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作风·隐忍与张扬(2)(1 / 1)
二是稳定民心。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是解救你们来了,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你们都看见了,所以请父老乡亲们放宽心,该干嘛还干嘛,卸下包袱,开动机器,轻装上阵,稳稳当当地别耽误了生产生活,从此你们就当家做主人了;
三是为自己称王造势。我刘邦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我来之前,我们有个约定,按照这个约定,反秦诸侯中,谁先打进关中谁就当关中王,现在我先打进来了,毫无疑问我就是未来的关中王,也就是你们这里的父母官,所以我一定会对你们负责任的;
第四,最近一段时间的打算。我现在之所以还军灞上,没住在咸阳,是因为我懂规矩,要等各路诸侯到齐了,然后再一块儿宣布任命我这个关中王,所以这段时间先不安排具体的工作,“诸吏人皆案堵如故”,维持秦朝原有的官场秩序,工作上不能断档,要保持连续性。我不搞特殊化,一切按约定来。我们目前需要做的就是:等待。
第二、三、四条,刘邦其实都是在夸自己怎么怎么好,给老百姓打打预防针,为自己将来上任做铺垫,真正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也就是刘邦重点强调的第一条:约法三章。老百姓看的是实惠,要的是自由,才不关心你谁当关中王呢。现在好了,再也不用担心莫名其妙地被治罪了,只要不犯原则性的错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出气都均匀多了。
刘邦不慌不忙、侃侃而谈,一切胸有成竹,一切尽在把握。
如果说刘邦入咸阳是张弛有度、步步为营的话,那么项羽入咸阳则就简单得多、也威风得多了。他先“引兵西屠咸阳”,再杀“秦降王子婴”,然后“烧秦宫室”,最后“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一连串的动作,基本可以用烧、杀、抢、掠四个字概括,一气呵成、干净利落。从咸阳城“所过无不残破”、咸阳宫大火“三月不灭”的情势来看,项羽此次屠城基本是毁灭性的,无怪乎杜牧先生在《阿房宫赋》中大发感慨,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金碧辉煌的昔日皇城变成了漆黑的焦土,那是连草都别想再长出来了。
项羽的行为也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项羽对秦国的态度是除恶务尽。项羽军事上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推翻秦朝的统治,这也是他和叔父项梁两辈人的奋斗理念。即是如此,那么杀掉秦王、烧掉皇宫就是计划内的事了。在项羽看来,只有毁灭秦朝具有标志性的人和物,才算彻底覆灭了秦朝。
第二,项羽崇尚武力。这个咱们前面说过,项羽力能扛鼎,也让他对武力产生了依赖。起事之后,项羽攻城略地,一直在打打杀杀中度日,破釜沉舟的壮烈之举,让他的武力征服达到巅峰,所以也就对武力更加迷恋。他坚信:武力和屠杀是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这就是他的作风。应该说,这次屠城的震慑力还是很大的,秦国旧臣对秦国的最后希望就此破灭,而关中的百姓目睹此景,也是惊恐万分,“不敢不服耳”,只剩下战战兢兢、两腿筛糠的份儿了。
第三,项羽不注意群众影响。杀子婴、烧皇宫这个可以理解,而“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就是强盗行径了。老百姓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不可能没有看法,他们在害怕的同时,势必也会产生逆反心理:敢情这主儿比那暴秦还暴呐,将来还不定会怎样,所以“秦人大失望”,先前刘邦留下的美好印象至此荡然无存,代之是对项羽的无限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