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1 / 1)
但有些事情,我们父母还是可以有所改变的。比如,别那么紧地盯着孩子的分数,尽量为孩子提供多彩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丰富的生活情趣。
有一个男孩,他的学习成绩在全年级一千人中名列前茅,但很遗憾这个孩子除了学习成绩好,再也没有其他的业余爱好,而且与人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不是很好。一般来说,像这样成绩突出的孩子,应该是一个思维比较活跃的孩子,而思维活跃的孩子都应是兴趣广泛、综合能力较强的孩子。
为什么这个孩子会这样?原来这个孩子的家庭是个比较封闭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学习成绩好,除此以外,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的兴趣和爱好。这样,孩子的成绩上去了,但他的社会性和思维的开阔性,却因为生活内容的单一而被限制了。
孩子与大量的事物和思想有自然的关系。我们培养的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应该在体育、自然、手工艺、科学和艺术等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从小在这样活生生的“书”中,学习新的生存方式,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书本知识。
孩子喜欢的东西,就是他需要的东西,父母在这一点上,不应逆孩子的兴趣而行,而应该在安全的前提下,顺应孩子的天性。他愿意涂鸦就让他尽情挥洒;他愿意歌唱,就让他一展歌喉;他愿意看动画片,就适当地让他如愿以偿……他的探究心理要满足,他的创造力要发展,他的想象力要驰骋,他的专注力要培养,他的动手能力甚至是在对玩具的破坏中训练出来的,很多很多的东西,就是伴随他的兴趣获得的。
夏杨在八岁时,对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我们在珠海,我就在他的一再要求下给他报了电脑班,他作为唯一的孩子,跟着大人一起学。那时还是DOS操作系统,他自己摸索出了简单的编程,还学会了五笔字型。当时他是凭着兴趣在学,结果长大了以后,他发现小时候学的电脑其实很有用。现在他不光用左手一手打字被同学们戏称为“无影手”,而且感觉在电脑面前有一种亲切感,编程似乎无师自通,对系统也格外熟悉,帮同学修理机器,有很多“绝招”。
夏杨上高中时参加夏令营去澳大利亚,参观一所中学时正碰上学生们上计算机课,他利用VB软件,在短短两分钟里,给他们编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小软件,让那些学生挺惊讶。
在山东实验中学读书时,夏杨自己做小软件,还编了一种“自恋”的程序。一旦用了之后,它或者会模仿砸鳄鱼的游戏,必须用一个红嘴唇的光标亲夏杨的照片,才能解除锁定;或者系统自动重启,然后在命令符下有问题,问“喜不喜欢夏杨”。如果回答很多遍的答案都是喜欢,就通过了;如果有一次不喜欢,就会有大批的乱码在屏幕上滚动,同时发出响声,很吓人地问“喜不喜欢夏杨”。其实并不危险,是他故意做出来吓唬人玩儿的。
培养兴趣广泛的孩子(2)
英才学院网站最初的设计和后来的一些整体结构的策划,都是夏杨自己做的,学院的第一个网上报名咨询系统,也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在记事本里用脚本语言写出来的。夏杨曾负责我们山东英才学院的网站、论坛、招生咨询系统的技术维护,他的编程能力得益于从小对电脑和网络的接触和介入。
我的一些同事至今还饶有兴趣地提起,1998年,我们刚刚筹建英才学院的时候,需要在电脑里打开一个很重要的资料,但格式很奇怪,怎么也打不开,请了几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没有办法,十四岁的夏杨鼓捣了几下,竟然就很巧妙地解决了,真让人有些啼笑皆非。
夏杨喜欢鼓捣修理东西。他上剑桥大学之后,有一次放假回济南,他的一个在加拿大读书的同学要他帮忙修一修家里的电脑,夏杨欣然前往。修完后不过瘾,接越洋电话还开玩笑地说:“你家里还有什么要修理的,电冰箱、洗衣机,我全想拆开修修。”这种动手能力应该就得益于他从小的各种兴趣。
我一向秉承“三个开放”的教育原则:向自然开放、向社会开放、向课外开放。夏杨从小时候开始,我们就注意发展他兴趣的多样性,看电影、听音乐、练武术、组装航模、做小记者、当电台播音员、旅游、养小蝌蚪……凡是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我们都尽量地满足了他。不是说其他的特长不好,我只是顺应孩子的兴趣。
夏杨曾经参加小记者班,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教育台做业余少儿节目主持人;在电视上给英文的原声电影配音;初中的时候在电台的英语节目里做客座主持,现场接听一些大学生的电话,竟然跟人家聊得比主持人还来劲儿。这些都是他的兴趣使然。
