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当项羽遇到刘邦 > 第四章 作风·隐忍与张扬(4)

第四章 作风·隐忍与张扬(4)(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叠加定理 忘川十月秋夜际 东方压倒西方[东方不败同人] [海贼王]少年,想成为海贼王吗? 陌上药香 惑世女皇 [综名著]走遍欧洲拆CP 陆娇谢云瑾 花想容 总裁踹下床:爹地重口味

所以刘邦“约法三章”的出台,就有了许多投机因素在里面。这个条文与其说是法律规定,还不如说是一句宣传的口号。你说他故意混淆视听也好,有意欺骗百姓也好,他能让百姓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他,接受他的治政理念,接受他将来在关中为王的事实,这无疑已经成功了。

老百姓不理解这“约法三章”的真正内涵,也不能全怪刘邦。既然是搞宣传,就要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还要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煽动性,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效果。况且刘邦还得考虑一下受众者的自身条件吧,关中人口众多,所受教育肯定不一样,你照本宣科地说上一大通,底下听得云里雾里,那还不如不说。说简单点,一下子让百姓记住,让百姓接受,这才是刘邦想要的最终结果,别的都是瞎扯淡。要是将这三章内容印成册子发下去,或者办个班什么的,让老百姓去看去学习,还不一定能有这效果。政治主张就是要简单、直接、明了。在这方面,刘邦是没有错的。

事实往往就是这样,如今咱们读《史记》,可以慢慢悠悠加以分析,但当时的老百姓不会,不光老百姓,就是那些地位显赫、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会过多去想,反正现在政策是轻松了,再严厉它能严厉过秦始皇?对我有利、有好处就行了。

那么,刘邦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刘邦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笼络民心,争取老百姓支持,为他做关中王做政治和舆论上的努力。

其实不光“约法三章”,刘邦进关中后的一系列行为,无一不志在民心。比如对待秦王子婴。刘邦进军灞上,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场面沉闷而悲壮,刘邦手下的将士群情激奋,都说要杀掉子婴,刘邦说不,“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说怀王派我进关中,那是看到了我宽以待人的长处,现在人家投降了还要杀掉人家,以后谁还敢投降啊?不好。比如退出咸阳。刘邦入咸阳,看到美丽豪华的宫殿,他是想住下来的,打打杀杀这么久,也该停下来享受了,但他终究还是听了樊哙、张良的建议,“封财府库,还军灞上”。如此忍痛割爱,其实就是做给人们看的,它体现了一种姿态。

再比如谢绝犒赏。刘邦宣布“约法三章”之后,老百姓一下有了盼头,高兴之余,纷纷杀猪宰羊,以犒赏三军,这个刘邦也不让,大大方方地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我们粮食多得吃不完,就不劳乡亲们破费了,一副暴发户的神态和语气。你说这老百姓能不感动吗?于是“唯恐沛公不为秦王”,还生怕他不来这里主事呢,老百姓都给忽悠了。刘邦稳扎稳打,按部就班,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分寸拿捏得极准。人要不是怀揣某种目的,做事绝不会这么谨慎小心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刘邦这个“约法三章”的真实用意,咱们可以看看这个法令后来的发展情况:“约法三章”后没多久,刘邦又发了一个“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这个当时被称为“具五刑”,彭越、韩信后来都是这么被处死的。这还不算完,据《汉书.刑法志》记载,刘邦在“四夷未附,兵革未息”,天下还没完全统一的时候,便觉得“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又回过头参照人家秦朝原来的法律,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将“三章之法”增为九章。

目 录
新书推荐: 军阀:开局给袁大帅献玉玺 谍战:潜伏的我却觉醒悍警系统! 重生40,火红年代从杀鬼子开始 民国:从黄埔一期开始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淞沪战场:让守仓库,咋成军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