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1 / 1)
弹药有:火绳6000根,粗火药4000斤,鸟铳火药1000斤,大小铅弹3000斤。
远射防袭的器械有:弩箭5000枝,药弩100张,铁箭3000枝,铁蒺藜5000个。
靠船近战器械有:钩镰100把,砍刀100张,过船钉枪200根,标枪1000枝,藤牌200面。还有弩药10瓶,大铜锣40面,小锣100面,大更鼓10面,小鼓40面。这是为作战时助威,并起通讯联络作用的。
在《西洋记》中,郑和就是凭着这样优良的军事实力,所向无敌,踏平西洋万顷浪。虽然其中不乏夸张成份,但强大坚固的船舰却不是虚构的,从这一点来说,明刊本《新镌量江记》中水军演习图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基本上是当时船舰的一系列全景的真实而又生动的演绎。
第六部 官僚政治
第1节 官场口诀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经常有这样的画面:僧人坐化,总要将自己的一生总结成几句简短的话,传之于后人。这种便于记诵的语句可谓之“口诀”。若依此“口诀”去观察这位师父,其一生果然如此。寥寥数语,昭示着人的一生轨迹,中国人的这种根据事物内容要点归纳的能力可谓强矣。
质言之,口诀乃是以通俗而精炼的语言反映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口诀是总结,是经验,是喻事,是明理。有好的口诀,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的,提炼出事物最精粹的部分作为行动的指南,是让人受用不尽的。因此,在古代社会,口诀是很盛行的。像鲁迅先生评论宋代“要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口诀时就指出:这是撷取了朝廷的精华。所以可以这样说,口诀常常指示出当时社会习俗的倾向和脉络,使我们窥见那个时代的一个侧面。官场口诀就是这样一个突出的例证。
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制度,是以官为轴心的政治生活制度,若是掌握了官僚,便是掌握了政治生活制度的大半,而要谋得一官半职,则要洞悉官场的规矩。这些归结为一点就是,要了解其中的诀窍。若娴熟诀窍,便可无往不胜,飞黄腾达。所以,自古代官僚制度建立以来,官场上的各种口诀便层出不穷,《尚书·武成》篇就对官员的任命提出了标准:建官惟贤,位事惟能。汉代应劭《风俗通义》曾指出不负责任的官员的危害:县官漫漫,冤死者半。
有的根据官场“行情”,总结出当官的价码,如《三国志·夏侯玄传》中的“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宋代朱弁《曲洧旧闻》中的“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有的则直接勾画出官场上的“相酬图”,如李肇《唐国史补》中的“勾心斗角,互不相能,遗补相惜,御史相赠,郎官相轻”。
又如明代阮葵生《茶余客话》对“六部”的总结:
吏曰贵,户曰富,礼曰贫,兵曰武,刑曰威,工曰贱。
这种概括,简明而又准确。因为吏部管选官、记功、官吏的升迁,自然是“贵”。户部管土地赋役,计度财用,“富”是当之无愧。礼部管学校荐举,祭典接待,堪称“贫”。兵部管军政武选,仪仗兵器,“武”是最为恰当。刑部管遣徙流放,法治监狱,“威”是无可替代。工部管工程建造,垦荒导水,为体力劳作,这在古代中国只能是“贱”。
这些官场口诀,从不同的角度反射出了官场上的情态。然而,这毕竟只是客观的描述,最精彩,也最使人感兴趣的是那些如何选择官员,官员如何工作,如何成为合乎时代“标准”的官员的官场口诀——例如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说唐代铨选择人的方法
有四个方面:一是“身”,即体貌丰伟;二是“言”,即言辞辩正;三是“书”,即楷法遒美;四是“判”,即文理优长。史实表明,唐代许多年轻的学子,正是遵循着这样的标准,得到升迁的。如唐代非常流行的“进士行卷”,就是此类的典型。
正是口诀有简明扼要的指示作用,在唐以后的朝代,官府都竭力将对官员的要求简化成为琅琅上口的口诀,以便易记易行。像唐五代蜀王孟昶就颁布过令箴于诸邑,共24句;宋太宗删烦取简,摘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此口诀一直流传到元代。
