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话 韩氏与天下(1 / 1)
戴丽丝卡特最终相信了诸葛伊云的话,事实上由不得她不信。即使她不信诸葛伊云所说的又能怎么样呢?就算她怀疑诸葛伊云所说的话,她也不可能找到事情真正的答案。诸葛伊云最后的那个理由虽然是蒙的,但是还真让她蒙对了。的确,韩羽能修炼那么高深的武功也就是因为韩羽有着比现在人要纯净许多的体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体质他才能有那么高的武功。这一点,在韩羽很小的时候韩羽的爷爷就已经告诉了韩羽。韩羽的爷爷之所以教韩羽武功,就是看准了韩羽根骨极佳是快练武的好材料。金庸小说中所说的天纵奇才根骨极佳,其实也并非子虚乌有。有些人,天生就是练武的好材料。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韩羽的爷爷也不会明知道韩羽的身体不好还让韩羽练功。要知道世上绝大多数的武功都是全身的运动,放眼古今都很少听说过有只动上半身的功夫。可即便是如此,韩羽的爷爷还是选择了让自己唯一的这个孙子像韩家历代的家主一样变的能文能武。韩家的家主可以说见证了华夏五千年历史中的一千多年左右的历史,韩家的家史中有记载韩家古时的一些家主甚至有的是武林中的顶级人物。事实上,从韩家的第一代家主起韩家就和武林中人脱不了关系。只是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发生了变化。韩家也慢慢的更加重视商业上的一些事情,所以一般没人知道韩家和武林上的关系。如果韩家只淡淡的是一个商业超级大家族,韩家的那些武功书籍是如何来的。有些是韩家历代传下来的,而另外的一些则是韩家武林上的朋友给他们的。韩家历来都是文武双修的家族,这里要详细的说一下,韩家一共经历了三十一代家主,准确的应该说是到了韩南天这一代,韩南天是第三十一代家主。说到这里,应该有必要再说一下韩氏对华夏一族的贡献。韩氏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为这个国家做过很多事情,真的很多很多。
在这三十一代家主中,光是古时候的状元就出过十人,其他朝代的就不说了,在明朝和清朝华夏历史上最顶级的封建王朝时期韩氏家族就先后出过五位状元,而且这五位状元中还有三位是文武状元。明洪武九年,韩氏的第二十三任家主夺取了状元。明朝时期韩氏就出过一名状元,不是韩氏那个时期没什么人才。有一个客观的原因存在,明朝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有些特殊。这个时期的政治虽然说也是比较清明,但是这个时期的君主有个毛病,那就是这个时期的皇帝似乎喜欢重用一些无根之人。咳咳,说的再直接一点就是说他们喜欢重用太监。当然了,太监大多数还是很忠心的。在明朝时期华夏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位很杰出很伟大的人,这个人虽然说是个太监,但让很多不是太监的人都自愧不如。这个人很多人都是熟悉的,没错,他就是郑和。为什么要说郑和?郑和和韩氏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里面有一个秘密,很深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郑和下西洋不是郑和一个人的功劳。这位三宝太监,也是历史上最拉风的一位太监,相信历史上不会再有这样拉风的太监了。
郑和这个太监是明成祖永乐的心腹,他在明朝的发展史上有着杰出的贡献。他最大的功绩也许就是六次下西洋了,在这六次下西洋中,郑和几乎访遍了海外诸国。当然了,这只是相对来说的。郑和去过的地方虽然多,但是他没到过的确的哪一端。虽然如此,但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郑和可以说是一个很古老的一个航海家了。说到郑和下西洋这件事情,这其中还有韩氏家族的功劳。而且这个功劳可不是一点点,也可以说郑和下西洋是以韩氏为基础。
说到郑和,应该有必要详细的介绍一下。郑和是云南昆阳人,乳名三保。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也就是今天的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据说郑和是圣裔也就是穆罕默德先知后裔,生于明代洪武四年。郑和的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建立元王朝。关于郑和,家谱中说他“本姓马,永乐二年正月初一,御书‘郑’字,赐以姓”。家谱还说他“以兄文铭之子立嫡,名赐”,说明了郑和作为太监而有后裔的渊源。家谱以郑和为一切祖,赐即二世祖。郑和后裔有两大支系,一个支系的后裔在江苏南京,另一个支系的后裔在云南,还有一个分支在泰国清迈。泰国支系是清朝末年,郑和第十五世孙郑崇林离开云南玉溪老家旅居泰国清迈,现有后裔三十多人,郑崇林主持兴建了清迈第一座清真寺,清真寺门楣上那块用纯金锻造的牌匾也是从云南用马帮驮来的。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郑和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郑和在河北郑州也就是今河北任丘北,不是河南郑州。郑和在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也许郑和自从到了朱棣身边之后就是为了航海而生的,这是命运。谁会想到呢?没人会想到。郑和他自己没有想到,我想朱棣也没有想到。他怎么会想到自己的金銮殿上那么多的臣子,到了后来居然会让一个太监去完成出海的任务呢?他更没有想到是,不仅一个太监成功的出海了,而且一出就是六次。也许当郑和圆满的完成了出海任务的时候,那一刻没人在把这个不幸成为了太监的人当成太监了。因为他完成了很多正常人都无法完成的事情,他对当时的这个国家是有突出贡献的。
