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现代精神分析圣经 > 第12章

第12章(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经济学林论剑 让管理脱下洋装 催眠术治疗手记 人生六味茶 快乐女孩成长笔记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 身在职场不可不懂的学问:皇帝公关学 心灵能量 催眠术与催眠疗法 美丽的英语

这两种位置意味在孩童生命的头一年特定群的心理机制的出现与再出现,即与客体关联的方式及具特色的焦虑和防卫(Klein,1932/1975k,p.xiii;1935/1975a)。例如:婴儿在头四到五个月大时,其自我基本上是和部分客体相关联,然后慢慢扩大到整个客体。此一从部分客体移到整个客体代表着从一个位置移到下一个位置。

第一个是"偏执-分裂位置"("paranoid-schizoid"position),此名称意指此阶段具特色的机制。在这些生命最早的岁月中,从几乎是呱呱坠地开始到四个月大,婴儿的焦虑都是为了要保有他或她的自我所特有的一种偏执形式。自我害怕它会被毁灭;此时破坏性的冲动以及被迫害与虐待性的焦虑主宰一切。对挫败的耐受性很低,而情绪的反应却极端的好与坏。为了保有所需客体的好,婴儿藉由投射它本身的恨与恐怖来驱除掉坏。因此,婴儿看待世界就如同它般是具有相同的破坏性与全能性的特质,有点像卡夫卡所描述的世界,有着模糊又有权能的敌人"就在那里"("outthere")威胁着无助的自体会(Dicks,1972,p.26)。分裂或裂开的机制是常见的,它的目标是要灭绝掉迫害者,包括内在与外在。

在此位置期间,需求与挫败是它们的最自然粗糙层次,而婴儿以暴力幻想来对抗客体,即母亲的乳房。婴儿既无法区分内外在客体,也无法分辨挫败的来源。

这里有口欲的、尿道及肛门的幻想和欲望。在和母亲乳房建立关系时,婴儿幻想着攻击,要吮乾并掠夺母亲肉体内的好东西。在肛门和尿道冲动中有着代表要排除掉危险物质及有害排泄物的幻想形式。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抑郁位置"("depressiveposition"),指的是在此阶段中所经验到的主要感受。这大约在五个月大时开始,当婴儿的能力增加到可以和完全客体或整个客体相关联时。婴儿在整合上有了进展而且对世界抱着更符合现实的姿态。婴儿愈来愈体认到爱的客体(loveobject)是在自体之外的。它的职责是在自我核心中建立起一个好的、安全的整个内在客体。当婴儿正害怕其于偏执-分裂位置期间本身的破坏性时,他或她现在所担心的是好客体要面临危险。

在抑郁位置期间,发展中的自我对于他或她所关联的整个客体有着更为复杂的、情感矛盾的感受与抑郁焦虑。婴儿对于先前对爱的客体所出现的攻击经验到愧疚的感觉,而现在则意欲要对先前所攻击的客体做出修补。婴儿充满着欲望要去照顾这个所爱的、需要的客体。对好客体的保存现在等同于婴儿本身自我的存活。由于愈来愈认同于好客体,自我愈来愈觉察到它本身无能去保护本身对抗那内化的迫害客体而感觉到要占有好的内化客体所带来的威胁感。婴儿由于耽心好客体会死掉或消失掉而使用了否定与全能的躁症机制(manicdefenses)来对抗愧疚、绝望及被消灭掉的感受。

克莱茵把伊底帕斯情结和抑郁位置连结在一起。在抑郁位置时害怕失落好客体是大部分痛苦的伊底帕斯冲突来源。当婴儿挣扎着要统合爱与恨时,伊底帕斯欲望和抑郁焦虑即纠结一起。性冲动和幻想即浮现出来修补攻击所造成的结果。

这些发展上的位置是正常的,们无能掌理及修通这些早期阶段则会导致各种不同程度的障碍。例如:英国心理学家亨利?迪克斯(HenryDicks)(1972)即把克氏的概念应用到纳粹集体屠杀者的定罪上。他和曾经因集中营里的暴行被定罪的人们会谈,发现他们只具有很表浅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在情绪成熟度上也像个婴儿般。他们的训练以及他们的带领者会把这些早期阶段的种种潜伏谋

杀性及虐待性的幻想激发出来。这些社会环境及压力会促使不堪应付的防卫予以解消,把粗鲁的冲动行动化出来。这些凶残的人是在演出他们原始的客体关系,那是对那假设存在或曾被投射形成的"坏客体"(badobjects)的一种原始的恨。有一位狱卒提到一种被不具爱意、谋杀性图像的感受所笼罩着,而他好爸爸却未在场协助他。孩提时期他有一种对父母爱的需求。在他所做出的暴行中,以一种移置的、偏执的方式,(呈现的其实是)一种对具威胁性"坏客体"加以潜抑的谋杀性恨意。