元代统治者,对官员的修养,积以前朝代之经验,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大德五年,徐元瑞撰成的《习吏幼学指南》,就是这种意图的体现。在这部书中,对官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官员所要达到的要求,几乎全都归结成为简明扼要的口诀,像吏称、政事、五事、户计、礼仪、详恕、救灾、三宥、三赦、五戒、三典、三罪、五纠、五禁、八议、五科、八例、十恶、七杀、法例、条贯、狱讼、勾稽、诸纳、体量、禁制、诸箴、三尚、仁恕等等。
其中,对官员行止的要求是:
孝事父母廉洁勤谨
友于兄弟笃实慎默
不犯脏滥谦让循良
对官员才能的要求是:
行遣熟娴算法精明
晓解儒书通习条法
语言辩利字画端正
但制定良好的官场口诀是一回事,执行这种口诀又是另一回事。元代末年,官贪吏污,已到了弊端丛生的地步,官场上流行的就是另一种口诀,如叶子奇《草木子》所记的官吏向人讨钱的各名目:
所属始参见,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賫发钱”;论诉,曰“公事钱”。
由于制度的腐败,官员的腐败是难以避免的。明代洪文科《语窥今古》对明代官僚机构中一些无所事事的官员总结了这样一段口诀:
一曰“习仪”、“拜牌”,二曰“接诏”、“送表”,三曰“救护”,四曰“春秋祭坛”,五曰“朔望朝王”,六曰“拜千秋”,七曰“两公作揖”,八曰“计期支俸”,九曰“手谈消日”,十曰“染须”。
到了清代,各省各州县衙门的情况大致相同,尤其是“参情状”,广西桂林曾有将此分段编为戏剧的,其中归纳为口诀的,被道光年间曾任巡抚、总督的梁章钜,写入自己归隐后的笔记中:
一曰“乌合”,二曰“蝇聚”,三曰“鹊噪”,四曰“鹄立”站司道班,五曰“鹤警”,六曰“凫趋”,七曰“鱼贯”,八曰“鹭伏”,九曰“蛙坐”,十曰“猿献”谢茶,十一曰“鸭听”,十二曰“狐疑”,十三曰“蟹行”,十四曰“鸦飞”,十五曰“虎威”各喊舆夫,十六曰“狼餐”,十七曰“牛眠”,十八曰“蚁梦”。
梁氏用一群动物作喻的口诀,画出了清代官场腐败群像,这犹如郑逸梅《艺林散叶》所记李鸿章谈的那句话:
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
李鸿章是清末官僚总管,他的话当然是切中要害的。然而,完全说清代官场口诀无一可取处,有欠公允。清代统治者为了长治久安,对官员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尤其是在清初期和中期,清统治者励精图治,很有一番作为。在这个历史阶段出现了《吏部成语》之类的官场工具书,此书共420条,就官员的升选调补、考核奖叙、参劾处罚、省亲守制、公文名称、处分事例等官场的方方面面,都作了十分详尽的规定和阐释。还有乾隆年间汪龙庄的《学治臆说》、《学治说赘》、《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万枫江的《幕学举要》,等等。这些着作,绝大多数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或成语,使人一目了然,易记于心。如果官员们熟透这些口诀式的行止规则,成为一名被统治者赏识的良吏,是不成问题的。如《幕学举要》中说到官员“灾赈”须实行的方法:
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驰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眚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昏”,十一曰“索鬼神”,十二曰“除盗贼”。
还有“三便”:“极贫民便赈米,次贫民便赈钱,稍贫民便赈贷。”
“六急”:“垂死贫民急馈粥,疾病贫民急医药,病起贫民急汤水,已死贫民急埋葬,遗弃小儿急收养,轻重系囚急宽恤。”
如果能将这些归纳出来的“灾赈”口诀随时酌行,“灾赈”会收到显着成效的。又如李日景的《居官三十六善》提出的:
无偏执,耐烦,不暴怒。事上谨饬,不竭民力为逢迎。不为不近人情事。不以游玩荒职业。不妄兴工役,劳民伤财。念丝粒皆百姓脂膏,不忍奢侈暴殄。有暇即读书。善处同寅,不生猜疑。关防家人,不得通关作弊。人有过,惩治后,即当释然。勿听信邪术,损民间资斧。培植学校。宴会不流连沈湎,不亵狎优俳。词讼随到即审,勿令穷民担延多费。虚心访利弊。审理公平,不任性作聪明。用刑详慎,不致皂隶受赂,有所重轻。不受富豪贿嘱,刻薄贫民。不因人走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