朱棣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首先,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郑和少年时就在明军中服役,在明军中长大,后转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朱棣参于“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郑和下西洋中的几次军事行动也证明了郑和的军事指挥才能,确保了这几次军事行动的成功。
第二,郑和知识丰富,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在郑和下西洋前,郑和曾出使暹罗、日本,有进行外交活动经验。特别是永乐二年出使日本,通过郑和的外交活动,使得日本国主动出兵清剿在中国沿海的倭寇,并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签订贸易条约。这些外交成果使朱棣皇帝十分满意,并为下西洋解除了后顾之忧。正是由于郑和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才促使朱棣皇帝把下西洋重任交托给郑和。在郑和下西洋途中,郑和不辞辛劳,往返于西洋各国之间,妥然处理各种外交事务,解决了一系列棘手问题,化解了矛盾,稳定了国际关系,提高了中国威信。这充分证明郑和娴熟的外交手腕和卓越的外交才能。第三,郑和身份特殊,熟悉回教地区习俗。他熟悉、尊重佛教。而郑和下西洋途经的国家、地方,不是信奉回教,便是信奉佛教。共同的宗教信仰,有利于沟通相互关系,赢得西洋国家人民的赞誉。这对于郑和能出色地完成下西洋也有一定帮助郑和过人的胆识、聪明的才智、健康的体魄、踏实的作风、广阔的胸怀,这些个人素质使郑和具备了作为庞大船队统帅和指挥员的条件。第四,郑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郑和从小就从其父亲那里得到有关的航海知识,熟悉海洋,向往航海。在郑和担任内宫监太监时,营造宫殿,监造船舶,有造船经验。在郑和下西洋前,郑和进行了两次较远距离的海上航行,增加了航海知识,积累了航海经验,为下西洋远航打下了基础。在下西洋途中,郑和通过航海实践,不断地丰富航海知识,积累航海经验,提高航海技术,使他能率领船队,完满地完成下西洋远航任务。正是由于郑和自身条件和所具备的才能、素质才为朱棣皇帝所赏识,并委于重任,成为下西洋船队的统帅。世上的人都知道郑和下西洋是对国家的巨大贡献,却不知道郑和下西洋得到了一个当时很强大的一个家族的帮助。
虽然皇帝当时鼓励下西洋,可是朝廷上的很多大臣也认为这是荒唐的举动。他们觉得中华地大物博,只要能守住老祖宗留下的基业就是好的了。他们认为,让人出去找别的国家是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更何况,郑和虽然用功的人,帮助朱棣做个很多事情,可是他毕竟是个太监。太监,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是非常卑微的。也就是说无论郑和立下多少的汗马功劳,在那些人眼里也只是个太监而已。他们认为让郑和这样一个无根之人去做一件工程如此浩大的事情就更不行了,但是明成祖是非常了解郑和的。明成祖朱棣知道郑和的能力,他没有听取大臣的意见坚持让郑和出海去游历。犹豫当时的天下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所以大臣们虽然颇有微词却没有再说什么。但虽然他们在是否出海的事情上做出了让步,但他们却不同意拨给郑和大量的出海费用。
要知道,出海最重要的就是船只了。当时连这个基本的要求都无法很好的完成,就在这个时候韩氏当时的家主,也就是洪武年间夺取状元的家主站了出来说愿意资助郑和出海。当时韩氏的家主虽然已经夺得了状元,但是在不久之后就辞官了。原因很简单,韩氏的历代家主都明白,商人一旦和政府有过多的接触,或者说一旦成为政府的要员就会受到诸多的限制。其实当时韩氏的那代家主只不过是想证实一下自己的能力而已。当韩氏的那代家主听说郑和要下西洋时久上表朝廷说自己愿意一起同去,不仅如此他还原因捐赠大部分的财产资助。当时郑和下西洋用的三分之二的船都是当时的韩氏资助的。不光是这些,其他的一些东西大部分也是韩氏资助的,其中包括人员在内。要知道当时的人们对大海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很少有人愿意去冒险。由于皇帝的命令,一些人是迫不得已才参与进去的。可以这样说,郑和下西洋其中韩氏所做的事情占了一大半。而且,郑和的六次下西洋中,韩氏几乎每次都有参与付出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郑和下西洋自然是功不可没,但是其中的一半功劳或许应该是韩氏的。这一切史书上自然是不会提及的,因为那对朝廷的面子有损。没有记录在书上,民间也很少人知道。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只言片语,但是韩氏的家史上却记载的清清楚楚。
