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血红雪白 > 第32章

第32章(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细说明宫十六朝 光明古卷:流光劫 妖异人间之整容 大兴皇朝 因缘妙美人 莫可言说的爱 压六宫 恶魔的吻痕 七宝明月楼 我家的妖孽大人

可兵力不足,不能

一拥而上,一锤子砸下去,也只有使用添油战术。待“以第七十一军和新六军

两军加入”,连夺四平、长春、吉林,虽“未能将敌主力击破”,也算大获全

胜之际,刚刚“平定”的南满又乱了套:60军184师在火线上倒戈了。

“八·一五”前的东北,大米为日本人的“专利”,只有少数“高等华人”

才能进口。日本节节败退,前方吃紧,后方吃紧,先是吃大米加高粱的“二米

饭”,后来就成清一色的高粱米。于是,黑土地就有了句至今在一些老人口中

还能听到的歇后语:“小日本吃高粱米——没法子了。”

蒋介石大概一辈子也没吃过高粱米,但他也是没法子了。

--

(52)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207、

208页。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

(53) 这是1948年初以后,在东北解放军唱得比较响的一支歌。据原3纵战

士李迎山老人回忆,歌词好像是这样的:

军号响,红旗展,

林总命令往下传,

号召东北野战军创造千百个尖刀连。

要顽强,要勇敢,

朝着敌人心脏钻,

刺刀见红敌人全部完了蛋。

(54) “关东三大怪”为: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

——东北人把孩子的摇篮吊在空中,来回悠,叫“摇车”。

(55) “周”即周恩来,“张”和“谭”说不准,待查。

(56) 《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65页。

(57) 《四战四平》第1集,20页。

五、家

第十三章:魅力和传力

第十四章:打“胡子”

恐怖的东北

剿匪专家(东野名将录之一)

杨子荣和他的战友们(黑土地英雄谱之二)

