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印度对华战争 > 第6章

第6章(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谁在收藏中国 莫扎特不唱摇篮曲 冰与火之歌 低能儿收容所 刘慈欣科幻小说合集 班主任工作漫谈 不能让下属知道的 舒马赫自传:一个人的F1 抢婚狂徒 盈色猎物

目标仍然没有变——尽可能地使俄国人远离印度平原,不过,中国作为中亚细亚的一个重要大国既不复存在,那就意味着英国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也应当改变。英国人早就预料俄国会并吞新疆,现在看来已迫在眉睫,难于避免。为了抢先一步,当时的总督哈定勋爵就抓住了阿尔达的前进方案。他竭力向伦敦建认为了预防俄国并吞新疆,英国应当要求中国承认一条把阿克赛钦不但划在俄国之外、而且要划在英国领土之内的边界。然而,伦敦政府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而且始终没有向中国表示过英国拟重新考虑一八九九年建议的边界线。英国政府事实上坚持一八九九年的建议,两年后即一九一四年的西姆拉条约(Simla Convention)附图证明了这一点;附图把阿克赛钦画为西藏的一部分。 [ 注:见本章第二节注 ]

在本引言所谈到的那段时间里,英国是把从阿富汗到尼泊尔的这段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但是,一九四七年对印度次大陆的分治(第一次印、巴在克什米尔的战争又肯定了这种分治),却把这段边界在喀喇昆仑山口处分别为二。山口以西,边界由巴基斯坦负责;山口以东,由印度负责。 [ 注:然而印度声称它对西段,即巴基期坦占有的那一段,也负有法律上的责任。 ] 作者一直还没有谈到后来归属巴基斯坦的那段边界,但是,为了追溯英国在西段边界政策的最后演变,有必要在这里谈一下。

看来,一九二七年,印度政府又一次研究了同中国之间的西北边界并决定了从阿富汗到喀喇昆仑山口(三十五年前中国已在该山口树立了一个界石)的边界应当是沿着喀喇昆仑山的主脉的山峰,而不是约翰逊-阿尔达远在其北面所画的那条线。当时对山口以东那一段边界——后来成为中印纠纷的症结所在——是怎样决定的,不得而知。但是不管怎样,一九二七年的这种决定没有在英国的地图上表现出来。一九四七年印度独立时,以及随后的几年里,大多数印度官方地图仍旧是按照约翰逊和阿尔达的极端前进的方案来画界的。

从历史记载来看,一八九九年以后,英国没有再提出要中国同意在西北边境划定边界。因此,从阿富汗到尼泊尔这段边界始终未经划定。在二十世纪中叶,这成为英国在次大陆的权力的两个继承者——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一个问题,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问题。

尽管长期以来有关人士在伦敦和印度不断讨论克什米尔和中国之间的边界问题,他们对于边界应当在哪里才对英国有利的想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采取过诸如调动部队或派遣管辖人员之类的相应行动。边境地区仍然象过去一样,一片荒凉,渺无人烟,难以进入。只有少数探险旅行家和特工人员从英国地区这一边进去过;此外还有一些猎人,进入羌臣摩河谷打牦牛和羚羊,这两种动物原先很多,但是早在英国离开次大陆之前在河谷中几乎已绝迹。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述旅行者,至少在羌臣摩河的下游到空喀山口(Kongka Pass)一带或到该山口以东约三十英里的拉那克(Lanak)山口一带,享有一种因多次前往活动而产生的时效权 [ 译者注:时效权(Prescriptive rights),根据奥本海国际法的解释是:“只要占有延续相当长的时期,则继续并安稳地占有,就可以在一定条件之下产生占有者的所有权。” ] (当然,这种权利是可以争辩的)。但是英国却从未企图对阿克赛钦行使权力,或在那里设立哨所,更没有到另一边的昆仑山脉的那条线上设立哨所和行使权力,因为那样一来,就将切断喀拉喀什河的河源和从新疆通过阿克赛钦到西藏的商道。那样一条会造成大规模扩张的边界线,仍然只是战略家们的理论上的方案。

然而,一直到英国对印度的统治行将告终之时,英国还觉得是受到一种威胁,它促使英国希望有一条把阿克赛钦划入印度境内的边界。一九四一到一九四二年间,在军阀盛世才统治下的新疆政府靠向苏联,并在俄国专家的帮助下,对阿克赛钦进行了一次勘察。英国情报机关肯定获悉此事;俄国人在阿克赛钦的出现,足以促使新德里当局转而支持前进派所主张的边界线。

