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1)
袁表示竭死力以补救。谭说:“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之。”袁则怒目视曰:“若皇上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在此前后,光绪曾召见袁世凯两次,袁世凯都表示了作臣子的“忠心”。9月20日即光绪第二天召见的当夜,袁世凯借口弹药不足和要更选将官,匆匆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连夜进京面秉慈禧。9月21日晨,戊戌政变发生,光绪被囚,维新派被捕杀。袁世凯以两面派手段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又获得慈禧的赏识,官升至工部右侍郎。
政变后,慈禧太后为巩固京畿重地,命直隶总督荣禄为钦差大臣,节制北洋各军,组编武卫军。武卫军由五支军队编成,以聂士城的武毅军为武卫前军,驻芦台;董福祥的甘军为武卫后军,驻荆州、通州;宋庆的毅军为武卫左军,驻山海关内外;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为武卫右军,驻小站。荣禄另募新兵万人为武卫中军,驻南苑。武卫军名为一军,实际上各军自成势力。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后,各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外国教会势力随之蔓延到中国农村。这些教会刺探情报,霸占田产,包揽诉讼,侵犯中国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以至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义和团在山东发展迅速,引起帝国主义的不满,要求清政府撤换山东巡扶,由袁世凯接任。1899年12月,清政府委任袁世凯为山东巡抚。
袁世凯到山东后,大肆镇压义和团,讨好洋人教会,保护洋人及教会利益。义和团对袁世凯恨之入骨,齐声唤:“杀了袁黿蛋,我们好吃饭。”而洋人教士们则对他“颂述其恩”。当八国联军进犯京城时,袁世凯又参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与各帝国主义国家订立“东南互保”的协议,即承认列强侵略京津,列强允许各省在境内剿团保教而不进侵。1900年6月,北京处境危急,慈禧命袁世凯发兵勤王,保卫京师。袁世凯不敢得罪慈禧,又怕冒犯洋人,便采取拖延办法。及至北京陷落,慈禧仓惶出走,袁世凯则运去大量银两、贡缎、食物,使慈禧不仅没有责他借故拖延勤王之罪,反而对他“大为嘉许”。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回銮。袁世凯又派亲信率兵迎接,并负责筹款修复被八国联军破坏了的宫禁。袁世凯在山东的所作所为,深得中外反动派的赞赏,交口称他为“应变良才”。1901年11月李鸿章临死前说:“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力保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荣禄等也极力推荐。于是,慈禧明令提升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加封太子少保。袁世凯成了权倾一时的封疆大臣。
袁世凯在血洗义和团的同时,已将山东防练各军改编了二十营,共九千多人,称武卫右军先锋队。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后,又将武卫右军改编成常备军各镇,每镇辖步兵两协、四标、十二营约一万二千五佰多人。两镇为一军。李鸿章死后,淮军群龙无首,袁世凯更乘此机会,把李鸿章在北洋经营数十年的官僚企业全部占为己有,把他的幕府班底也大都网罗在自己的势力之下。他所网罗的李鸿章旧部有:
杨士骧,安徽泗州人,进士出身,李鸿章的亲信幕僚。袁世凯奏举他为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
杨士琦,杨士骧之弟,素来富有机略权变,袁世凯让他充任洋务总文案,成为亲信“智囊”。
孙宝琦,浙江杭县人,长期为李鸿章属吏,袁世凯奏举他充任驻法、德公使。
赵秉钧,河南汝州人,原为淮军军官,心狠阴鸷,“长于缉捕”,袁世凯委派他创办巡警,渐渐成为袁世凯手下的特务头子。
此外,还有陈壁、胡惟德、朱家宝、吴重熹、齐耀琳、梁士诒、张镇芳、周学熙、孙多森等。这些淮系官僚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他们转而为袁世凯效力,使得袁世凯的势力得以迅速膨胀。
1901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绿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共编练三十六镇新式陆军,袁世凯为了掌握更多的军事实力,加紧谋求新军编练权。1902年6月在保定成立北洋军政司(后改称督练公所),自兼督办。同年底,朝廷任命袁世凯为京旗练兵大臣,使他掌握了北方各省的新军训练。1903年4月,荣禄病死,庆亲王奕劻入军机为领班大臣,掌握政府实权。奕劻是个昏庸的皇族官僚,素来收受袁世凯的重金贿赂,朝政方面更加依重袁世凯。袁世凯极力主张中央成立练兵处,统管全国的练兵。西太后和奕劻同意后,于1903年12月成立了练兵处,奕劻为总理练兵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但奕劻实际把全权交给了袁世凯,使他掌握了全国的军制和军饷。
