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 / 1)
这便是价值取向的失误,使他的后半生黯然无光,不但没有意义,反而有损于前半生的辉煌。
读大学时全国各行各业都在改革,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我想学术界也要掀起革命,而且首先从最基础的汉字入手进行改革,创造简易新汉字体系,把十画以上的汉字全部减缩到十画以下,胡服骑射,以便应用。我运用溯源返新、双否递一的治学方法,充分利用甲骨文出土资料和《说文解字》,把每个字的原形原义搞清楚,然后再创新。我没白没黑全力投入这项工程中,耽误了专业课的学习,当我只搞出一部分新汉字时就被学校勒令退学了。因为:第一,作为学生,必须学好功课再搞别的,而我不听课不考试,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第二,价值取向不对,在做无用功,研屠龙术,即使搞出新汉字体系,国家不采用推广,没有社会价值,就是一堆废纸!大学半途而废,是对青年之我的致命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十多年来我饱经风霜,历尽坎坷,边打工边学习,终于在新世纪到来之前考取研究生,重返文化界。但心灵的创伤是终生不能愈合的,一失足成千古恨,长使英雄泪满襟!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也是价值取向问题。像朱泙漫学屠龙术,我搞新汉字,都是男儿入错行了,一入错了行,再改就难了,因为人过三十难学艺。入错了行,一生别扭,如十轮卡跑在山道上,劳而无功,心力交瘁,默然不显,一生无成两鬓秋。如今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有充分的就业机会,不但男怕入错行,女也怕入错行了。本来是好唱好跳当歌星演员的料子,却让她玩勺子,一是没兴趣,二是没素质,怎么能学好呢?旧社会男主女从,夫为妻纲,男人是女人的价值主体,女人是男人的附庸和工具,一旦女人嫁错了郎,就是运动员选错了裁判员,明珠投暗,明珠也不成其为明珠了,连粪土都不如了,粪土还能长庄稼哩!“好汉无好妻,赖汉攀花枝”、“鲜花插在牛粪上”、“花蝴蝶跟着老弓蚕”都是女嫁错郎的意思。古代不兴离婚改嫁,都是从一而终,一旦嫁错了郎,一生天空都布满了乌云,活着比死了还无聊,有什么幸福可言呢?秋瑾错嫁了王廷均,沈寿也错嫁了余冰臣,劳燕分飞各东西。当今社会男女互为主体客体,自由恋爱,结婚自愿,离婚自愿,有的还试婚,较大程度避免了古代的婚姻悲剧。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三十三章
[要义]
能了解他人的是智者,能认识自我的是高明之人,能战胜他人的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是强者。勉励人们要有自知之明、自制之力,能熟知自己的缺点并勇于克服它。
人生在世,总是得跟人打交道的,离开了别人就无法生活下去。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人既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也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有亲戚关系、朋友关系、阶级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敌对关系等。毛泽东说,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我的问题,其实人活着就得注意分清敌友我关系,是朋友就要团结,是敌人就要戒备。
要分清敌友我,就得有认识、分析、评价他人和自我的能力。要认识一个人,不但要观其言而察其行,看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还要大体了解其人的历史,看看他以前的人生路是怎样走过来的,更重要的是调查他的社会关系,看看曾经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怎样评价他。常言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圣贤也有过错,只是小些罢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对人不要求全责备,只要优点大于缺点,贡献大于索取,就是好同志。俗话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自己能称出自己的份量。人们往往自视过高,因而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也是人活在世上最起码的底线。一个人,连自己的轻重都不知道,就无法在社会上恰如其分地为人处事。摆不对自己的位子,时或没大没小、没轻没重,往往越分乱礼,头破血流栽跟头。
