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1 / 1)
妄想的发展使得神的形象取代了弗列希的形象。妄想的改变是解决施力伯性冲突的一项企图。"对施力伯而言要他妥协去扮演弗医师的多情女人角色是不可能的;但是让神自身具备他所需要的肉欲感受这样的职责并不需唤起他自我部分的抗拒"(Freud,1911/1957h,p.48)。弗洛依德反映出施力伯是如何在心理上把他的迫害者分裂为神与弗列希。如果迫害者弗列希原先是施力伯所爱的人,那么神也必须是某位施力伯曾经爱过的另一个人的再次出现,而且很有可能是某位更重要的人。弗氏的结论是那另一个人是弗列希(译注:应为施力伯之误)的父亲,而弗列希则代表施力伯的哥哥。透过对他的医师-弗列希的转移作用的过程,他体验到温暖的感觉。在现实里,施力伯非常爱他的父亲,对他的去世哀恸逾恒。弗洛依德认为由于缺乏施力伯早期生命的正确资料,所以他无法回溯有关妄想的所有细节。弗氏相信当有一个幻想式的愿望破出时,它必是和某种本能的挫败相连结。他认为施力伯疾患的最根本处是成为同性恋的
愿望而那却被该妄想所防卫。在根源处,疾病是和父亲间的问题。病人和弗列希之间的挣扎以和神之间的冲突呈现而其实是和施力伯曾经爱过而失落的父亲之间的冲突。弗洛依德说过力比多是随各阶段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客体选择。例如:在某一时期孩童视他们自身,自己的身体,为爱的客体,且随后才能从这里进展到选择除自己而外的人作为客体。根据弗氏的说法,某些人在这个阶段耽搁得比较久而固着在那里以致该阶段的许多特徵也就被带入发展的后面阶段(1917/1957h,p.61)。它从自体所选择作为爱的客体的是其生殖器,其后的发展乃导致选择一类似生殖器作为外在客体,亦即同性客体选择(homosexualobjectchoice)。在异性客体选择阶段之后,同性恋倾向并未被去除掉,而只是把它们的性目标转偏然后运用到新的对象。弗氏相信它们会带到社会本能那边,然后在它们的友谊及同袍情谊(comradeship)上加进一爱欲(erotic)因素。昇华的爱欲本能一般会促成一种人类之爱(aloveofhumankind)。弗氏相信施力伯因为挫败而使其力比多有了强化,而这个强化使得他的昇华与防卫作用没有发挥(undid)。他的力比多寻求在他发展最脆弱的点上有一个出路。根据弗氏的看法,施力伯的疾患主要是源自"自我与性本能之间的冲突"(1911/1957h,p.79)。因为施力伯的内在性幻想颇具威胁性,他在潜意识里压抑、曲解并投射它们。这些之前的内在感受现在在他的妄想状态下似乎已变为外在感受。爱欲的感觉被转化为恨意,因而施力伯相信他是被某外在人员所迫害,其实他真正是被自己的本能需求所威胁。正常地来讲,成长到进入成年期时都会产生对早期人我关系以及各种不成熟形式的力比多集注底潜抑。对施力伯而言,情势使得潜抑工作没有发挥,而以一种麻烦且困扰的方式回复到早期力比多选择的形式上去。他的许多妄想似乎即是转化过的爱欲愿望及早期客体选择底表达。这段有关弗氏反映的简短呈现显示他对客体关系与冲突的看法。之后的理论家一般都不会把妄想症和同性恋幻想连在一起,而是用不同的甚至是更为精细的观点来看施力伯这个案例(Kanzer&Glenn,1980)。
七、对弗洛依德的评价与批判弗氏藉由创用客体这个观念、澄清人们在发展各阶段所选择的各不同客体、以及强调伊底帕斯情境与(精神)结构形成的关系层面等,对客体关系的理论做出相当重大的贡献。他创用了这个词并且对许多相关课题加以界定。之后的许多争论以及客体关系理论的演化都是从弗洛依德假设以及他观念整合的方式中衍生出来。例如:一些理论家批评他对本能的基本重要性的假设,并宣称其模式对关系的理解太过于开胃且性感,他并没有足够清楚地把内在客体的世界整理得很好。弗氏对观念的模棱两可性、重覆修正与高度精致化乃种下了之后理论上的争论及充满识见的扩展。弗氏对观念的重新研讨的一个例子可以从他有关本能驱力的概念上来说明,在这个地方存在着两个不同且相互冲突的强调重点(Compton,1983b,pp.405-406)。弗氏(1915/1957d)首先强调驱力是某一身体刺激的心理或身体再现;第二次的强调(1915/1957i,1915/1957m)则认为驱力是精神集注,是和再现或观念依附在一起的;也就是说,驱力是力比多的一个配额(quota)。