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现代精神分析圣经 > 第13章

第13章(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经济学林论剑 让管理脱下洋装 催眠术治疗手记 人生六味茶 快乐女孩成长笔记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 身在职场不可不懂的学问:皇帝公关学 心灵能量 催眠术与催眠疗法 美丽的英语

这样的一个立即诠释是和当时通用的精神分析实务方式相违背。例如:克莱茵把此"负向转移关系"诠释为莉塔深恐克氏会在和她单独处于房里时对她做出些什么事来。克莱茵进一步把这点和莉塔的夜惊症连结一起成为"当她自己在夜间一个人独处时,会有位坏女人攻击她"(1955/1975l,p.124)。

莉塔在游戏中显得很压抑,强迫性地穿脱洋洋娃娃的衣服。克莱茵"终究逐渐理解在她强迫症下的焦虑并且予以诠释"(1955/1975l,p.124)。因此,莉塔乃各式各样苦心营造的睡前仪式行为,包括把自己紧紧包裹住的仪式,否则就会耽心

老鼠从窗户跑进来咬她。她会把一只玩具大象放在娃娃床上以避免娃娃起来进到父母的房间内。克莱茵诠释该大象是在扮演她那"内化的父母从一开始就让她

感受到禁忌的影响力...她曾希望取代母亲的位置和父亲在一起,掠夺她肚里的小孩并且重重伤害及去势她的父母亲"的角色(1932/1975k,p.6)。把自己包裹在床上的仪式其意义是在避免她起床并且把对她的父母亲的攻击愿望做出来(1932/1975k,p.7)。莉塔预期会因为她愿望有一来自父母(即老鼠)的攻击降临她身上而被惩罚,而他们会伤害她的生殖器官。在治疗中,她玩着游戏且会去惩罚她的洋娃娃并屈服于"暴怒与恐惧,如此显示她自己在两个部分上都在玩--即施以惩罚的权力一方及被惩罚孩童本身的一方"(1932/1975k,p.7)。

克莱茵反映出莉塔的焦虑不仅意指对她真实的父母而且是极为严厉的那个内射父母,即超我。她说道伊底帕斯冲突的可以如早的来临,即"生命第一年的后半年且是和孩童开始建立起它的超我的同一时期"(1932/1975k,p.7)。莉塔在游戏中的压抑来自她的愧疚感,根据克莱茵的说法和她的洋娃娃游玩即等于象徵性地在和她的弟弟处理一样,那个弟弟是她曾想要从母亲怀孕时"偷"走的人。禁忌并非来自真实的母亲,而是来自内射的母亲,它是以比真实的母亲从未有过的方式来更为严重且残酷地对待她的人(1932/1975k,p.6)。

对克莱茵的评估与批判克莱茵的治疗工作是建基在弗洛依德上且超越弗洛依德。她的工作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做出非常实质且重要的贡献。她使用弗氏的用词与概念,诸如本能、结构与客体,但她进一步扩展它们的意义,虽然有时令人困惑但仍具有重大意义。

克莱茵保留了弗洛依德对本能的重点强调,但她了解本能实是内在地和客体连结以使驱力是属关系性的。从生命一开始,冲动即在客体关系的脉络背景下产生出来宾(Grotstein,1981a,p.380)而且是以客体为导向的。婴儿寻求的是滋养和乳房,而不只是能量释放水(discharge)。这一同时强调本能驱力与客体关系是和弗洛依德的论点有着非常重大的不同,后者基本上视驱力为不具客体的(objectless)。

克莱茵并没有如弗洛依德段在本我与自我或能量与结构间做出明显区别。她把幻想用来作为本能而和弗洛依德视幻想为本能的转化是不同的。这一区分上的模糊不清正意味费尔邦在之后所欲清楚明示的--亦即本我与自我是同一心理代理机构的不同面向而非不同的各别结构。本我是自体力求和世界作滋养性的接触的一个婴儿幼稚面向(Grotstein,1981a,p.388;1982b)。克氏对早期心理生命的理解把心灵内在的发展向后推到一个比弗氏所相信更早的时间点上。她假设时自我的存在且带着非常早期伊底帕斯冲突而导致超我的形成。

克莱茵有着许多关于孩童令人神奇且惊恐的心理世界要教导世人。她对孩童的客体关系之内在世界的理解是她最主要的重大成就。她对早期心理机制的洞识鼓舞了心理分析研究从三人伊底帕斯关系扩展到更早期的两人母子或母女关系。她采用心理分析概念到游戏治疗,但她的某些治疗技巧则除外,诸如早期诠释、激醒性的不一致(arouseddisagreement)(Kernberg,1980,p.48)。她关于发展的概念,虽有批评(Brody,1982;Jacobson,1964,p.106;Kernberg,1980),却带给后人关于严重障碍及关系冲突方面的洞识。她发展出内在客体(部分及整个客体)的用词以及她的治疗工作替不列颠客体关系学派(BritishSchoolofObjectRelations)奠下了良好根基。

