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现代精神分析圣经 > 第8章

第8章(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经济学林论剑 让管理脱下洋装 催眠术治疗手记 人生六味茶 快乐女孩成长笔记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 身在职场不可不懂的学问:皇帝公关学 心灵能量 催眠术与催眠疗法 美丽的英语

这项改变从早期选择自体当作客体到之后成熟地选择他人为所爱客体(loveobject)。例如:孩童会吸吮其拇指,以这种方式将身体的某部位当作其所爱客体。但当这个孩童成为青少年时,她可能希望会有男朋友,一个和她本身区分开来的所爱客体。

所谓发展阶段意指各不同方式的客体关系性质以及各不同方式的力比多外显现象。弗氏提议以他对各阶段所给名称来说明主体和客体间的关联:即口欲食人期、肛门虐待期、性蕾伊底帕斯期、潜伏期及性器期。当力比多离开某一客体及某一满足模式时,就会对一新的客体产生精神集注同时有一新的满足模式(Compton,1983a,p.389)。所以根据弗洛依德的说法,婴儿历经各阶段而成长,首先是透过它的嘴巴所能涵盖来和事物建立关系,最后阶段则是透过成熟方式的爱来和另一个人建立关系。成功的发展指的是和整个(whole)客体建立关系的能力。

弗氏是以客体如何满足某一需求或本能的方式来看待关系或客体抉择。下面的讨论是要说明不同客体抉择的顺序以保证某人在这些不同发展阶段中其本能上的满足。

在生命的头十八个月中,力比多的满足主要集中在嘴巴、唇及舌头。力比多一开始是依附着母亲的乳房以及各种不同的吸吮或进食活动。性本能的最初客体是母亲的乳房或者是那照顾并养育婴儿的人(Freud,1914/1957g,p.112)。逐渐地,婴儿在其吸吮的活动中,放弃了乳房而

代之以它们自身身体的某个部位。婴儿开始去吸吮自己的拇指。在此一自体性欲的客体抉择中,婴儿使自己能独立而不必为获得愉悦而需外在世界的同意。当力比多本身脱离了口欲与吸吮活动时,它乃关联到粪便排泄物及控制历程去。在此肛门期间,对外在客体的顾虑乃产生了,因为孩童所面对的外在世界现在成为一个抑制性的权力(inhibitingpower),对它自己的欲望充满着敌意。当孩童约三岁大时,力比多集注到性器官上,此时孩童可能会开始以手淫方式搓弄它们的性器官,把它们自己的身体当作客体。根据弗洛依德的说法,在性蕾期,孩童开始对有没有阳具产生兴趣。然后产生了有关伊底帕斯情境的重要的性课题,此时和两位双亲客体间的关系乃远比早期较单纯和母亲单独的两人关系复杂得多。在潜伏期中同性客体抉择之后,孩童进入了性器期或青少年期的异性客体抉择。

弗洛依德的发展模式不同于之后的客体关系理论家。弗氏的模式焦点在于本能,并视发展为当成年人把所有他们早期的本能和各生欲地带(erogenouszones)整合到他们的性器性欲(genitalsexuality)中而成功地达到高峰。早期的性冲动乃被统成为成年性经验的一部分。客体关系模式则比较是用知觉感受上的用语来看待发展。成功的发展意味着达成整体性的客体关系。在此模式中,成功意味着克服了那些导致分裂性早期经验的种种力量;成熟的成年人能够把他们所关联的真实人物依正确方式加以描绘而形成其统一的形象(Greenberg&Mitchell,1983,p.42)。

五、病理学病理学指的是精神问题或情绪障碍。弗洛依德的理解是把情绪或心理障碍视为本能需求与来自自我和超我对该需求的内在抗拒之间所生的冲突(1937/1957f)。冲突有许多种出现的形式。从已有的呈现资料为基础,吾人可检视弗氏所探索过的三种障碍部分:即(1)精神官能性的冲突

(2)性倒错及(3)病态哀恸。

1.精神官能性的冲突(NeuroticConflict)

人格可以有许多方式来处理及转化本能与心理能量。自我与超我会审查任何源自本我的本能然后把它带到意识层面上来。自我与超我乃判断该本能性的驱动(urge)是否合适以及它是如何寻求表达出来。正常来讲,自我是能够用健康防卫方式来处理本我来的强制力量。当潜意识本能能量变得无法处理且防卫方式不足以包容这些能量时,就会产生精神官能性的冲突。通常,冲突会导致妥协解决,即以症状的形式表达出其本能或愿望。冲突仍然处于潜意识中,但本能的衍生物(即它们经转化过的外显现象,诸如一些行为或感觉)则是以精神官能症状呈现出来。精神分析中所呈现的症状即是问题的象征性表达,它不是问题本身。

