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献策·语言的艺术(7)(1 / 1)
项羽反应如此激烈,下手如此之狠,让人不寒而栗,也看到了项羽霸气蛮横的一面。不过事情并非这么简单,韩生和项羽的那番对话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下。从这几句简短的对话中,至少传递出以下四个方面的信息:
首先,韩生的建议,项羽其实不是一点没听,而是他对此有着不同意见,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是不同意韩生作出的规划,而不是单纯对韩生这个人有意见。
其次,韩生建议的时机并不是很对,他是在项羽火烧咸阳后建议的。如果是在火烧咸阳之前,看着金碧辉煌的都城,项羽兴许还有答应的可能,现在面对断壁残垣,根本无处落脚,也就没什么诱惑力了。
第三,项羽也不是完全没有留在咸阳的意思,而是见“秦宫皆以烧残破”,让自己糟践得实在不成样子了,所以才“又心怀思欲东归”,一个“又”字,已然明了项羽当时也是对咸阳动了想法的。
第四,项羽不想久留关中,其中还有一个情结所在,关中是秦始皇的老窝,是他最痛恨的地方,这样的情结让他对关中,特别是咸阳城有抵触情绪,也不允许他留在关中。
项羽这样想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这些细致的心思韩生没有考虑到。二人的想法根本就没尿到一个壶里去,猴吃麻花满拧,他能听吗?最要命的是,见项羽不听,韩生便直接把项羽归类为目光短浅的畜生了。且莫说你韩生说得对不对,即便是对,你那也只是建议,上级提出不同的意见你该怎么办?你该摆事实讲道理去说服领导啊。你的目的就是让他听你的,要的是结果。显然,韩生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分不清谁大谁小。
5刘邦的优点和项羽的瓶颈
刘邦最初对郦食其傲慢无礼,后来谦卑恭顺,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转变之大之迅速,令人惊叹。其实,这个转弯就是刘邦的优点,是刘邦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是刘邦高明的地方,或者叫闪光点。因为他会过脑子,懂得取舍,能够从别人话中迅速区别利弊,而不是一味地关注话的语气和态度。刘邦心中有大志,当别人的话符合他心里的这个志向时,他便听,这个优点,一般人是做不来、也不具备的。
项羽这个人其实也很随和,刘邦的手下后来评价项羽都是“仁而爱人”,可见此言非虚,并非人们说的那样,是个不易让人接近的领导。从他对韩生的一番解释中看,他对不同意见还是能够做到耐心解释的,只是项羽有一个缺点,就是脾气上来不好掌握,耐心不够持久。这是他不能充分发挥下属能力的瓶颈所在。
6听与不听的症结
同样是献策,为什么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结果?大家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刘邦和项羽身上,由此得出刘邦善于纳谏、项羽刚愎自用的武断结论。这有一定的道理,但略显苍白,因为我们忽略了问题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当事人的另一方——献策者,忽略了郦食其和韩生两个配角。这两个配角的性格十分鲜明:一个老谋深算,心里有着自己的小九九;一个年轻气盛,性格生猛而张扬。
和韩生一样,郦食其其实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六十多的人了,按孔子的说法,应该到了“耳顺”的境界,结果“人皆谓之狂生”,虽然这点他自己并不承认,也足以说明其个性必是极强。虽然他仅是个看大门的,眼光却很高,以前来来往往路过这里的兵马首领也不少,可郦食其觉得他们“不能听大度之言”,都是小心眼,牛皮哄哄的主儿(敢情只兴他狂),所以“深自藏匿”,没有出来参政,仍旧大门看着,小酒喝着,小日子滋润着。等刘邦来了,他听说刘邦“慢而易人,多大略”,是位温和大度的领导,于是有心投靠。结果一见面,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不是温文尔雅,而是傲慢不敬,所以很失望,“狂生”的劲头一下给激了起来。先痛快了再说,反正一把老骨头了,还怕个啥。但尽管如此,郦食其仍旧没有完全失去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