一个智慧贤明的人,首先要对自己和周围人有个基本的认识和估价,然后再决定与谁交往以取长补短,要帮助朋友克服弱点,要利用敌人的弱点以战胜之;要有自制之力,勇敢地克服自己的弱点,只有战胜自己弱点的人才是强者,连自己都战胜不了的人往往是难成大事的。弱点突出的优点也突出,一个没有弱点的人也一定不会有多大优点,在这方面登峰造极的人在那方面可能一无是处。一个克服自己最大弱点的人就差不多是伟人了,因为他的最大优点可能是稀世可及的。《孙子兵法·谋攻篇》:“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知道对方,知道自己,百战不会危险;不了解对方,只知道自己,或胜或败,胜负参半;不了解对方,也不知道自己,每一战都必定危险。不光军事战争这样,政治竞选也这样,商战也这样,交朋友也这样。
知人者智,是主客二分的认识论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胜人者有力,只要力气大就能打败对方,这也没多大难处。最难做的是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一个人几乎无法真正认识自己,因为认识主体和客体都是自己,不跳到圈外是难以看清圈内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人不能自视其睫,拿着手电筒夜里走路,也往往只照前方,不照自己;人在宇宙中,也往往只注重认识外界,而忽视了认识自我。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以周围人为参照物才能看清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短处。普通人很难认识自己,真正认识自己需要一种返观内省的大智慧,通过静观玄览,觉悟自己的本来面目,避免各种自身障碍,不受私心物欲的遮蔽,了解自己的全貌。这种大智慧就是体悟冥通绝对、永恒、无限之本体的“玄智”、“慧根”,佛家说的“般若智”,是最高的智慧。自知者是圣明的,只有圣贤才有自知的这种“明慧”。同样,自胜者强也不是形下的经验层次的问题,是在自知之明基础上的自我战胜,这种战胜不是“力胜”,而是“心胜”,也就是在精神领域战胜自我,自觉克服自身弱点,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强者、伟人。有自知之明的人才有自胜之勇,这种勇是最大的勇,只有圣贤才有,孔子津津乐道的“智、仁、勇”就是这种最高的智慧、博爱和勇敢。大勇若怯,大勇不勇,这种勇已不是经验界的力大无比,而是一种“心勇”,这种大勇是战胜自我的精神力量。
老子在此把“知人”和“自知”、“胜人”与“自胜”对举,明确表示后者比前者更难。明胜过智,因为明是不被遮蔽的本心之灵明,是玄冥圆融的大智慧,后者是科学层次的巧智、机智、术智。强也胜过多力,前者主要是心强志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心强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后者则是匹夫之勇,力士之强。
之所以难以自知,就在于人的本心之灵明受各种私心、欲望和偏见成见的遮蔽,因而不能澄明敞亮,不能内视自我,照亮本相。即使觉悟了自己的缺点、不足,没有一种参天地、塞苍冥的浩然之勇也难以克服致命的缺点。由于各种感性享乐、物质满足的剥蚀侵淫,这种大勇已逐渐抛弃了人们,所以很难战胜自己的自私自利、本位主义、好逸恶劳、虚荣自尊等劣根性。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影子,一个能战胜自己并从自己的影子中走出来的就是伟人!
作为一个领导,特别是为民父母的统治者,更得有知人之智、自知之明和正人之才、自制之力。所以老子又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孔子也杜绝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告诫人们不要主观片面,认识事物时不臆断、不绝对、不固执、不唯我。荀子提出虚一而静以解蔽的认识方法,“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因此,要用虚一而静大清明的心境去解蔽,克服认识中的主观片面性。
只有知人,才能用人,知之是用之的前提条件。知道每个人的优点缺点,才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并逐渐帮助他(她)克服弱点短处。一个好的领导,不在于事无巨细必躬亲,而在于善于调动手下人的积极性,使每个人的闪光点闪耀出最夺目的光辉来。所以说,好的领导善于“将将”,而不在于“将兵”,刘邦可谓知人善用了。
[故事]
同样一个韩信,为什么在项羽手下是默默无闻的小军官,而在刘邦手里却是无人及之的大将军呢?《史记·淮阴侯列传》:“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兵,为连敖。”后来由滕公夏侯婴推荐,刘邦委任他为治粟都尉,就是后勤部军需粮食官。他不在大将位子上,发挥不出才能来,“信数与肖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