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晴明(1 / 1)
小修
---------
我有个毛病,我的人物总是比较纠结,看似十分自信,但却是极不自信的人,有种骨子里的自卑在里头。叹气。溶溶新近学了小菜,一弯小船,一汪湖水,邀我同游。
景非果然不用去西疆。京里发来的圣旨不几日就到了绵城,景非接了旨,于是只需要专心做他这筹款的钦差。
绵城城小,消息传得快。又过了几日,夏家终于捐了款。其他商家也纷纷慷慨解囊。
溶溶听得这些,笑着对我说道:“还是王爷有办法。”
她目光流转,娇媚无限,喜不自禁。
绵城的冬天并不冷,呵出气来也蒙不出太浓的白雾。只需薄薄披了件披风,就足可以抵挡舟外的寒气。阿织忙前忙后,帮着溶溶布置下精致小菜。坐在船头,看那碧水蓝天,格外惬意。
溶溶是名妓,画舫改的小船却尽可能地低调,那些劳什子的花啊绸缎啊什么都全部拆除了,空落落的小船,在湖上十分不显眼。
吃了菜,我瞄见船内躺着一张古筝,便笑道:“姐姐想必弹得好琴,不知我今日可有耳福?”
溶溶低低一笑,道:“许久没弹,恐生疏了。”
却也不推迟,只是说要在舱内弹奏。
叮叮咚咚起来,琴音袅袅飘散,虽不明朗但愈发勾魂。小曲低徊,不知身在何处。
曲罢,我刚想叫一声好,却听得身后一船有一女子高声叫道:“好一曲《孤江瘦月》。”
琴弦“登”地一声。我瞧着溶溶似乎是惊到了,便问道:“怎么了?”
溶溶眉尖微蹙,道:“这只曲子,并没有太多人知道。”
我道:“莫非是姐姐做的?”
她摇摇头,顿了顿,道:“并不是。是旧友所赠的曲谱,说是他家亲戚所作。想着只是几位格外亲近的好友才有机会得闻的。却不想适才有人居然能听出来……”
我将头探出舱外,只见身后的那小船比溶溶的这一艘略小些,也是没有什么装饰的,但干净清雅。
我回头,对溶溶笑道:“不妨请那人过来一叙?”
来人到时,却是一位打扮得极为素净的中年妇人,细细的眉眼,鬓上一枝银钗,别无他饰。身边跟一位丫鬟,样子乖巧。
她环视了船舱,许是见到溶溶舱内虽然布置简单,但所用之物皆是细致讲究的,于是笑道:“不知是哪家的小姐,老身适才,真是唐突了。”
溶溶微微一笑,招呼她坐下,然后道:“晚辈姓柳,不知前辈,如何称呼?”
她仔细瞧着溶溶,道:“老身夫家姓赵。”
她又看了看我,笑道:“这一位,是……”
我忙笑道:“晚辈姓周。”
她看着我,点了点头,道:“两位年纪轻轻,为何要奏那样凄楚的曲子?虽然曲子好,但总是……”
溶溶道:“适才晚辈所奏曲子,晚辈也深知,流传并不广的。可前辈居然能够识得,想必前辈,是认识作曲之人了?”
赵夫人一愣,道:“莫非,你们其实并不认识那作曲之人?”
我和溶溶对视了一眼,摇了摇头。
赵夫人望着我俩,叹了口气,道:“也罢也罢。我早该想到的。这么多年前的事情,想必,她也不在……”
她望着溶溶,道:“你既然不认识她,那这曲谱,是从何而来?”
溶溶轻道:“早先一位朋友所赠,但并未说明是何人所作。许多年了,这位朋友,也没有联系了。”
赵夫人眼睛一亮,道:“你那位朋友,姓什么。”
溶溶道:“姓斐。”
赵夫人眉头一皱,道:“这便奇了。”
她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又抬头笑道:“想必经手的人多。不过,这作曲之人,老身却是认识的。”
我笑道:“晚辈有幸,能和前辈有此缘分。前辈若是方便,可否将作曲之人告知我等?曲子如此美妙,对作曲之人更是无比倾慕。”
赵夫人目光一暗,叹道:“这许多年前的事情,真是许久许久没有再去想了呢。”
她望了望古筝,伸手轻轻拨了拨琴弦,叹道:“罢了罢了,既遇到了你们,的确是我们有缘。我讲与你们听,权当是讲个故事吧。”
船舱内不知何时焚了香。赵夫人出神地盯着古筝好一会儿,方才缓缓讲起来。
绵城这个地方,自古出织锦。绵城但凡生有女孩儿的人家,女孩儿打小就会识织锦,会画织锦的花样。
大景朝开国后,绵城的织锦名声愈发响亮,多年前,有一条街,被称为“十八锦”。街两旁是绵城最大的十八家织锦庄。全街织锦云集,朝霞晚照,喧嚣繁华不尽。
这十八家织锦庄,垄断了江南的所有织锦生意。但它们自己,竞争也十分激烈。
许多年前,有一个风俗,每一年的上元节,十八锦这条街上都会举办赛锦会,由十八家织锦庄最好的绣工绘画出最好的花样,然后再制成织锦,悬挂在十八庄外,由当地百姓评选出最好的织锦。
评选的方法十分特别,是百姓们在庄子外的壁上挂上莲花灯,挂得越多的庄子即成当年的头名。头名的绣工将得到当地官府特质的翡翠莲花,簪在发髻上,得到全城人的祝贺。
二十年前的上元节,是最为热闹的一次上元节。那一年的十八家织锦庄,都拿出了看家本领,那织锦,是一匹比一匹绚烂,一匹比一匹妙不可言。
可是去看织锦的百姓,都说,这一年,要是“秋素”这家织锦庄的织锦获胜了。
说起来,秋素这家织锦庄所出的织锦,并不以绚丽色彩反复绣工取胜,向来闻名的,是它家的织锦,一匹匹展开来,都如画一般。每一朵花各自都能成一幅惊艳的花样,整匹织锦合起来看,又是一幅构思巧妙的画卷。
这家织锦庄的老板生有一子一女。他家格外与众不同,乃是公子作画,小姐织锦。兄妹二人,皆是才情极好的人,在织锦上,配合得天衣无缝。
二十多年前的那一次上元节,秋素庄所挂出参评的织锦,取名为“晴明”。
雨过天青色,山川空景无限。
上元节的那几天,秋素庄的织锦,果然得到了最多的花灯。
一盏盏的莲花灯,映衬得“晴明”愈发美艳,美艳到人眼里心底去。
最后,果然是秋素庄获胜。
秋素庄老板的女儿,亭亭玉立出来领取翡翠的莲花。碧绿的翡翠妆点在她的鬓上。她一身雨过天青色,手捧“晴明”,对着全城欢呼的百姓,浅浅一笑,真如出水芙蓉般。
那一年,她才十三岁。
最美不过豆蔻年华。
豆蔻梢头二月初,一夜鱼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