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和儿子一起成长 > 第19章

第19章(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期货交易策略 售罄 笑里藏道的生活艺术:幽默改变人生 女孩的秘密花园 拯救全球 温州人想的和你不一样:温州人致富经 60天职场修炼秘籍:每天为自己打个钩 身边的博弈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浅说 人生成功的身体语言:身体语言使用手册 职道:赢在起步的60个细节

夏杨的爸爸和夏杨一直是最好的朋友,他说:“动手打是父母教育孩子最无能的手段。”

后来夏杨大了,就开他爸爸的玩笑:“那一巴掌是怎么回事儿?”

爸爸自我解嘲:“ ‘气急败坏’呗。”

我的一位朋友第一次见夏杨,随后问我:“你怎么把孩子教育得这么懂事有礼貌?”我笑着跟她说了一巴掌的故事。

她说:“一巴掌就让孩子懂礼貌?我那儿子从小到大,不知打了多少巴掌了,倔得跟头毛驴似的,整天顶撞我,见了人连个招呼都不打。”

我又笑了:“那打得太多了。”

其实,这一巴掌真的是个例外。

夏杨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懂得尊重、友善、信任、守约的孩子,但他也是一个有个性的孩子。他的个性生成在一个注重父母的示范作用、希望带给他快乐童年的家庭环境中。夏杨对人的尊重、礼貌,不是缘于巴掌,而是缘于我们对他和对周围人的尊重和礼貌,是言传身教的结果。

我曾经见过一个年轻的母亲,在大街上拖着她那个只有五六岁的小儿,狠狠地揍他的屁股。孩子“哇哇”叫着,母亲怒吼着:“你还敢不敢?”我不知道这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但我在制止那位母亲时,她对我说的一句话很震撼我,她说:“我得好好教育教育他。”

这位母亲所理解的“教育”,正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毒条教育留给每一代父母的误区。

许多父母一生气就打孩子,面对孩子的反抗还会说“你是我生的,我还不能打了?”等到自己的气出完了,又心疼孩子,用买东西、抚摸等去弥补。孩子的自尊心像一个易碎的瓷器,一旦被父母的强势破坏,是很难弥补的。

孩子生来珍贵而独特。父母应该了解孩子在每一阶段的心理发育特点,不要在孩子做错事时,予以打骂。我认为,用良好的身教来引导孩子,能为孩子提供稳固的道德发展基础。

一个刚刚一岁的小女孩,听见妈妈问爸爸:“几点了?”就下意识地抬起自己的左手看手腕。这一动作被爸爸妈妈发现了,他们惊喜地问对方:“你教的?”“你教的?”得到否定的答复后,他们高兴地抱起自己的女儿,直说女儿“真聪明,成了神童了。”

其实,这是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模仿。孩子是望着父母的脊背长大的,从很小开始,他就在模仿着大人的一切,说话、微笑、愤怒、待人处事……生活即教育,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实质上都是在给孩子施以示范教育,或春风化雨,或电闪雷鸣。方式不同,教育的结果肯定是不同的。

有一位工人工作太累,站一天后,每次回到家就愿意盘腿坐在沙发上,喝点啤酒放松放松。他喝啤酒时喜欢用手往嘴里扔花生米,结果有一天他回家看到五岁的女儿也盘腿坐在沙发上,一边喝着饮料,一边往嘴里扔着花生米。那一刻,他明白了什么是对孩子的“身教”。

就这一巴掌(2)

人们在家庭中,说话容易毫无顾忌。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虽然畅所欲言,但不去说伤对方自尊的话。因为孩子总是要学父母的样子,我们希望用自己的言行,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尊重他人、拥有良好社会人际关系的人。

也许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在生活中经常使用“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语言,对别人不会大声训斥。耳濡目染,夏杨的口头语中,就比同龄人多了很多这样的礼貌用语。我和夏杨的爸爸是一个喜欢分享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狗窝里放不住窝窝头”。有好书,愿意和大家分享;有好的物品,也愿意和大家分享。尊重、诚信、分享,是我们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最珍视的品质。

夏杨从小感同身受,受影响很大。

每个假期,只要夏杨有时间,他总是到学校里来给英才的学生举行青年励志、英语学习、国外文化见闻和科普等各类讲座,把世界名校先进的校园文化和理念,带进英才学子的校园生活。学院的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强化—消失定律试验。它证明,本能的一些东西,在没有得到强化后,会自然减退甚至消失。

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是说一顿或者打一顿那么简单。我们对夏杨采取的办法,就是对优点强化,对弱点淡化。比如,夏杨对老爷爷不礼貌那件事,挨了爸爸一巴掌之后,回家后他的爸爸也不当着夏杨的面,再跟我提他们在公园的事儿,只说“玩得很高兴”,不在孩子面前再强化这件事。事后,悄悄地跟我说事情的原由,我也不会找个机会就反复教训夏杨,“记住你爸爸打你了吗?你得记住这个教训,以后可不能这样了。”淡化、遗忘负面的行为;强调他正面的行为,用好的行为和意识,去不断丰富补充他的思维,引导他的行为。