在夏杨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像很多家长一样,给他报了各类兴趣班,但我给他报的不是“书法”、“绘画”等,而是认为能够培养他的“三个面向”的能力的,包括强壮身体的。比如电脑班、小记者班、航模班、快乐夏令营、拓展夏令营、武术班、游泳班等。我更希望孩子成为熟悉现代科技社会、具有动手能力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另外,我们同时鼓励夏杨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活动和竞赛。他曾经多次在全国中学化学、生物、物理、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和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奖,也多次获得全国英语能力竞赛的奖项。
说真的,我并不是特别看重他在这些比赛中的名次,更看重的是他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所培养的一种竞争精神。成功了,他会增强自信;一时失利也是让他体验挫折的时机。这一切,都是在我们尊重他个人选择和兴趣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他能够在学习和兴趣娱乐之间取得平衡,并能在这种平衡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一位妈妈对我说:“现在的传媒对孩子影响太大了,那么大的信息量对他的学习是一个很大的干扰,我们家的电视几乎不开,家里的网线也让我给拔了……”
我很遗憾这位妈妈付出的“苦心”。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媒介信息是他们须臾不可分离的“社会空气”,它对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假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在回到一个“大众传媒哑音”时代,甚至回到没有任何电器的时代,将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做父母的,不要企图捂住孩子的眼睛,关闭他看世界的窗口。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播工具,也是处在一个飞速发展期。据统计,广播问世38年,拥有5000万听众;而达到这个数字,电视用了13年,网络只用了4年。在这样一个传媒异常发达的社会背景下,父母无法抗拒大众传媒对孩子的影响,那我们能够做的,就只能是积极地利用大众传媒,为孩子开启多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培养更多的兴致和情趣,使孩子拥有一个更丰富多彩的生命。
培养兴趣广泛的孩子(3)
夏杨小时候,传媒远没有像今天这样发达,但我努力寻找机会让他多接触。在他幼年的时候,我给他订了《儿童时代》、《好娃娃》等杂志,在电视媒体上引导他看适合他年龄段的各种节目。上学以后,他把作业写完,愿意看电视、听广播、玩游戏都可以。
等他上了中学,传媒越来越发达,他利用传媒接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电脑、VCD、DVD、磁带,学英语,看大片,传媒成了他课余拓展学习领域、扩大知识面的一个重要渠道。
当年我在英国留学时,见到那些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光盘,包括游戏软件,那时候国内还很少这些东西,我也是买回来,让夏杨见识。我不限制夏杨玩电子游戏,只要他完成作业,有时我还会鼓励他玩。我想,游戏的竞赛意识、高度集中的状态,能够在孩子感兴趣的虚拟的游戏情景中,强化他的意志力、专注力、竞争精神等品质。
当然,也要防止孩子上网成瘾。有的父母一看孩子上网,会说 “又上网了?不许聊天”,“只许玩一会儿,听见了吗?”这样的监督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我的体会是多关注孩子,随时了解孩子的状态,同时为孩子创设更多、更丰富的生活环境,把他的兴趣引导到活生生的生活中,多让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多交朋友,让他感受到现实世界的精彩有趣,他就不会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
现在有的学校把不准学生看电视,当成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有的家长也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位妈妈一样,不敢让孩子亲近大众传媒。我认为,这无异于把孩子放到了一个孤岛上。大众传媒就像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需的“营养佐餐”,尽管含有杂质,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全息全感、全方位的,现代传媒把一个多元的世界和丰富的信息充分传达到每一个人的面前。远离它们,无异于捂上眼睛、堵上耳朵、关上心灵的窗户。
我认为,孩子考高分和业余兴趣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夏杨之所以能考出高分,又有丰富的业余兴趣,在多种信息渠道之间自由切换,原因是他已经养成了快速完成作业、快速掌握课内知识的习惯。另外,多媒介的传播,丰富了他对各种信息的接受,直接扩大着他的思维空间,促进着他的思考和探索能力,当然也促进了其课业成绩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