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拉伯数字引出的观点(1 / 1)
关于阿拉伯数字引出的观点
2007年九月三十日
在不少朋友的穿越小说中,一回到古代就先引进阿拉伯数字,好像中国后期的衰落全是阿拉伯数字的过错;而且在不少文献中,也将阿拉伯数字推崇倍至。
这让我很不解。
阿拉伯数字早在十三世就传入中国,那些不小心跑到明朝的朋友大可不必去再进口一次了。而一直到清未这么长的时间中,在中国一直没有推广使用,这难到不是很奇怪么?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凡是对数学有点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是因为中国有算筹!
如果说阿拉伯数字奠定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并引导了人类现代文明,一点都不为过;但对中国来说,阿拉伯数字的引入不过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符号罢了。
要评论阿拉伯数字的作用,首先要了解阿拉伯数字产生的意议。阿拉伯数字带给西方的是十进制位值制,所谓位值制即每个数码所表示的数值,不仅取决于这个数码本身,而且取决于它在记数中所处的位置。如果抛开所表示的十进制位值制内涵,阿拉伯数字不过是一些是一些弯曲的线条而己;从相反方向说,只要能表示十进制位值制,任何符号都可以代替阿拉伯数字的地位,无论你使用“a,B,c,D”或者“甲,乙,丙,丁”,还是“阿猫,阿狗,阿猪,阿牛”,只要凑足十个,他就是最好的数字!
再看我们中国历史上的数筹。商代已有“六百又五十又九”(即659)的记数形式,很明显使用了十进制位值制记数法。从春秋战国已经使用算筹;只不过这时的零是用“空位”表时。到了唐代开始用“点”代表零,这时候中国算筹的十进制位值制已经完备了。而历史研究表明,阿拉伯数字中最关键的零正是由印度从中国的点演化而来,唐时在印度出现用点代表零,称为“空”,最早出现的地方是中印文化交界。而在阿拉伯数字逆传到中国之前,宋朝已经用“○”取代点了。所以,当阿拉伯数字传到中国时,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只是十个普通的符号,比如,你能看出下面两个计算公式有什么差别吗(中国古代筹算的计算过程是写在中间的)?
阿拉伯数字计算公式:
12345
×3
————————
15
12
9
6
﹢3
————————
37035
使用天干代替数字计算公式:
甲乙丙丁戊
×丙
——————————
甲戊
甲乙
任
己
+丙
——————————
丙庚癸丙戊
可以看得出,只要能代表内在的涵义,使用任何符号都是无差别的。
这就是为什么阿拉伯数字传入那么久都没有被推广,因为当时中国使用的算筹比它更好用。在当时人们的思维中,阿拉伯数字是代表抽象意义符号,而算筹在运算时则十分直观,一根木棍加一根木棍就是两木棍,一根横木三根竖木加上一根横木一根竖木就是两根横木(进位)四根竖木。就算在如今的电子时代,要完整显示阿拉伯数字,我们需要有“日”字形的七条发光管,而要显示算筹的数字,却只需要二横四竖或二竖四横的“目”字形,共六条发光管。
阿拉伯数字是后来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而推广的,这时数字渐渐脱离直观意义,成为抽象符号,汉字记数由于书写不方便而退出数学领域。
我要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表达对阿拉伯数字的看法或去争论些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通过它告诉大家在向外国学习东西时,要学习他的神,而不是他的形。十进制位值制就是阿拉伯数字的神,而“1,2,3,4,5,6,7,8,9,0”这十个符号只不过是它的形。
因为九九表、分数、负数等等的使用,中国的数学直到明未一直领先于世界的,所以中国的落后并不是由于数学的落后,相反,与中国其他的自然科学被称为“奇技淫巧”相比较,数学一直得到政府的提昌,这大概是因为中国的土地太大和人口太多,为了维护统治政府必须要与太多的统计数字打交道吧。而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科学没有形成系统化,数学没有与其他自科学相结合,只是突出一些闪光点,却没有融会贯通。即使徐光启等人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也只学习了一些理论和表象,将科学写成了散文,而没有重视研究的方法,将科学归纳成理论本系。
今天,我们仍然值得注意,比在学习国外政治制度时,不要只盯着议会、选举,这只是它的表象,而应该更注重它的内在意义。
学习,要学其神而非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