到1905年,袁世凯已把北洋陆军编为六镇(相当于师)。这支拥有全国最精良装备的六镇新军,共约七万余人,除第一镇是旗兵,袁世凯不能完全控制,其余五镇都是由袁世凯一手培植起来的武装。它的重要骨干,几乎都是小站出身的袁世凯的亲信:第一镇统制先后为凤山、何宗莲;第二镇统制先后为王英楷、张怀芝;第三镇统制先后为段祺瑞、曹锟;第四镇统制为吴凤岭;第五镇统制先后为吴长纯、张永成;第六镇统制先后为王士珍、赵国贤、段祺瑞。当时担任协统的有雷震春、陈光远、李纯。担任标统的有王占元、卢永祥、鲍贵卿、王怀庆、田中玉、杨善德、孟恩远、唐天喜、王振畿、赵玉珂、王同玉等。但任营管带的有何半林、陆锦、李长泰、李厚基、施从滨、阎相文等。
此外,袁世凯也尽量把其他军队纳入自己的北洋系统。如宋庆的武卫左军(前称毅军),在1902年宋庆死后,也逐渐由他的亲信姜桂题接管。
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袁世凯还创办了一批新式陆军学堂,如行营将弁学堂,北洋武备速成学堂,保定陆军小学堂。通过这些学堂,袁世凯把培训军官的权力紧紧抓在自己手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北洋派系观念的中下级军官,作为他属军的骨干的力量。
除了编练新军,袁世凯还依照西法,尤其是日本的方法编练巡警。他在保定创办巡警局,以赵秉钧为总办。赵秉钧创办了巡警学堂,组织巡警队,不久,京津一带的警权也掌握在袁世凯手中。他还以推行“新政”为名,极力插手教育、路矿、通商、外交、财政等事务,控制了直隶、山东、河南、东北等一大片地盘,使北洋集团成为清末统治阶层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一个军事政治集团。
袁世凯重权于一身,引起了一批满族皇亲如军机大臣、陆军部尚书铁良等的不满。到了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死,三岁的小儿溥仪继位,由其父载沣摄政。摄政王载沣是光绪皇帝之弟弟,对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出卖光绪怀恨在心,更不满他权势过大,欲杀之以泄愤。后经奕劻、张之洞等说情,摄政王发布谕旨,以袁世凯患足疾为由,“即开缺回籍养疴”。1909年1月6日,本来威风八面的袁世凯,凄然离京回河南。
袁世凯并没有回项城老家,而是到彰德(今安阳)城北门的渔上村隐居。袁世凯当然不会甘心归隐终老,实际上,他一刻也没有停止政治活动,他的寓所内设有直通北京的电报房,随时与北洋将领们通消息,他不过是暗藏牙爪,待机而动罢了。
四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同,出卖铁路修筑权。6月,四川成立保路运动同志会,在和平请愿遭到镇压后,保路运动演变成反清武装斗争。9月2日,清政府派川汉、粤汉铁路大臣端方率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乘武昌清军兵力空虚,策动武装起义。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打响第一枪,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各营纷起响应,举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攻占凤凰山、蛇山等要地。11日天明,起义军攻克总督署,占领武昌全城。同日,湖北军政府成立,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黎元洪被推为都督。12日,起义军克复汉阳、汉口。这便是辛亥武昌起义。武昌首义,湖南、陕西等省纷纷起来响应,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风起云涌,清王朝岌岌可危,清政府急令冯国璋率北洋军南下镇压。冯国璋南下途中,先到彰德秘密会见袁世凯,请示主意。袁世凯告之以“慢慢走,等着瞧”的秘诀。冯国璋心领神会,果然领着北洋军“慢慢走,等着瞧”。清政府知道是袁世凯从中作梗,因急于消灭起义民众,又见指挥不动北洋军,终于被迫起用袁世凯,先后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钦差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使袁世凯重新掌握了军政大权。
袁世凯兵临武汉,并没有尽力为清政府攻打革命军,而是采取打打停停的手法,一边利用北洋军将领给清政府施加压力,一边向革命党人讨价还价,提出停战建议以及南北议和的条件。这时,帝国主义也披着中立外衣,居间调停,诱迫革命军与袁世凯妥协。12月1日,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12月2日,独立各省的代表共三十九人集中南京,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确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该政府实行总统共和制。12月18日,伍廷芳(广东新会人)代表南方光复各省、唐绍仪(广东香山人)代表袁世凯,在上海正式举行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