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差异。第一个强调点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即如果没有一个有功能的自我,如何可能有一个心理再现?如何能对自我-本我的分化(ego-iddifferentiation)加以了解?要本我的最深层能产生出来是否需要能发挥功能的自我?在第二个强调,弗氏似乎意味着本我纯粹是能量而非一个结构。这意味心理或精神等同于自我。如果这确实是真的,那么还有个问题是在自我形成之前如何可能有任何心理功能。这将进一步意味着所有的冲突都在自我"之内"而不是在自我与其它系统(亦即本我与超我)之间。此一弗洛依德著作中所未解决的课题使得之后的客体关系理论家以及接续的争论有方向可循。费尔邦即选择冲突的那个要点。他指出本能驱力是解说动机的一基本建构。他在理论上强调"自我里面"(intheego)有多种面向彼此之间会有冲突,来取代本能驱力及弗氏对生物学方面的强调。这和本我只是能量并非结构(的观念)并无不一致。梅兰尼.克莱茵另一个对此模棱两可性的解决方式是宣称自我从出生即存在,而自我与本我
的同时存在乃形塑了新生婴儿的心理功能。下两章将会集中讨论这些理论家(的看法)。弗洛依德在使用"客体"这一词时意义模棱两可。关于客体是否驱力的整合上的某一部分,他并不是一直都很清楚的,所以他重覆地说驱力在婴儿期是"有"也是"没有"其客体(Compton,1983b,p.415)。此一概念上的缺乏清晰性导致驱力与客体之间的精确连结性留给之后的客体关系理论家带有争议性地把驱力了结掉而把焦点放在客体上。
第三章梅兰尼.克莱茵:创新与过渡的理论家
一、导论:
梅兰尼.克莱茵于1882年在维也纳诞生。从她结婚并生了第三个小孩之后她才重新开始其专业生涯并专攻孩童精神分析。她在1926年移居伦敦,继续其创新的专业工作直到死于1960年为止。从1921年到1960年的写作生涯中,克莱茵大幅度地扩展了弗洛依德所开启的有关客体及客体关系概念。她在许多重要领域中都追随弗氏的带领,诸如强调本能驱力来解说动机及人格的形成,但她的某些概念则非常创造性且基进地(radically)背离了弗氏的概念。
不同于弗氏的对于孩童的了解基本上来自其病人(主要是被认为精神官能症的女性)的回忆,克莱茵走出大胆的一步直接和有问题的孩童进行治疗工作。在那时候的治疗界里面,这是未曾被探索过的领域。她那些年纪轻轻的病人迫使她发展出新的技巧以及对孩童内在世界的新思考方式。她的观察以及创造性的使用游戏使得克莱茵发现到年轻孩童,甚至是婴儿的心理世界其实是充满着原始且野性未开化的(primitiveandsavage)冲突、谋杀与食人肉倾向以及排泄与爱欲性的冲动(excretoryanderoticurges)(Klein,1927/1957b,1959/1975i)。
在寻求图解此一新领域的同时,克莱茵摘取弗氏理论作为其研究发现的脉络背景并保留本能驱力的概念。她以本能的脉络背景探讨其创新的理论与临床
研究工作。她生动地把注意力转到较年轻岁月的幻想世界并发现到婴儿所用来因应强烈焦虑与驱力、原始冲动与恐惧的某些机制。她学习到幻想是强烈驱力与感受的一种回应,并且会主宰婴儿的早期心理生命。
她的创新工作成为一个重要的过渡角色,把弗洛依德和其他具备不同想法的精神分析思想家连结在一起。从她对婴儿与孩童的观察中,她伸展并重整弗氏有关客体与本能的观念,虽然并不像她当时代的费尔邦那么进一步,后者完全是依据客体与客体关系而创出其独一模式。
本章回顾了梅兰尼的某些关键概念,特别是她对客体关系与早期心理机制的理解,这些都是后期客体关系理论家所着手关注的观念。本章所探讨的主题包括:关键概念自我与超我心理结构的形成、克莱茵的两种发展论点、她对病理与治疗的理解一个案例研究以及对克氏贡献的有关评价与批判。
二、关键概念:
1.本能
克莱茵对婴儿心理世界的探索强调其生物驱力与本能。驱力与冲突主宰着这个内在世界。父母与婴儿之间的互动-事实上是所有互动或客体关系-都是驱力面向的再现。克氏对互动中生物驱力面的强调使她的心理学是以本我为中心的,这样的心理学焦点更集中于视驱力角色为心理幻想的表达而不是父母所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