有些父母揪着孩子的一点小错,唠唠叨叨,反复提醒,大错则狠狠出手,实际上是对孩子所犯错误的一种强化。就像人身上的一块伤疤,还没痊愈,你却不断地去触动它,它恢复得就慢,就不容易痊愈,可你要是涂上有益的药膏,轻轻地护理,很快就会好的。但这样做不是对孩子的错误置之不理,而是在给予适当的指教或处罚后,淡化它,就像涂上了治伤的药膏,就不要再反复去揭伤口了。

假如夏杨在外面主动帮助小朋友,或者对老人有礼貌,或者做了一点值得肯定的事情,我们就反复赞赏他:“哎呀,夏杨,你今天表现可真好,真让爸爸妈妈为你高兴……”要是家里有别人,或者来了朋友,我们也是看似无意实则有意地说:“人家夏杨昨天做了一件好事……”反复强化优点,行为就会养成习惯,孩子就会成为你所期待的尊重人、有善心、懂礼貌的人。

孩子从出生到七岁,是道德的前期,这时他心中认为的“好”,是孩子喜欢及想要的。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就得循着孩子的兴趣,强化优点,淡化缺点,用他想要的东西,来吸引他对正确行为的不断重复。

比如,他喜欢吃糖,他拿了糖,我想让他和小朋友分享,让他在给予中体会分享的感觉。我就对他说:“夏杨,你给小朋友糖,妈妈明天再给你买,而且买得更多。”他给了。第二天,我兑现了我的诺言,并反复夸奖他的行为。然后,我又说:“夏杨,要不把糖再给楼下的老爷爷尝尝吧,他白天黑夜在那儿给大家看大门,多辛苦啊!等周末妈妈带你去公园骑木马。”

夏杨有点舍不得,他留出了自己享用的,还是把糖给了看门的大爷。被赞赏的愉悦,胜过了吃糖的甜蜜。他又一次在给予中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

两次,三次……良好的习惯,分享的品性,就是在这样的反复强化中形成的。

所以,后来夏杨知道我的教育方法后,说原来是遭了妈妈的“暗算”。

我们不是教孩子从小做个“乖巧的小大人”,也不是把一个小小的孩子,教育成一个“道德完人”,我们是根据孩子每一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尊重孩子自我的个性,用他能够接受的方式,去逐渐完成良善行为品质的塑造过程。

就这一巴掌(3)

父母会经常对自己一两岁的孩子说:“想不想做个好孩子啊?”然后就告诉他,“不哭”,“不闹”,“不摔玩具”,“不打小朋友”……一系列我们大人认为的正确规则和道德,就这样反复灌输给了幼小的孩子,而忽略了这么大的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和渴望。

儿童需要乐趣和游戏,需要适合他年龄的挑战性刺激。不要用父母的所谓权威,来破坏幼小孩子内心自我的引导。孩子到了青春期,才开始有“利他”的想法出现,并随着成长和成熟,把善行视为有内在意义、值得去做的事情。在此之前的这一段,是由他周围的人际关系决定的。

在一次女友的聚会上,我们说起孩子的教育,说到父母为什么会打孩子,有一位女孩黯然神伤。她说,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妈妈经常莫名其妙地就打她一顿。直到今天,她才明白,原来妈妈是用她的更年期的年龄和心理,来看那个青春期年龄的孩子的行为,更年期碰撞青春期,当然在妈妈眼中就没有“好孩子”了。

父母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就如同撒下的种子,你播种的是罂粟,就不可能收获盛开的玫瑰;你播种的是稻谷,收获的就是香飘万里的喜悦。

让孩子在选择中成长(1)

一位很有社会影响力,也很有能力的母亲,对我说:“我真是很羡慕你,看你家夏杨,二十二岁在经济上、精神上就已经开始自立了,不用你和他爸爸操什么心。我那儿子可真是愁人,除了小学是自己上下来的,初中、高中都是我们给他花高价找的最好的学校,连上大学也是托了关系。大学三年级,我就给他联系好了工作单位,接着毕业、结婚、房子,甚至连车都给他买了。现在三十多岁的人了,一点责任感也没有,没点主见,在单位上也不出色。那么好的一个单位,竞争那么激烈,我退休后,他怎么办?”

我笑笑说:“他会慢慢长大的,只要你放手。”

我没好意思把我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你这个妈妈,以爱的名义,把人家孩子可以自己奋斗的一切权利都剥夺了。”

目 录
新书推荐: 怪谈降临:炮灰她靠狂烧冥币杀疯了 汉厅笔记:Excel卷穿大汉 我的灵光往事 重生后,我把绿茶闺蜜按在地上摩擦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古韵逆途 荒野探险的那些事 宿命引 官场法医,从解剖尸体开始! 荆州,荆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