2.性倒错(

SexualPerversions)在孩童的成长期间,没有任何力比多对客体的依附情形是会被永久地置之不理。这些以性相关联于客体以及获取满足的种种幼稚方式会被潜抑下来,但它们仍然在潜意识中,当有压力或退化时就会出现(Freud,1933/1957f)。成年人的性障碍即是这些幼稚的关联型态的一种重新浮现。性倒错在成年人中所外显的是其客体选择的幼稚型态及获取满足的不成熟模式。这些成年性障碍包括特殊的一种爱欲(erotic)客体或特殊的一种不成熟爱欲活动形式。恋物症患者即是指一有障碍的成年人,他排拒把性器官作为性冲动的一客体而变成被某些其它部分客体(例如:脚丫)或某些无生命客体(如鞋子或丝质裤子)。恋屍症(necrophiliac)(Freud,1917/1957e)则选择死屍为爱欲客体。恋童症患者(pederast)则选择不成熟孩童为性客体。偷窥症则改变其性满足的方式而使观看成为主要的性活动,以便做为性交行为的预备动作。

3.

病态哀恸

认同作用对病态哀恸的症状有其影响(Freud,1923/1957a,p.28)。当某人失去了一个有价值的客体,就会开始一个退化过程以因应该痛苦。一位失去亲人的哀恸者常会模仿该亲人的特徵。认同作用取代了客体选择或客体(精神)集注。例如:一位失去其宠猫而闷闷不乐的小男孩会公开地宣称现在他就是该宠猫,且因而用其手臂和膝盖四处爬行

(Freud,1921/1957c,p.109)。哀恸者试图从客体抽离其情绪或力比多的投注。藉着假定具有该客体种种特征,人们乃能把该客体安定在他自己的自我中。然后该自我就会被视为是该被抛弃的或失去的客体。该当事者也将担负起本应属于该客体的种种责难。认同取代了客体关系。现在不再是"我不再「拥有」这位亲朋好友了"的问题而是"我「就是」那位好友,我把所有因为好友的离去所感受到的失望和愤怒都导向我自己身上"(Freud,1921/1957c,p.106)

六、古典治疗或分析精神分析的技巧,诸如梦的分析和转移关系,其的在于揭露潜意识的冲突与追溯冲突的起源。许多情绪问题的起源来自早期曾经一度被压抑而今要回复或威胁着要回复到意识层面上来的生命冲动。当事人藉由防卫方式来对应这些威胁;精神分析师势必解释这些防卫并帮助案主看到那隐藏在防卫背后的感受。

1.个案研究弗洛依德客体关系模式奠基在一个本能驱力架构之内。他用他的驱力理论的特色来探讨病人。关于下面施力伯博士(Dr.Schreber)的这个个案研究是从弗氏早年著作(Freud,1911/1957h)中所摘出,说明了弗氏如何透过施力伯博士的关系与冲突来检视驱力理论。施力伯博士的「一位精神官能症的回忆」(MemoirsofaNeurotic)是在1903年出版,而弗氏的论文即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原则在这本自传资料上。施力伯博士并不是弗氏的病人,而是一位有过多次严重精神崩溃病史的杰出着名人物。他的症状包括对被迫害及对死亡的害怕,他相信他的脑袋正软化中而发展出妄想内容。有两种最突显的妄想。施博士相信神叫他去拯救世界。为了这一崇高任务,他必须转化为女人,必须去势。此一去势念头,其具伤害性及迫害性是他妄想体系的突显特徵。施力伯相信他已经长期蒙受这个伤害,但

他的女性特质(femaleness)才是目前更重要的一点,即他的身体有着更多的女性神经,而神会使其受孕。弗氏想运用精神分析概念来找出施力伯博士奇异念头的意义所在。他注意到一个人如果因为是迫害者而被憎恨且害怕的话,他可能曾经是被其所爱及崇敬。确实,施力伯指称其医师-保罗.弗列希是该迫害行动的煽动者。施氏曾经有一度非常地感激他的医师。施力伯和他医师间的关系是一种"转移关系";也就是说"把一种情绪集注从某位对他而言很重要的人移转到这位现实上和他漠不相关的医师身上"(Freud,1911/1957h,p.47)。施力伯在情感上对他医师的依赖强烈到变成性爱上的欲望。有一晚当他半睡半醒时,施力伯有个感觉认为如果他是位能顺服地从事一交媾行为的女性那该多好。弗洛依德相信施力伯在当他有了这个想成为女性(或被动地成为一同性恋)的幻想愿望时即开始其精神疾患。施氏对这样的"同性恋力比多"(homosexuallibido)的幻想及暴发充满抗拒,这个对象(客体)即其医师-弗列希。施氏努力要摆脱掉该性冲动,导致在这方面的冲突以被害妄想的形态来防卫(Freud,1911/1957h,p.43)。

目 录
新书推荐: 怪谈降临:炮灰她靠狂烧冥币杀疯了 汉厅笔记:Excel卷穿大汉 我的灵光往事 重生后,我把绿茶闺蜜按在地上摩擦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古韵逆途 荒野探险的那些事 宿命引 官场法医,从解剖尸体开始! 荆州,荆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