英国和中国这两个帝国,在印度次大陆的大弧形山墙相撞,而在山墙的中部,有一串小国成为这两个帝国之间的缓冲和彼此进行争夺的天然舞台。当英国人到达这一地区时,这些国家,即尼泊尔、锡金和不丹,都是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或效忠于中国的。十八世纪时,印度族的山地居民廓尔喀人(Gorkhas)侵入原已存在的一些藏族小邦,并把这些小邦统一于他们的管辖之下,从而建立了尼泊尔这个国家。接着他们又侵入西藏本部。一七九二年,中国指挥的军队进行反攻,深入到加德满都附近,打败了尼泊尔,并强迫它签订条约,使它沦为中国的藩属。拉萨把锡金视为西藏的附庸。对不丹也不时行使宗主权。英国自然把西藏——间接地也是中国——对喜马拉雅山这一边的这些小国的控制,看成是对英国的地位的挑战和潜在的威胁。十九世纪里英国政策的成就,就在于使这些喜马拉雅山的小国改变态度,转而效忠于英国。尼泊尔算是在实质上改变了,不丹和锡金连形式上也改变了。

英国在廓尔喀战争(一八一四-一八一六年)中打败尼泊尔后,曾打算并吞尼泊尔,但又认为这样做很可能引起中国的反应。因此,英国就满足于让尼泊尔在形式上依旧处于中国的宗主权之下,而实际上却接受英国对它的内政外交的控制。一八九O年,中国同英国签订协议,承认锡金为英国的保护国,并且标定了锡金-西藏的边界。一九一O年,英国不顾中国的抗议,同不丹签订条约,规定它的对外关系由英国指导。

帝国的逻辑再次指引英国向前扩展势力。在二十世纪的头十年里,英国曾企图在西藏建立独霸的势力。当时,寇松认为俄国“建立泛亚细亚的统治权的欲望”的焦点正集中在西藏;因此,为了抵制俄国,就要使西藏成为一个缓冲地带。这项政策,在阻止俄国的势力进入西藏这一点上是成功了(不过俄国是否真正有这种打算还值得怀疑);然而寇松要把西藏置于印度的某种保护之下的目标并没有能够实现。因此,一旦在北京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中国必然会在西藏重新行使其权力。

英国对介于阿克赛钦同尼泊尔之间的短短的那一小段的边境 [ 注:在中印争端的用词里,这段叫“中段”。 ] 的政策要明确得多。廓尔喀战争之后,英国并吞了那里的小山邦之一——库马翁(Kumaon),并且企图使其他小邦只同英国发生政治关系。可是英国发现这些小邦实际上继续效忠于两方;在那些小邦中英国只有名义上的权力,而西藏却施行事实上的统治。在英国统治印度的年代中,这种状态一直没有改变,在一九四七年之后,新的印度政府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管辖,从而排斥了西藏的权力,西藏和中国相继提出了抗议。正如一位学者在一九六O年所写的:“任何一方行使独霸的权力,势必要否认另一方多年来比较经常和公开行使的权力。”就这一小段的边界而言,看来英国是把各主要山口视为边界的特征,以分水岭来定界;但西藏却继续在各山口的印度一边的地区内行使权力。

英国将尼泊尔、锡金和不丹等变成为如寇松一九O七年所说的保护国的链条,此后就满足于让它们的边界悠然处于山麓之下。只要英国深信它在这些小邦中的势力足以把敌对的大国排除在外,那么,保持一条位于平原的边界也就够了:让那些顺从的土邦去防守进入印度的通道,同英国人自己防守相比,会是同样安全而且要省钱得多。

西段边界的历史发展(图)

二、麦克马洪线

在不丹东面,英属印度的边界二十世纪初期也在山麓下面,但在边界的东段,情况大大不同。在北面,不是一个挨着一个的、屈从英国压力和外交摆布的小邦,而是稀稀落落的部落,人口稀少,散居在山峦起伏、丛林密布、六十英里宽的地带。这又是一个无人地带,只有在它的北面不出现别的强国的情况下,这个地带才可以作为边境。否则,对于负责印度防务的人们来说,它会经常是忧虑或是诱惑的根源。

一八二六年英国把阿萨姆并入英印帝国版图。阿萨姆最初主要是由布拉马普特拉(BrahmaPutra)河谷组成;河谷北面和南面的一些山地,长期以来都处在英国行政管辖范围之外。那里的地势令人望而生畏,而且部落里的人就是在不采取敌对态度时,也是凛然难犯的。然而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发的潮流开始冲入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北边的山麓丘陵地带。在茶树园主眼里,平原上面的斜坡可以开辟出新的、广阔的茶园,而木材公司也没有把稠密的森林看作一个障碍,而是把它看作等待开发的丰富资源。政府方面懂得,毫无控制地向山麓丘陵地带进行商业渗透,很快就会引起同那里部落的麻烦。一八七三年,英国人在不到山麓的地方划了一条线,任何人没有通行证或许可证都不准越过。这条“内线”在山下造成一个保护区,等于是一条隔离线,控制着商业活动和其它可以引起麻烦的活动的扩张。

目 录
新书推荐: 军阀:开局给袁大帅献玉玺 谍战:潜伏的我却觉醒悍警系统! 重生40,火红年代从杀鬼子开始 民国:从黄埔一期开始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淞沪战场:让守仓库,咋成军阀了
返回顶部