在从红军到八路军到解放军的英雄序列中,很难找到一个像“杨

子荣”这样响的名字了。

其实,生活中的英雄,比舞台上的英雄更实在,更高大,辉煌。

杨子荣名宗贵,字子荣。1917年生于山东牟平乡嵛岬河村。

13岁随父母渡海到安东,在织丝厂当过童工,在鸭绿江上当过船工,

在鞍山当过矿工。1943年回山东,1945年参军。10月,沿

着当年父母闯关东的老路,到达东北。

用今天的话讲,杨子荣当时是个“老炊”。他29岁,比连长,指

导员年纪都大,当个炊事员应该蛮合适的。他也确实干得挺好。

一个人来到世界上走一遭,在远非72行中的行当中,只有当他

的爱好、学识和气质与他从事的那一行相吻合时,生命才能爆发出最

大的能量。牡丹江军区2团3营7连炊事班战士杨子荣,则是个天生

的优秀侦察员。

一次,杨子荣和团副政委曲波,偶然谈到侦察问题。他说:我化

装一下,你在人群里认不出我。曲波不信,两人打赌,谁输了买糖请

客。曲波和几个人在集市边上瞅着,人走光了也没见到杨子荣。正纳

闷儿,一个穿件破棉袄的老头又走回来了,头上顶个瓦盆,腋下夹个

瓦盆,拄根棍子,弯腰驼背,鼻涕涎水的。几个人都觉得蹊跷,可若

不是杨子荣拍了谁一下肩头,大家还是认不出来。

而且,1.80米山东汉子,魁梧健壮,膂力过人,腿脚飞快。

翻山越岭像只鹿,跳进水里是条龙。还有也下子武功。记忆力也特别

强,简直过目不忘。比这更重要的,是胆大心细,足智多谋,机敏果

敢。

这些条件,入选今天千里挑一的反劫机之类的特种部队,也是够

格的。

1946年3月26日,在林口乡杏树村战斗中,杨子荣立特等

功,成为战斗英雄。

……

红领巾时代爱不释手的《林海雪原》中描写的许家三兄弟(许福

、许禄、许祥)、马喜山、九彪、“座山雕”,都是生活中实有的“

胡子”头。当然,小说和生活是不同的。生活中这位大智大勇的杨子

荣,在剿灭这些“胡子”的战斗中,都立下了殊勋。

“座山雕”叫张乐山,70多岁,又瘦又小,却应了那句“老奸

巨滑”。在前面写到的大小“旗杆”陆续折断后,他凭借三代惯匪的

“祖传绝技”,也凭借70多岁爬山越岭小伙子也不是对手的敏捷,

钻进林海乡北部夹皮沟(东北人称黄鼠狼为“黄皮子”,用一种特制

夹子夹获--东北到处都有这种“夹皮沟”)的大山里。2团几次进

剿,踪影全无。

杨子荣带领孙大德等5个侦察员,全都“胡子”打扮,在山里转

了半个月,把这个老贼和10多个“胡子”捉了回来。

--“大帅”“少帅”、日本鬼子都没整了我,竟叫几个土八路

逼住了。唉,打了一辈子雁,到头来让雁啄了眼…¨

1947年2月23日,在海林镇北山上一个马架子窝棚里,堵

住了几个“胡子”。杨子荣率先扑到门口,喝令“胡子”投降。“胡

子”操枪顽抗。杨子荣立即扣动盒子枪扳机,却未打响--天太冷,

撞针冻住了。

里面枪响了。

一座烈士墓,一座纪念馆,矗立在海林镇东山上。

六、雪大好个冬

谈到1946年冬天,老人都说:那个冬天那个冷啊,现在想起来还觉得

手脚像猫咬似的。

黑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老人说:解放前那几个冬天才真叫冬天呢,这辈子没

见过那大雪。

那是共产党人最冷的一个冬天。

第16章:雨加雪

共产党人在黑土地上陆续组建的十二个野战纵队中,做为主力纵队中历史

并不算太长的4纵,是有出色表演和特殊贡献的。

5月24日,国民党军队进占长春,正向吉林攻进时,四纵在南满发起了

鞍(山)海(城)战役。5月25日攻克鞍山,全歼60军184师一个团。

乘胜南下海城,迫使184师师直和一个团起义。接着攻占大石桥和营口,歼

灭了184师另一个团。屁股被戳了一刀,杜聿明不得不把新1军南调,减弱

了北满的攻势。

接着,又在辽东新开岭全歼52军主力25师。

这是在黑土地共产党人最困难时期,打的两个具有震撼力的胜仗。

然后,和另一个主力纵队3纵,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建并坚持了南满

根据地。

“千里驹”的覆灭

1946年10月,杜聿明调集八个师约10万余人,分三路向南满大举

进攻,企图将共产党主力,压缩、围歼于安东、凤城、宽甸地区。

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宏观上我是被动的,微观上我是主动的。一个

个微观加起来,主动权就易手了。毛泽东的战法虽然不是战无不胜,失算的时

候也不多。

不过,这次对这个号称“千里驹”的25师(输入者注:此处原为“22

师”,根据上下文改正),4纵开头倒没这么大胃口。因为微观上的主动性并

不大。所以主动放弃安东。腾出手来和敌人兜圈子,掩护辽东军区机关撤退。

路没少跑,仗没少打,谁也没占多大便宜,“千里驹”只是穷追不舍。4纵一

咬牙,就把这个能征善战的“千里驹”,引到了辽东大山里一个叫“新开岭”

的地方。

新22师是在远征缅甸中打出中国军队的虎威,得名“虎师”的。25师

为什么叫“千里驹师”,两年后在塔山被4纵打残废了的独立95师,为什么

叫“赵子龙师”,笔者没有查到具体出处。①但和“虎师”一样,曾在古北口、

台儿庄和远征史上,写下悲壮而又辉煌诗篇的25师,这个美名是在杭战中打

出来的,当是无疑的。而且,做为最早闯进关东的一个军,52军在黑土地上

也确曾有过上乘表演。

“千里驹”气势汹汹朝口袋里钻。“师座”李正谊,只看见4纵11师在

他翻飞的马蹄前连连后退。当他知道12师已在前面恭候我时,10师在也

急如星火地赶到时,一切都晚了。不过,用少将军服换套油渍麻花的伙夫衣服,

再用锅灰在脸上抹几把混进俘虏堆里,还是来得及的。只是那满脸麻子,岂是

锅灰能抹平的?

今天我们应切戒骄傲,对共军战力万不可再存轻视心理,这次二十五

师疏忽冒进……以至全部被消灭。二十五师这样好的部队,如此下场真令

人痛心至极。如果大家今后都像二十五师,就会亡党亡国。②

杜聿明说的一点没错,从秀水河子到大洼到新开岭,都使人想起一部电影

中一位国民党将军的一句话:我们以往的教训,就在于轻敌哟!

笔者家乡老人是这样评述和感慨的:那兵过的呀,一会儿共产党,一会儿

国民党,后来也弄不清谁是谁了,也不知道谁撵上谁了。看那架势呀,共产党

是不大行了。没想到新开岭一家伙,可把国民党打“屁了”(东北话,“服了

”,“完蛋了”的意思)!

新开岭位于安东省赛马县(今丹东市凤城县)境内。蒋介石把这个“千里

驹”送去的那个死地,是新开岭东面一条东西走向的袋形谷地。

目 录
新书推荐: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淞沪战场:让守仓库,咋成军阀了 抗日:从火烧靖国神厕开始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民国之制霸上海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