郑和与韩氏不负重望,出色地完成远航任务。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和国家需要出发。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李约瑟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郑和的航海队伍是仁慈的,是很受欢迎的一支航海队伍。
郑和下西洋不仅增加了华夏与外界的交往,还起到了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中国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朝末年,日本国内发生内战,部分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便到中国沿海抢劫,到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还不稳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内,国防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在沿海省份设立卫所,在北方修长城和派兵屯边。明永乐年间,陆海两方面对明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改变了被动防御战略,主动出机,陆上方向实施迁都、亲征漠北;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然而郑和与韩氏下西洋,不仅是对国家有好处,对韩氏也有好处。韩氏跟着郑和下西洋之时另外多准备了很多船只,这些穿上装的都是韩氏自己生产的一些物品。韩氏每到一处就会将自己的物品推销给遇见的人们。如果有的地方不流通货币的话韩氏的人就会用其他的东西和他们换。换来了很多好东西,至少对那个时期的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东西。比如珍珠一系列的东西,这里所说的珍珠可是很大的。韩氏的财富有一部分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积攒下来的,可以说跟着郑和出海是一种互利的行为。韩氏毕竟是个商业世家,让自己没有好处的生意,他们是不会去做的。
韩氏在跟着郑和的六次出海的过程中交往了很多友好的朋友,这对韩氏此后的商业发展有着很多的帮助。韩氏为何能如此的强大,这其中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韩氏当年参与了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在那个离现在很遥远的时代,韩氏就已经积累了那么多的海外贸易资源,这样丰富的资源,如果韩氏还是强大不起来的话那就是那不正常了。韩氏在外贸上,可以说比其他的商人早起步了很多,也可以说韩氏是第一家搞外贸的商业家族。韩氏下西洋做出的贡献皇帝是知道的,当时的永乐大帝曾秘密召见韩氏的家主。他对韩氏的为国之心给予了很大的表扬,韩氏做的事情虽然外人不知道,但是皇帝显然已经把韩氏当成了国之栋梁。然而韩氏跟着郑和下西洋,这只是韩氏千百年来做的众多大事中的一件而已,在韩氏的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很多。韩氏不仅与郑和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且与当时的朝廷也有很紧密的关系。上面说了,那个时期是一个倭寇猖獗的时期。东瀛倭寇屡屡犯我华夏天国沿海区域。韩氏当时早就已经把生意做到了沿海地区。当时韩氏的家主因为曾经是状元出身,虽然后来辞官而去但并不代表韩氏心里没有天下人。韩氏的家主当时秘密见了永乐皇帝,主动要求用自己的力量去抗击倭寇捍卫我华夏龙威。有人帮着自己打仗朱棣当然是非常高兴了,他同意了韩氏的请命。韩氏可以自发的组织一些人去抗击倭寇,可以说在明朝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沿海一带的抗击倭寇的人里面有三分之一的人是韩氏的人。这些人有着自己的组织,朱棣亲自下令不得干涉韩氏抗击倭寇的行动。当时死在韩氏家丁手里的倭寇可以说不计其数,韩氏本就是文武双修的世家。打起仗来自然就比一般的兵勇要厉害很多,自然效率要就高了很多了。其他的士兵如果是一对一的话,那么韩氏的家兵长长是一对十的在打仗。不仅如此,韩氏还非常的大方。为了提高一些士兵打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单兵作战水平,韩氏甚至自己破坏了一些规矩教了一些士兵们弥补外传的功夫。这些功夫传授了出去之后效率也的确很高,明朝廷的那些士兵也变的比以前要强多了。要知道在当时的那种时代,要把自己家的武功传出去那是需要很多的胸襟的。华夏各个门派自古门派的思想非常的深厚,一般是不会把自己家的武功传给外人的。可是在当时,大明江山初定,天下的太平也只是在表面看来是太平的。在当时那个暗流汹涌的时期,韩氏抛开了门户之见,为天下人尽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其实明成祖与韩家那代家主在私下里交情是非常的好的,有的时候为了商量抗倭之事韩家的家主甚至就与朱棣同塌而眠,这一点当然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的。而这也只是韩氏在明朝的那一个王朝时期为天下做的事情,在历史上,韩氏与天下,与百姓那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