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月笙月落月满天(1 / 1)
光阴辗转。
五年后。又是月圆。又是中秋。
一大早,带着雨儿去祭拜了三爷。下山的途中,山花烂漫,微风轻拂。
"妈妈,两个爸爸哪个更爱我?"已经上了国小的雨儿眨着大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
"都爱。"我蹲下身,捏捏她酷似三爷的高鼻梁。
"哪个更爱嘛?"小丫头不依不饶。
"这个妈妈也不知道。要靠你自己来感悟。"我牵起她的手,向山下走去"他们的爱不在一个时间段。妈妈没法做比较。"
"我觉得现在的爸爸更爱我,可是我每次看到以前爸爸留给我的风车心里都会很难过,很难过。难过到想哭。"
"那是因为你身上流着他的血。"我落泪。在一处山崖处驻足。早起的那场细雨,远远的在山腰映出一道彩虹。
人的一生要走多少的路,永远是个未知数;人的一生要受多少的苦,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沿着自己心的方向,一步步去走。生命是一个漫长的历程,看不到终点,看不到结局,你把它想象成美好,你的脚步就会轻松,你的笑容就会生动。
傍晚,我照例在厨房忙着。杨凯带着八八,凯儿和雨儿在客厅陪着奶奶说笑话。
只有杨若安在我身边忙活着。
四岁半的杨若安小朋友,最大的爱好不是去户外跑跳,也不是玩具枪和玩具汽车。而是包馄饨。不得不承认杨若安包馄饨很有天赋。三岁会擀皮,四岁会和馅。每次不包够两个小时绝不罢休。
"帮忙开饭。"随着我一声召唤。杨凯带着孩子们拥到厨房。
三个大的帮忙摆碗筷。杨凯夹起杨若安去洗手。
"爸爸,我还没包够内(呢)"杨若安自从上了台北第一所幼稚园之后,学会了一口闽南普通话。
"吃过饭再包。"杨凯一边为他的小手打着泡沫,一边考他十以内的加法"儿子,一加一等于几?"
杨若安不安起来,吭哧瘪度半天,怯懦的说"不鸡(知)道。"
杨凯叹口气,大声叫我"九儿,明天你去幼稚园反映一下,怎么孩子连一加一等于几都不知道呢。"
我走过去,抱起杨若安,瞪了杨凯一眼"大惊小怪!儿子,妈妈问你,一个馄饨加一个馄饨,是几个馄饨?"
"细(是)娘(两)个。"杨若安对答如流。
"一个馄饨加两个馄饨呢?"
"山(三)个。"
"嗯。"我亲亲他的小脸,向他竖起大拇指"真棒!"
杨若安小朋友受到夸奖,开心的笑起来。
"明月年年照我家,我家年年有明月!"中秋团圆饭前,由孩子们来念<中秋月>,已经成了家里的规矩。
"好啦,都吃吧。"一家之主的奶奶一发话。乌泱泱的筷子齐刷刷的伸向桌子。
八八依旧趁着大家不注意,吃掉整只鸡。凯儿对美丽已经有了需求,所以每顿只吃一点点米饭。中秋也不例外。倒是我的雨儿从小到大,胃口一直不错。
杨若安和杨凯对桌上的美味佳肴毫无兴趣,甚至看都不看一眼,只一人抱着一碗馄饨,吃得大汗淋漓。
"爱包馄饨也就罢了,居然还那么爱吃"
"不吃怎么办?难道扔掉?"杨凯放下筷子,用餐巾擦擦嘴。为了支持他儿子的爱好,杨凯每周七天有五天晚饭都要吃馄饨。难得的是他还能坚持。而家里的其它人现在见到馄饨就想吐。
"爸爸,好七(吃)么?"杨若安小朋友抬起头,薄薄的单眼皮眯成一条缝。
"好七,好七。"杨凯殷勤的陪着笑脸,夸赞。
"唉。"我叹口气,开始收拾碗筷。一旁的凯儿无奈的摇摇头"怪不得人家都说贵族气势是装不出来的,那要好几代人的沉淀。"
"说什么呢?"杨凯瞪她一眼。
凯儿吐吐舌头,连忙低下头吃饭。
"爸,她瞧不起包馄饨的,你揍她。"菜已经撤下去大半,八八仍然满嘴是油的在吃。
雨儿坐在一旁,一直不说话,只带着微笑着看热闹,听到八八挑事儿,许久才慢慢地张开口"哥哥别乱说,过节了,姐姐和爸爸开玩笑呢。"
这时,杨若安小朋友接茬,话题终于离开了馄饨。"你们这帮俗人。"
早已下桌,在躺椅上养神的奶奶再也憋不出,很大声地笑起来。"所以说这人啊,有钱没钱,有本事没本事都要生孩子,生了孩子才能看到自己,才能越活越明白。活明白了,这路走的才踏实。"
我和杨凯不约而同的抬起头望向彼此,片刻之后,相视而笑。
生若安的时候,我是难产,差一点性命不保。杨凯为此,一直很自责。
在我苏醒的第二天,他送给我一只做工精湛的栀子花珐琅镯子。
"什么时候买的啊?"我躺在病床上虚弱地问。
"买了很久了,一直没有机会送给你。"他坐在旁边,握着我的手。
"可是我没什么送你的啊?"我笑起来。
"怎么没有,你把若安送给了我。"
"若安是谁啊?那小孩么?"我指指身边的婴儿床。
"是啊,他是我们的儿子。他只属于我们俩。"他抱起我,脸颊贴着我的鬓边,轻轻耳语"心雨若晴,勿忘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