病理与治疗对克莱茵而言,心理危险来自内里。死亡本能使婴儿产生内在焦虑和被迫害恐惧(Klein,1952/1975h,p.48)。孩童对不同客体所具有的破坏性感受会激起报复的恐惧。内在实体会对孩童如何感知外在实体的方式加以形塑以致挫败和不适的感受会变成好似它们是有敌意的、是攻击的力量。这些早期焦虑影响着之后的客体关系。克莱茵会允许有一点空间给环境所扮演修正性角色以及给环境中的好客体。她大部分的重点是放在本能上且以幻想和内在客体的形式。

治疗的职责即减缓某些焦虑同时修正那内化客体及内在迫害者(所有)的严厉性。治疗的过程就是去分析和诠释转移关系。

治疗中的"转移关系"(transference)是过去关系经验中所涉入的幻想、恐惧与感受之新版词汇;那是病人把过去某个人物或关系所连系的感受和幻想应用到治疗师身上的一个过程。从生命的最初开始,孩童就有其客体关系,和那些有爱、有恨、有焦虑、有防卫等人物间的关系。由于转移关系是在这些早期客体关系经验中开始的,对转移关系的分析乃能使治疗师及病人探索这些依附在他身上的早期关系与种种感受。

当治疗过程进到这些各不同关系中所有的幻想与感受之本能基础且能称呼时,就会比较少抑郁性焦虑及迫害性愧疚。早期的各种痛苦的感受型态和模式也会

降低。透过对转移关系的分析并且把最早期客体关系和当前的感受与态度连结起来,就能产生治疗上的改变。

治疗师可以再现案主从生命最早期阶段所出现的种种不同人物,不管那个人是父亲或母亲,或父母亲的某个面向,或甚至是该人超我或本我的某个部分。虽然在婴儿早期生命中人物相当少,婴儿仍发展出各种不同的客体,因为不同的父母各面向或角色都可在婴儿内在世界中再现。是这些内在人物或客体,不管是整个或部分,被转移到治疗师身上而需要被加以处理修通的。在这一治疗情境中,可能会有一个很快速转移关系的变化,就看治疗中发生些什么。治疗师可能被视为一下子是"敌人"一下子是"协助者"或是一个"坏妈妈"或"好妈妈";也就是说,是令人挫败的或是让人满足的。

根据克莱茵(1929/1975j)的看法,治疗,特别是游戏治疗,会促成孩童早期生命中所内射的人物及客体的一种重新外在化作用(reexternalization)。它能够提昇内在世界和内在冲突的外在化作用,把孩童的内在世界移置到外在世界去。例如:克莱茵曾提出一位五岁男孩的个案,他假装他有一些野兽--如大象、花豹、野狼等来帮助他对抗敌人。在她的分析及治疗性诠释中,克莱茵发现这些动物代表孩童本身虐待性的冲动:大象象徵他要大力践踏和重重击地的虐待性冲动,花豹则代表他要去撕咬的欲望,而野狼则是来自他内在的破坏性排泄物及毁灭性特质。男孩会变得很害怕这些暂时驯服的野兽会突然反过来对抗他,亦即他被他自己本身的破坏性与内在迫害者所威胁(Klein,1948/1975g)。治疗师可以扮演诸如这些野兽中的某一种,或一位驯兽师或一位神仙娘娘,每一个角色各代表着孩童内里过去的某些人物或孩童的本我或超我的某些面向。

##个案研究

接下来的个案研究说明克莱茵深具特色的临床取径与方式,她以其理论概念作

基础来理解个案的情绪问题。克莱茵相信孩童在游戏及玩耍中是以象徵方式在表达他或她的幻想与愿望。孩童心理和成年人心理之间的差异在于对游戏治疗的是否容易上手来看其精要之处是如何诠释藉由游戏所表达出来的幻想、感受及焦虑或者是有关阻断孩童游戏的能力。根据克莱茵的看法,诠释可释放孩童花在潜抑原始感受及冲动上的能量。

克莱茵和莉塔一起进行治疗工作,那时她33个月大(1932/1975k,1955/1975l)。在她一岁期间,莉塔比较喜欢妈妈,然后开始父亲发展出极大的好感并对妈妈产生嫉妒心。例如:当她15个月大时她一再地要求单独和父亲在房内,坐在父亲的膝上和父亲一起看书。18个月大时,她改变了,再次喜欢起母亲来。在这个时候,她开始出现夜惊症并且害怕起动物来。她开始更依附起妈妈来且发展出对父亲一种强烈的讨厌。当莉塔两岁大时,弟弟出生,而她开始出现强迫性仪式行为。到3岁的时候,她变得非常矛盾不安,很难处理。她变得强迫性且情绪低落,有时候好好的,有时候没规没矩,焦虑不安且在游戏上变得非常压抑。此时,她的父母带她来给克莱茵治疗。

克莱茵和她做了八十三次的治疗。在初期的治疗中,当莉塔单独和克莱茵在一起时,她显得焦虑且沉默不语。克氏的治疗方式就是立即提出一个诠释;也就是说,把个案行动的重要含意口语化出来。

目 录
新书推荐: 怪谈降临:炮灰她靠狂烧冥币杀疯了 汉厅笔记:Excel卷穿大汉 我的灵光往事 重生后,我把绿茶闺蜜按在地上摩擦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古韵逆途 荒野探险的那些事 宿命引 官场法医,从解剖尸体开始! 荆州,荆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