工操作量大,生产、工作效率低的特点,厂工会提出“不信迷信新科学”、“打破教条主义的框框,向旧思想挑战的。”的口号,各车间工会迅速在本车间掀起了技术革新的*。张支云、郑银安、郑义兴等酒师们带领车间的工友们在车间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发明了平板下窖机、拌曲机、收糟机刁杆上甄、吊车梭槽等,经过试验之后投入了生产。下窖、起窖、拌曲、收糟等重体力活也都普遍使用了机械化,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为了在全厂劳动竞赛中夺得红旗,张支云以车间工会的名义,对全车间的对口赛进行了发动和安排,带领工人掀起了学赶劳动竞赛标兵的*,全车间上甄技术普遍提高。

劳动竞赛的过程中,张支云严格把关,坚决按照《十四项操作要点》的管理制度进行工作,这场劳动竞赛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出酒率提高了15%以上,每甄平均增产5斤酒,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劳动竞赛结束后,厂党委和厂工会召开了表彰大会,对获得流动红旗的动力车间、包装车间、机电车间和一车间进行了表彰。张支云一车间的工会工作,受到了大会表彰。

酒厂生产的特殊性,使郑光先对张支云这些从旧社会过来的非党技术权威非常关注,因为这些人是酿酒企业的灵魂,是茅台酒质量的保证。在开展劳动竞赛的过程中,郑光先经常到工人和技术人员中了解这些技术权威的思想情况、工作表现和生活情况等。

在摸清思想情况、工作情况之后,继而开始了解酒师们的技术实力,对所有的酒师分别进行了一次技术方面的测试。

郑光先虽说还是个外行,但他对酒师的测试却是非常巧妙的。一次,他从酒库中分别取了一些内销、外销和出口的三种酒,分别装在三个瓶子里,放在自己的办公室备用。

郑光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后便向一车间走去,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干活,张支云在那里指导工人上甄。郑光先走到张支云跟前,笑了笑说道:“张师傅,我从别的厂拿来一点样品,请你帮我品品,看看人家的产品好不好。”

张支云给各班的班长、酒师安排了手头的工作后便随郑厂长去了他的办公室。

进门以后,郑厂长指着桌子上放的三杯酒说道:“就是这三杯酒样品,您尝尝。”说着端起了第一杯酒递到张支云手中,张支云慢慢地呡了一下,认真地品了一下,然后从酒杯里往手心里到了一点,两手来回搓了搓,放到鼻子前闻了闻,说道:“您这酒是从哪里搞来的?这酒是咱们厂的外销酒呀!”

郑光先没有吭声,又递上了第二杯酒。说道:“你尝尝这一杯。”

张支云端起酒杯依照前面的方法进行了品尝鉴定。鉴定完后他好像还有点不放心,就从杯子里再往手心里倒了一点酒,两只手搓了搓后将两手心在头发上捋了捋,接着再闻了一下手,呡了一下酒,若有所思后用手再到头发上捋了捋,又将手心放到鼻子下面闻了闻说道:“这是咱们厂的出口酒呀!”

郑光先不动声色,又递上了第三杯酒。张支云依上述办法鉴定后说道:“这些酒都是咱们厂里产品,这一杯酒是内销的。”

郑光先不漏声色地问道:“你敢肯定吗?”

“肯定!一点都不会错。”张支云语气坚定地回答道。

“哈哈哈!不愧是嫡传大师!你别见怪,这些天我一直抽空在学习,我不能当外行的领导。昨天,我从酒窖里取了一点样品进行品尝,就是分别不清,所以才把你叫来。你现在给我说说,你是如何分辨这三种酒的?”

张支云说道:“这不是一日之功,要靠长时间的体验、感应,味觉才能形成。我今天先给你简单地说说,以后还得慢慢体验。”

“好吧,我以后要经常向您学习,还望您不吝赐教!”郑光先笑着说道。

“哪里!这是我应该的。”张支云回答后接着说道:

“品酒必须具备敏锐的色觉、视觉、嗅觉、味觉和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要领是‘一看,二嗅,三尝’。首先观察酒色,看是否有悬浮、沉淀、杂物等;其次便是闻酒气。按照先淡后浓的顺序进行,先品评香气淡或者浓度低的酒样,再品评香气浓或浓度高的酒样。然后是口尝酒味,包括鼻孔呼出的香气、回味后味等,最后便是确定酒的风格、酒体和个性等。”

“哦!品酒还有这么多的名堂。”郑光先幽默地说道。

张支云继续讲道:“学习白酒质量鉴别,最重要的是要先了解各类香型酒的风格。”

“熟悉酒的风格是一个基础,比如咱们的茅酒,茅酒是酱香型白酒。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张支云一边讲解,一边让郑厂长自己实践:闻味、品尝、感觉。

张支云细心地讲解,郑光先虚心地学习、品尝,经过这次对酒师的试探,郑厂长对张支云高超的技术水平非常佩服。

由于张支云深厚的嫡传底功和不懈的努力,他以高超的酿酒技术很快就晋升为国家一级酒师。

1958年3月8日,*主席在四川成都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各省和中央有关各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问题和农业合作社适当并社等问题。*主席在会上继续批评反冒进。会议讨论和通过了《关于一九五八年计划和预算第二本帐的意见》、《关于发展地方工业问题的意见》和《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等37个文件。

会议期间的一天晚饭后,毛主席和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贵州省委书记周林一起去杜甫草堂,路上毛主席问周林:“茅台酒现在情况如何?酿酒用的是什么水?”周林回答道:“生产还好,用的就是赤水河的水。”毛主席笑着说: “茅台酒产量太少,供不应求。赤水河有那么多的水,茅台酒何不搞它一万吨?你回去后要把茅台酒搞成年产万吨,当然要保证质量啊!”