第四章威廉.费尔邦(W.R.D.Fairbairn):一个"纯粹的"客体关系模式

导论:R.D.费尔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于炮兵队服务退役之后,在1926年完成其医学及精神专科训练。他大部分的专业生涯都是在苏格兰的爱丁堡渡过,在那里虽然专业领域上比较孤立但多少因其积极介入不列颠精神分析学会而获得平衡。梅兰尼?克莱茵的理念深深触动了他,即使他自己的理念是相当独立且大胆创新,,这是根据他和类分裂型病患所做治疗以及自1930年代末期到1950年代初期其着作中所表达出来的。在所有写作关于客体关系理论的人当中,费尔邦所创发的一种客体关系模式是最"纯粹的"--也就是说,不含生物学上的强调及纯粹是心理学上的--这是一个和弗洛依德动机与人格模式非常不一样的模式。梅兰尼?克莱茵对关于内在客体有

其创新,但仍保留弗氏对本能驱力及生物学的强调,这是费氏所极力反对的。他宣称他所发展的是一种天才的人格心理模式,是对弗氏所开始工作的重新修正及完成(cf.Guntrip,1971)。之后的作者从费尔邦的独特客体关系模式中后退,诸如艾迪?贾克森及欧托?康伯格等作者即试图重建客体关系与古典本能模式之间的连线。

本章主要在强调费尔邦和弗洛依德有何不同并检视下列:关键用语和概念、人格结构、发展阶段、病理和内化客体、费氏对分析治疗的应用、个案研突以及对费氏页献的有关评值和批判。

二、关键概念:

动机与客体本性费尔邦认为人类对于和他人建立关系具有一基本的驱力。力比多是客体寻求性及高度导向性的,而其客体(对象)一直都会是一个人。他以一位病人用哭喊方式抗议做例子说明,病人说:"你总是在说我想要这个或那个欲望要得到满足;但我真正所想要的是一个父亲"(Fairbairn,1946/1954b,p.137)。费尔邦因而了解到动机其实是自我为获得和客体建立一关系所做的努力,而不仅只是寻求满足而已。因为依古典理论驱力所寻求的是降低张力,力比多则寻求愉悦,客体所扮演的角色只是达到终点的一手段,只要张力得以降低或满足得以获得,任何一个东西或任何人都可以是某一驱力的客体。但费尔邦反对驱力除了以满足为其导向外无其它导向这样的观念。

结构费尔邦开始其关于自我内在结构的讨论是藉由观察一位必须处理其艰困生活情境的小孩之经验而来。就说这位小孩其双亲之一是令人挫败或具虐待性的。要改变或改善环境中某一糟透的问题,该孩童所具有的唯一力量是改变他或她自己。该孩童试图控制它世界中的这一烦恼客体是藉由心理上把该客体分裂成好的及坏的面向,然后予以纳入或内化该坏的面向。如此所能达成的是让环境或

客体是好的而孩童自己是坏的。被殴打或虐待的孩童他们在看待那虐待他们的父母是好的而他们则是坏的且活该被殴打。

被纳进到心灵里面来的客体成了动力性结构。由于自我基本上是和客体结合在一起,自我和客体是不可分离的。为了在情感上对自我而言是重要的,客体乃必须有一点点自我是依附在上面的。费尔邦所讨论的客体是内在客体。内在客体是结构,而作为结构,它们必须是动力性的;也就是说,在心灵里它是能够以独立的代理机构来行动的(Fairbairn,1944/1954a,p.132;Ogden,1983,pp.213,230)。因之,费尔邦看待客体不是内在人物或心理再现,而且还是有能力进行心理活动的代理机构。受虐孩童可能会黏附在他们的虐待者身上同时自恨,而在之后的生命中会涉入类似的关系里使他们再度成为受害者。

费尔邦的心理学所检视的是自我各部分和各种不同的内化客体之内在关系以及这些内在关系在个体和外在客体--也就是所谓的人们--建立关系,他们自己所积极发挥功能及外显自身时所出现的态度方式。和内在客间关系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一位喜欢吸吮拇指者,她利用该拇指来替代一位失去的或不满足的客体关系,或一位手淫者由于和外在世界有一不满足或不存在的关系,转而把目标对向一个内化或幻想的客体。

费尔邦改变了驱力能量的本性及其定位而不同于弗洛依德的诠释。费氏把力比多定位在自我中,所创造的自我有它自身的能量而不是从不同的心理结构中衍生能量过来,或是弗氏模式所教导的本我那边来。把力比多定位在自我中并视它为迈向关系的一驱力,消减掉本我,修正了超我的概念,当然也就更根本上改变了自我。

目 录
新书推荐: 怪谈降临:炮灰她靠狂烧冥币杀疯了 汉厅笔记:Excel卷穿大汉 我的灵光往事 重生后,我把绿茶闺蜜按在地上摩擦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古韵逆途 荒野探险的那些事 宿命引 官场法医,从解剖尸体开始! 荆州,荆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