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路子·成材的密码(8)(1 / 1)
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充实乡镇,A和B都成了乡里的招聘干部(非正式的干部),每月挣着几十块钱的工资。A人老实,每次领了工资,便全部交给媳妇,小日子因此越过越红火。B的工资则全部让他请了客,老婆一分钱也别想看到,用他的话说,关系也是生产力,没这点钱家里也穷不到哪去。B的人缘因而混得很好。后来乡里选举,B被列为差额,愣是将县里内定的正式候选人给差了下去。B不但转成了正式干部,还成了名副其实的领导干部。刘邦和B差不多,他能当上泗水亭长不是偶然的。
项羽起事之前,一直跟着叔叔、依靠叔叔,除了性格上的叛逆,他其实始终没有完全自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项羽都是在叔父的荫庇下过活的。就是后来起事,他也是跟着叔叔一起干的,不是主谋,最多算胁从。这让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依赖性,他会把生活看得过于简单,把人和事想得过于简单。
项羽没有具体工作,因此也谈不上有什么社会经验,这让他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项羽也没有政治经验,他没有经历过政治的狡诈,也就没有政治上的成熟,这成为他后来在政治舞台上的一个致命软肋,过分的单纯让他在面对阴谋和伎俩时手足无措,让他在后来的政治博弈中屡屡败下阵来。
而刘邦在起事之前,早已成了社会油子,不但有过多年的从政经验,还有过一段落草为寇、独挑大梁的经历。这些经验和经历很快便产生了社会效应,让刘邦有了一个粗具规模的小圈子。群雄反秦后,萧何、曹参拥戴刘邦为沛公,成为一支独立的反秦队伍,不管当时这支队伍的实力如何,战斗力如何,政治影响如何,刘邦一开始的地位就比项羽高,属于和他叔父项梁一个层面上的人物,尽管他后来投奔了项梁。
于是我们便有了另外一个问题:到底谁是野路子?
在接受教育上,刘邦肯定是野路子,项羽是正路子。起事的时候,则正好相反。刘邦曾经为吏,又曾经占山为王,被推举为首领也不奇怪。而项羽叔侄虽是世家贵族,却早已风光落寞,沦为普通百姓,那么他们的起事便和陈胜、吴广差不多了,是白手起家,是揭竿而起的野路子。
5两个延伸的问题
由刘邦和项羽成长的路数,我们再来说说另外两个延伸的问题。
第一,环境的力量。
人的性格形成,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是天生的,客观即是环境的影响。人不是活在真空中的,所以人离不开环境。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它影响,有时还会被它左右。在某些时候,它甚至还可以改变人的先天性格。
我们看电视剧,常有这样的情节,说两个孩子在医院抱错了,农民的孩子后来成了富二代,另一个则在数年后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难生活,等后来DNA鉴定出来,又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团圆相聚,却发现谁也不能适应新的生活。这就是环境的作用。
《射雕英雄传》中也有同样的情节,郭靖和杨康的父亲都是牛家村的村民,杨康后来跟着母亲认了完颜洪烈为父亲,当上了大金国的王子,每天绫罗绸缎、锦衣玉食,日子过得富足、滋润,后来突然冒出来个农民爹地,杨康根本不能适应,他也想认自己的亲生父亲,可一穿上那些带补丁的衣服别提多别扭了。这也是环境的影响。如果他从小就穿带补丁的衣裳,也会习以为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