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指示是周林的一贯作风。会后,周林立即给茅台酒厂打电话。此时,茅台酒厂正按照上级的指示,准备抽调大批的人去大炼钢铁,周林指示茅台酒厂:“要保证茅台酒的生产,既要抓钢铁生产,又要抓茅台酒生产”,“对于你们(茅台酒厂)来说,钢铁是元帅,茅台酒是皇上。”(参见“酒厂志”第138页)

为落实毛主席的指示,茅台酒厂的酿酒生产*进一步掀起了*。

1959年8月,仁怀县贯彻省委书记周林在庐山会议期间的电话指示精神,向农民发出《计划和节约用粮公开信》,信中号召:“忙时多吃,闲时少吃,菜粮混吃。”10月30日,在全县五级干部会议上,县委书记庞耀增号召说,全县要准备稻草、谷壳、苞谷杆叶、青杠子(一种植物)各500万公斤,红薯藤1500万公斤,荞杆子750万公斤,小米糠75万公斤,蕨巴150万公斤……共5000万公斤。按30%的出粉率,生产1500万公斤“淀粉”,这样,每人能平均50公斤。在保证农民减粮不减饭的情况下,确保茅台酒原料的供应。

为了进一步提高茅台酒的产量,各级政府积极地调运粮食,支持酒厂的“献礼工程”。 国家也投资了120万元让茅台酒厂搞扩建。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在大幅增产、劳动和设备的潜力已经挖尽的情况下,1959年的跃进指标给茅台酒厂的领导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为了坚决完成任务,酒厂领导便把目光投向了茅台酒的根本——酿酒工艺。

“端阳作曲,重阳下沙”是千百年来茅台酒人从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以和天时的硬技术参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按照这个要求,茅台酒春天是不能生产的,烧酒的整个生产周期一共不到10个月。但是,茅台酒厂*的口号则是要“月月红,红到底”,要求生产车间一年四季投入生产。

在运动的滚滚洪流中,1959年茅台酒的产量达到了820吨的最高产量,真正实现了产量的*。比*之初的1958年高出了197吨,是1953年产量的10倍以上。但产品合格率却下降到了12%。

1960年,是现代历史上国人口粮最为奇缺的年份,茅台酒厂产生912吨茅台酒的*任务使茅台酒原料 “告急”。为确保茅台酒生产所需的粮食,贵州省从全省各地调集原粮支援。各区县为完成调粮任务,勒紧裤带到全县征集粮食,运往茅台。其中:遵义11万斤、毕节29万斤、铜仁10万斤、黔东南12万斤、贵阳7万斤、湄潭1万斤、习水10万斤、铜梓10万斤、正安l万斤、赤水4万斤、务川1万斤、息烽1万斤、仁怀20万斤,共计117万斤。

贵州省的117万斤粮食是远远不够茅台酒厂的需求,粮食部又从四川江津调来70万斤,才保证了当年生产出912吨的茅台酒的任务。

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国家想尽一切办法保障茅台酒厂的正常生产。张支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告诫工友们: “越是这样,越是要增产节约。在民国时期,是禁止民间在遇到天灾粮食困难期间以粮食煮酒的,现在国家粮食这么紧缺,还在想办法保障我们的正常生产。我们一定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随着茅台酒厂产量的逐年扩大,技术力量却跟不上来。原因在于 “传徒不传子”那种族谱式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技术人员相当有限,茅台酒厂酒师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在酒师张支云、郑义兴等人的提议下,茅台酒厂打破了旧有的保守、封闭传统,开始了对技术人员的培训。老酒师们全部都担负着技术员的培训任务,茅酒的酿造技艺开始传授于世。酿酒技术的培训对茅台酿制工艺不断总结、传承与提升,为今天国酒茅台形成在世界酒业独一无二的地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茅台酒厂很快便成长起一批各怀绝技的后起之秀。期间,张支云先后培养出了周素华等二十几个酒师。

当然,茅台酒的工艺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由于企业管理不到位、个别技术人员的技术有差距,或者工作上的疏忽,生产过程中也会时常出现一些问题。

一次,三车间竟然烤出来的是黄酒,这下可不得了了!一甑子一百多斤粮食,只出了三斤酒,这一轮用粮就是几十万斤,损失该有多大可想而知。

问题必须马上解决,损失必须挽回!厂长郑光先亲自到了车间。看着束手无策的酒师,郑光先觉得,这个问题必须由张支云来解决。他果断作出决定,打发人通知张支云到第三车间来。

张支云接到通知赶紧去了第三车间。他看了看情况以后,没有急于采取措施,而是把三车间的酒师和班长召集到一块,向他们了解情况,请他们讲讲生产过程,然后分析出现事故原因。大家你一言他一语说明了生产的过程。情况是说清楚了,但却都讲不出事故的原因。为了找出事故的原因,张支云蹲到糟醅堆旁开始检查,用鼻子闻,用手摸。详细揣摩之后,他首先觉得应该是加水不够。于是,他让工人们加了60斤水进行搅拌,然后指导他们重新调整工艺,重新发酵、蒸酒,总算挽回了重大损失。

因为张支云这个嫡传酒师技术高超,其他车间出现问题之后都需要他去解决,厂里决定让他半脱产,指导全厂的酿酒技术问题。

目 录
新书推荐: 军阀:开局给袁大帅献玉玺 谍战:潜伏的我却觉醒悍警系统! 重生40,火红年代从杀鬼子开始 民国:从黄埔一期开始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淞沪战场:让守仓库,咋成军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